APP下载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复原研究

2016-06-03章宏伟

学术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文永乐郑和

章宏伟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复原研究

章宏伟

[摘要]残存的78个半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后来不懂佛经及其经折装装帧形式的人重新装裱的,已不是原来郑和发愿时抄写的完整的样貌,对编排混乱的《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全本做推测性的复原。由经文与题记是两种笔迹可以论定经文不可能为郑和书写,也不能直接论定题记为郑和亲笔书写。经中所盖两枚“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收藏印表明,怡亲王的明善堂应该是《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曾经的归宿。

[关键词]郑和写经复原

2015年3月19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了一件明代郑和写经,其“题记”是这样写的:“大明国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书写金字《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摩利支天经》《天妃灵验经》《心经》《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百字神咒》,永远看诵供养。皇图永固,佛日增辉。凡奉命于四方,常叨恩于三宝,自他俱利,恩有均沾,吉祥如意者。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吉日谨题。”由此题记,可以为这份写经定名为《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如果为了给今后可能再次出现的郑和写经预留空位,不致出现混乱,不妨称之为《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

写经是佛教世俗化以来信佛的一种主要途径,表达的是信众的虔诚,想由此得到佛与菩萨的保佑,祈福济困,消灾度厄。这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性上的净化,也是做功德。郑和时代,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书写、供奉佛经已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苏富比记叙这幅郑和作品是“佚名·明朝《楷书佛经》,金粉瓷青雅色书皮三十九开册”。[1]我国早在五代、宋时期就已有瓷青纸制造技术,[2]瓷青纸是一种高级加工纸,“如缎素,坚韧可宝”,[3]因其色如瓷器中的青釉而得名,古雅可爱。用瓷青纸来写佛经,显得庄严朴素。在瓷青纸上用墨写字,字迹不易显,而将金粉分散于胶水中写成金字,则颜色鲜艳光亮。“宋徽宗、金章宗,多用瓷蓝纸,泥金字,殊臻壮伟之观。金粟笺次之。”[4]也就是说用金粉在瓷青纸上写经是非常高级的,由此也可见郑和的诚心。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正宗的经折装。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①敦煌遗书中保留了一小批这样装帧的佛经。从敦煌遗书看,这种装帧是两面抄写,正面由右向左顺序抄写完成后,将经本反过来继续由右向左抄写,每面的行数相同。到刻本时代,印刷佛教典籍一般是单面印刷佛经,也偶尔有两面印刷的,如《崇宁藏》。主要是书写佛经、道经以及儒家的经典,故取“经”字,又因为这种书的装帧已由卷改变成折叠式,故取“折”字,由此命名“经折装”。经折装是先用一张一张纸粘接成长幅,然后按照一定规格,一反一正地前后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在上下两面粘贴上相同大小的硬厚纸板(也可用木板),作为经折装的封面和封底。经折装是宋元以来佛教典籍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经折装的单位称“册”,一般一张纸即是一版,一版折叠为5折或6折,称为5个半叶(半开)或6个半叶。南方系统的大藏经每个半叶有6行经文,一版5个半叶或6个半叶。印本大藏经南方系①印本大藏经在版式装帧上还有两个系统:中原系《开宝藏》,卷轴装,每版23行,行14字,版端刊经名简称、卷次、板片号、千字文号。《开宝藏》上下无边栏,卷尾有“奉敕雕印”的牌记和印刷工匠名称的戳记,多数经卷还钤印有“印经牌记”和“施经牌记”。北方系《契丹藏》,卷轴装,上下单边,每版27-28行,行17字。这种行款继承的是唐以来写本佛经的版式风格。《崇宁藏》,经折装,每版5个半叶或6个半叶,每个半叶有6行17字。以后,历代大藏经大多依照这种版式流通,明初的《洪武南藏》《永乐南藏》都是这种装帧形式,每版5个半叶,半叶6行17字,上下单边,卷首经题之下刊千字文号,第一至二版间,刊经名简称、卷次和板片号。卷端往往加装释迦牟尼说法图,卷尾加装韦驮像。《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每半叶5行16字,虽然每行字数与《永乐北藏》不同,实开《永乐北藏》每半叶5行版式的先河(《北藏》开本阔大,每半叶5行,每行17字)。至于具体是否对开始于永乐十七年的《永乐北藏》写样发生影响,现在还未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永乐北藏》写样的款式规格是永乐帝亲自确定的。②《金陵梵刹志》卷2:“(永乐十七年)三月初七日,传旨:‘要写经样看,当将侍读学士沈口写五行十七字呈看。’初九日,道成等八人将写的五行十七字、六行十七字经板,于西华门进呈。奉圣旨:‘用五行十七字的。钦此。’”[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2,何孝荣点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所收经就如题记所记,有《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摩利支天经》《天妃灵验经》《心经》《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百字神咒》。但实际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78个半叶写经显然不是《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的全部,如《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天妃灵验经》《楞严咒》都已佚失,已不是原来郑和发愿时抄写的完整的样貌。但现存的残本《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连在一起的经折装,从内容来分析,完全可以肯定是后来不懂佛经及其经折装装帧形式的人重新装裱的。经折装在折缝处容易断裂,散乱后使得经叶顺序错乱,导致现存后来装裱的《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排序混乱。现在之所以如此成“三十九开”,且基本是对着的两个半叶连在一起,虫蛀痕迹几乎都是对应的,而与其他半叶之间几乎没有关联,笔者推测应该是按这样的顺序编连有些时日的结果,是装裱者将断裂开的经折装《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散叶按现在拼接的顺序,背面用一张薄绵纸粘贴而成的。

要对现存78个半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重新加以整理。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不知除了这78个半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究竟佚失脱漏了多少?因而我们只能根据经折装的通例来分析。先假定现存的这78个半叶为全部断裂的散叶。方括号即【】里的序号是图像的2个相对半叶一组的序号,即共有39张。①②为每组左、右边半叶。

经折装用纸折叠,一般是一张纸折5或6个半叶。从现存的《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来分析,有15个半叶【7、8、9、10、12、13、14、15①】,加上前扉画2个半叶、后扉画1个半叶,正好18个半叶,应该是一张纸折6个半叶。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一张纸折5个半叶,但现存的《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有16个半叶【17-24】,加上前后扉画各2个半叶,正好20个半叶,也是合适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一张纸折5或6个半叶,对于这份写经来说,都是可能的。但不管我们取哪种假设,对于折叠数量不大的经折装来说,一般不会按需裁纸,而是用整张纸折叠,因而才有【5】【26】后扉画后面有空白的半叶存在。

如果我们拿一张纸折6个半叶来作为分析的基础,这78个半叶理论上讲是13张纸。但具体来说,却未必能削足适履。而2002年在浙江平湖报本塔塔刹上发现的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来看,经卷长达4030厘米,宽10.1厘米,由41条长约100厘米的磁青纸粘接而成。[5]如果我们把永乐十二年写经用纸与这份宣德五年写经用纸视为一样(这是极有可能的),那么,应该1张瓷青纸的长度约为100厘米左右。《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半叶的尺寸是33厘米×24厘米,1张瓷青纸恰可以折5个半叶。这应该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础,尽管78个半叶凑不成整张数的瓷青纸。这又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现存的写经不是全部,有佚失。

从现存的78个半叶来看,佛画比较多,《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应该是每个经折装的卷端加装释迦牟尼说法图,卷尾加装韦驮像。佛经如果是经文配佛画,一般来说,写经人与画画人应分属不同的人。既可以是经文写好后再前后加装扉画,也可能是留出空位再画画,从这份经来看,既要写经与佛画在同一张纸上,而扉画与写经的上下文武线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留位的可能性更大。

再参照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和宣德五年(1430年)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的样式,可以发现这两份郑和写经的装帧形式基本相似,前有封闭式扉画,接写经文,后扉画是开放式的,没有后竖线。而且后扉画上下有文武线,应该是在未写经文时先画上去的。也就是说,每个经折装在画前后扉画的同时,已经画就了文武线。我们看现存后扉画,【5】、【26】有空白半叶,显然这样的叶面安排是有问题的,空白叶不应该在后扉画的后面,也不可能在空白叶后面再加封闭式扉画(前扉画)。这空白半叶只能是在后扉画的前面、经文的后面所空留出来的。从扉画的数量来看,前扉画(封闭式)有7个,其中【1-2】为连续的一个,而【39】写经牌记不应该是后扉画,其后面应该有一幅后扉画,如宣德五年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的样式,那么,现存的后扉画只有6个。

关键的问题是,现存的78个半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如果扣掉前后扉画(加写经牌记),写经的叶面不可能让我们平均分配。单从扉画的数量来观察,可以说现存的这份郑和写经应该是7个经折装册。但不管我们怎么来分,扉画都用不完。因为同一部经只能在一个经折中,而不可能拆分到不同的经折中,而像《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有15个半叶、《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有16个半叶、《尊胜陀罗尼神咒》有10个半叶,剩下的经叶就不多了,更何况这3部经还有不满整张纸的,要用完整张纸还要补上短的经文。而单张纸成折本,5个半叶,扉画占去4个半叶,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而基本上应该是每二张纸、三张纸或更多张纸粘连成一经折装。这样,无疑现有的扉画数量就显得多了,由此也可证现存的78个半叶不是《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的全部。

由于我们不知这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抄写时的版本依据,有的佛经,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都有好几个译本,不同的译本文字自然不同;入了大藏经的经典,与不同时期抄写的单经版本不同,文字也可能有很大出入;而有的经咒语译文与平常所见完全不同,现在还没找到可以用来比勘的经本,只能由经名及相关经文来推断确定;有的抄写时写了同音字,有的只是抄写佛经中的一段,加上现在佛经编排混乱,顺序存在问题,把不是同一部经的经文编在了一起,等等,使我们对这件有78个半叶的《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本体有许多认识不清的地方。《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抄写的底本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以《大藏经》为底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远航船上不可能带《大藏经》,因而带的只能是单经,至于单经是写本还是印本,现在也无由得知。

因此,我们现在要为这件《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重新排序,做复原工作。首先要明确这份经折装《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一册还是分装为几个分册?由于佛画较多,而佛经中没有在经文间随意加插佛画的例子,可以肯定佛画都是加装在卷端、卷尾的,因而肯定《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分装为几个分册的。究竟分装几个分册,就需要我们分析其内容。

题记中的顺序(从《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摩利支天经》《天妃灵验经》《心经》《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到《百字神咒》),我们可以视为就是《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全本原来的顺序。由此,我们要考虑一个基本可能的分册方案(为了清晰起见,前后扉画用黑体字标示)。在经折装上写经配佛画,可能会有两种顺序:一是先写经,前后预留佛画的空位,写好经文后,再补画前后扉画,再在前后加硬纸板,完成一个经折装;二是先做成空白的经折装,在前后先画上扉画,中间空着,供写经用。从现存的78个半叶中有两个半叶空白,并且经文上下都画有文武线,我们可以推定《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在前后已画上扉画的经折装上写经的,而且这两个半叶空白的位置不在后扉画之后,而在后扉画之前。由此笔者大胆推测,《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的经折装是有固定折数的,包括前后扉画,应该是20个半叶。

以下是笔者对《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全本的推测性复原,【】中没有数字编号的是指佚失部分,佚失内容是笔者的推测。【】中有数字编号的是现在图片的编号。

第一分册:

【1】①②前扉画。

【2】①前扉画,②牌记,题“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中国产生过广泛影响。唐玄宗为了推行三教并重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本典籍,亲自进行注释,颁行天下,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明成祖朱棣也曾编纂《金刚经集注》。有的信徒甚至把《金刚经》当作全部佛法的代表来信仰、供奉。现存有六个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的同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第九会)、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

【39】①《佛母准提神咒》。

【39】②题记。

【26】②白页(有两枚收藏印章,印文分别为“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

【26】①后扉画。

第二分册:

【31】①②前扉画。

【】《观音经》。《观音经》本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由于它主要宣扬观世音崇拜,故有人把它从《妙法莲华经》中抄出,单独流传。

【36】②后扉画。

第三分册:

【】前扉画。

【】《弥陀经》。《弥陀经》应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

【38】①《无量寿佛说往生净土咒》。

【38】②后扉画。

第四分册:

【6】①②前扉画。

【7】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本经前有《(宋)高宗御赞》。《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未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永乐元年释道衍跋、郑和施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不知与《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有什么关系?摩利支天(梵语:Marīci),也作摩利支菩萨、摩里支菩萨、摩利支天菩萨、日前菩萨、阳焰天、积光天、威光天、摩利支母、摩利支佛母、具光母、具光佛母、积光母、积光佛母等。佛教中,摩利支天是观世音菩萨、多罗菩萨的化身,具有广大的功德之力,能够消灾、除障、增福、满愿。

【8】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9】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10】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12】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13】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14】①②《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15】①《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

【】(应再加2个半叶的经文)

【15】②后扉画。

第五分册:

【35】①②前扉画。

【】《天妃灵验经》。《天妃灵验经》全名《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永乐十八年刻的《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1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发愿,命弟子用他所遗留的资财刻印的。刊刻时间是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的远航,其目的是彰扬海神天妃佑护下西洋的功德,并祈求保佑新的远航平安、顺利。天妃属于民间宗教的神,在天妃的传说中,有“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等,[6]或许释家眼中,天妃是观音菩萨的弟子。[7]

【3】①②《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图1。

【4】①②《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图2。

【5】②白页。

【5】①后扉画。

第六分册:

【33】①②前扉画。

【】《楞严咒》。《楞严咒》出《楞严经》卷7,名“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汉传佛寺晨朝课诵经咒中列为首位。共427句。

【34】②《嘛哈葛剌真言》。“玛哈嘎拉”是佛教三根本的化身。为调伏刚强众生而呈现忿怒相,本尊及眷属护法众除护持佛法外,依缘起多示现为二臂、四臂、六臂黑、白等形象,为藏传佛教诸宗共同推崇的智慧护法;二臂玛哈嘎拉是普贤王如来及金刚持佛之忿怒化身,四臂玛哈嘎拉是胜乐金刚所化现,总摄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业,为主修胜乐金刚的密乘行者之护法神,六臂大黑天乃是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的化身,因菩萨思惟众生难度之因,皆由魔所缠扰,于是化现玛哈嘎拉伏魔本尊,内怀彻骨之大悲,外现无比之威猛相。凡修胜乐金刚为本尊者,每日念竹与熏香修供玛哈嘎拉,可驱除修法之魔障。

【34】②后扉画。

第七分册:

【16】①②前扉画。

【17】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此咒出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8】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19】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20】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21】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22】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23】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24】①②《圣观自在大悲心神咒》。

【】后扉画。

第八分册:

【25】①②前扉画。

【11】①②《尊胜陀罗尼神咒》。

【27】①②《尊胜陀罗尼神咒》。

【28】①②《尊胜陀罗尼神咒》。

图1 

【29】①②《尊胜陀罗尼神咒》。

【30】①②《尊胜陀罗尼神咒》。

【32】①②《金刚萨埵百字咒》。

【37】①②《佛说消灾吉祥神咒》。此神咒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是释迦牟尼佛在净居天上说的,出自于《消灾吉祥经》。多读此咒可以消除灾难,带来吉祥。经中说“若诵此咒一百八遍,灾难即除,吉祥随至”。

【】(应再加3个半叶的经文)

【】后扉画。

现在的《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大致分为经折装8册,但前、后扉画数量都不足配齐各册,可见前、后扉画也有佚失,我们就只有等待新的经文出现,使得《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能够终成完璧。在现存的前、后扉画中,除了【1】【2】肯定在第一册之首,【6】应该在《佛说摩利支天本愿经》之前,【33】前扉画应是“大黑天”,即【34】①《嘛哈葛剌真言》“嘛哈葛剌”的形象。其他位置可以互移。

每册经折装的封面,应有个书签,写上本册的经名。现在来看,应该是全部佚失。经折装一般会有一个书套,用厚硬纸板,四合两开口,表面裱一层瓷青纸或深蓝棉布、丝、绢、锦等纺织物,套内裱一层麻白纸或白滑纸等较柔韧的纸。套是经折装的外包装,将经折装插入套内,一本完整的经折装的装帧艺术形式才算完成。不知《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否还有书套存在?尤其对于分成多个经折的写经来说,书套就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如同线装书的函套一样。

第【26】②所盖的应该是两枚收藏印,印文分别为“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是该写经递藏留下的印痕,怡亲王的明善堂应该就是《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曾经的归宿。此“怡亲王”应是第二代怡僖亲王弘晓。弘晓,字秀亭,号冰玉主人,又号冰玉道人,是怡贤亲王胤祥的第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初九日生,生母嫡福晋兆佳氏。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薨,弘晓遂承袭怡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薨逝,享年57岁,谥曰僖。弘晓能文,能诗,善书,尤喜通俗小说,著有《明善堂诗集》《八旗艺文编目》等。弘晓为清著名藏书家,“怡亲王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8]又有“明善堂”、“安乐堂”。亲王的特殊身份为弘晓搜集旧籍提供了方便。常熟耿觐光为其《明善堂诗集》作序,称其藏书楼“牙签缥帙,充盈栋宇”。[9]藏书钤有“怡府世宝”、“安乐堂藏书”、“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御题明善堂印”、“忠孝为藩”、“怡亲王宝”、“御题银潢派里圭璋器”、“纶音好书犹见性情醇”、“天语尽职从知忠”、“似太古斋珍藏金石书画印”等印章10多枚。编有《怡府书目》1册,收书4500种,不分卷亦不分类别,只记书名、册数,间及记载版刻。善本和普通本并列。吴恩裕早年在北京图书馆查到的怡亲王府原抄本《怡府书目》,避“晓”、“祥”、“玄”三个字的讳。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联手发动祺祥政变,强令位居“顾命八大臣”之首的第七任怡亲王载垣自缢,并剥夺了他的王位和王府。怡府不存,30余年间,珍玩秘籍逐渐散落出去,其中“宋板书籍多至数百种,皆卖于隆福寺三槐、同立诸书肆”,[10]“至载垣(原作端华误)以狂悖诛,其书始散落人间。聊城杨学士绍和、常熟翁叔平尚书、吴县潘文勤、钱唐朱修伯宗丞得之为多(右录《仪顾堂题跋》)。”[11]《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散出的。至于这份写经的具体递藏经过,有待继续探讨。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的书写时间为“永乐十二年三月”。据《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第四次出洋:“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①《天妃灵应之记》碑现藏福建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拓片见胡廷武、夏代忠主编:《郑和史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5年,第13页。忽鲁谟斯是霍尔木兹海峡。郑和第四次出洋所到主要地方有: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巫里、溜山、忽鲁谟斯、加异勒、急兰丹、彭亨、比剌、孙剌等。“永乐十二年三月”,郑和尚在第四次出洋途中。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是目前存世最早的明确记载与郑和关系密切的写经墨迹本(不一定是郑和本人手笔),是有关郑和存世作品中的最重要两件作品之一。①存世与郑和相关的写经极为稀罕,此前仅见浙江平湖报本塔一件金粉抄写的《妙法莲华经》。朱绍良《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价值考》说:“在目前存世的郑和书法作品中,计有:(1)国家图书馆藏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2)云南图书馆藏印本《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3)浙江平湖博物馆藏泥金写经《妙法莲华经》。(4)正是此永乐十二年(1414年)的泥金写经册。”说法有误。后两种写经是否郑和亲笔,有待考证。前两种是刻本佛经,不是郑和书法。但《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明显有两种书写风格,经文与“题记”是两种笔迹,而且没有相似性,不可能是同一位书家所写,可以排除经文书写者为郑和,郑和至多书写了题记。而且题记是否郑和亲笔书写,也不能直接论定,因为没有郑和书写的东西可以比对,无法加以确定。

浙江平湖报本塔出土的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牌记载:“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所冀见生之内,五福咸臻;他报之中,庄严福寿。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朱绍良《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价值考》说:这是郑和在最后一次航海前发起募捐刻经,刊印《妙法莲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当时的名僧圆瀞对郑和的壮举十分赞叹,受郑和委托,用赤金书写下这部经卷。”写经的时间,朱绍良定为“郑和在最后一次航海前”。[12]但郑和第七次出洋,抵达长乐的时间是宣德五年十二月底,驻泊长乐太平港约11个月,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初开洋,则这份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也应该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在船上抄写的,而后带回中国。关于名僧圆瀞,杨根文考得:字心源,身世不详,早年曾在杭州天竺寺从天台宗雨翁受学,明宣宗宣德年间任僧录司右善世,著《教乘法数》40卷。不过他没有告诉我们圆瀞是否也随郑和出洋了。或许宣德五年郑和在下西洋的船上只是补写了“牌记”,而《妙法莲华经》圆瀞早就已经写就,郑和并不是在船上写的经(不一定是郑和本人写)。由此,我们也可以推论:《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也可能是早已写就,郑和出洋时带上并补写“牌记”而已。当然,笔者这个推想过于大胆,只是作为一个考虑问题的思路罢了。

至于如果是有道高僧或写经者依据郑和的要求所书写,经文书写人、佛画的画画人究竟是谁,都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菊花主编:《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9-261页。

[2][12]朱绍良:《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价值考》,《中国经营报》2015年5月9日。

[3] [明]屠隆:《陈眉公考槃余事》卷2“国朝纸”,《续修四库全书》第11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9页。

[4] [明]周嘉胄:《装潢志》“贴签”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5]杨根文:《浙江平湖报本塔及天宫出土文物》,《东方博物》第17辑。

[6][7]金秋鹏:《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像资料——〈天妃经〉卷首插图》,《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

[8][11] [清]震钧:《天咫偶闻》卷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0、70页。

[9] [清]弘晓:《明善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8页。

[10] [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0-51页。

责任编辑:杨向艳

文学语言学

作者简介章宏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北京,100009)。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5-0142-07

猜你喜欢

经文永乐郑和
彩色笔动起来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圣经》经文中国化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