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闽语声调的地理类型学研究*
2016-06-03林春雨甘于恩
林春雨 甘于恩
粤东闽语声调的地理类型学研究*
林春雨甘于恩
[摘要]粤东闽语与福建闽南话关系密切,但又体现出诸多特色。本文首次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调查、整理和分析粤东闽语的声调,并附上若干特征图。论文分析粤东闽语声调调值类型、分区声调调类,并探讨粤东闽语声调的共同点。希望以此丰富闽语声调的类型学研究。
[关键词]粤东闽语声调类型分析地理语言学
*本文系甘于恩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13AYY001)的阶段性成果。
粤东闽方言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5市闽语,是广东省内最大最集中的闽方言区。还有以雷州半岛、湛江市和茂名市部分地区为中心的粤西闽语区,以及散布在省内的各个闽方言岛。其分布详情,可参甘于恩《广东方言的分布》(世界图书集团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
粤东闽语与福建闽南话关系密切,但体现出诸多特色。本文从声调类型对其做系统的初步研究。
一、粤东闽语声调调值类型分析
1.阴平调类型分析中平型是粤东闽语的主流声调,包括33、44和22,分布在潮汕地区大部,包括潮州、汕头(北部)、揭东、普宁(东部)以及陆丰、海丰。微升型则主要通行于普宁(西北部)和惠来U型地带,另一块为饶平和潮安交界的三角地带;微升型的分布估计与客家方言接触相关,因为U型地带和三角地区周边皆有较多客话通行。低降型集中于汕头南部潮阳和潮南区,与多数闽语调型迥异,从峡山(老派)为22调(中平型)来看,峡山(青派)为21,当系从中平变异而来。变异的动因待考。
2.阳平调类型分析高平型(55/45)在粤东占绝对优势,为潮汕闽语区别性特征(声调),除了汕头南部(潮阳、潮南、濠江区)块状地带以外,其他区域基本被此调型覆盖。中平型(22/33,个别34/ 44)刚好处于汕头南部块状地带(阴平读低降),如果将低降视为11调(记为21),则阴、阳调的度差有2度左右,属较显性差异。这与高平型的度差(也是2度)相似。以阴、阳的关系而言,高平型和中平型皆属于进阶型阳调,对于相应的阴调来说,声调呈阶梯式上升,如低调上升为中调,中调上升为高调。如粤东东北(如饶平)和西南部(如汕尾)从阴平(33)到阳平(55)上升了2度;汕头南部从阴平(21)到阳平(33/34)也基本上升了2度。
上升型(35/24/23)在粤东东西两端(汕头云澳、汕尾东海和公平)有零星分布,中部只有一点(汕头贵屿)。从与福建闽语的关系看,保留了闽南话阳平的特点。汕尾东海阴平为33,阳平为23,区分不太明显,但从调型来看,平与升构成显性差异,从其他点的特征看,记为24亦无妨。
3.阴上调类型分析高降型53为主流声调,分布在潮汕地区的大部,包括潮州、汕头(北部)、揭东、揭西、普宁、陆丰、海丰。微升型,包括34、45、23,在汕头南部、惠来东部和陆丰东海皆有分布,与多数闽语调型微异,变异动因尚待考察。曲折型,均为先升后降,包括453、342、353,分布在汕头西部、南部、甲子镇。考虑到靖海(老派)读353,靖海(青派)为45(微升型);和平部分字为34(微升型),曲折型可能是同时受到高降型和微升型影响而折中的结果。高中平型,只有隆江一个点,可能源自闽南的高平(55)。
4.阳上调类型分析中升型为粤东大部分闽语区的主要类型,包括35、24。高降型从普宁东部一直延伸至汕头南部,呈一狭长地带,包括两类,一是汕头南部,阳上读归阴去,53既为阳上调也为阴去调;二是普宁南径,只有一类上声,阳上读同阴上,即53亦为上升调。低平型零星分布在粤东南部和云澳,包括海丰公平、陆丰东海、惠来隆江、靖海(青派),这种调型和调值是阳上调也是阳去调,符合中古调类演变“全浊上归去”的规律,这个特点与厦门、莆田、福州、漳州都是相同的,调值也很接近。据潘家懿研究,汕尾市城区、海丰、陆丰阳上阳去都同调;海丰公平,上声不分阴阳。[1]
5.阴去调类型分析曲折型为该调主流,先降后升(213/212),主要分布在粤东东北部和西南部,包括潮州、澄海、揭东、揭西、普宁北部、海丰和陆丰大部。降调型主要分布在中部,包括汕头南部、云澳、回来、陆丰东海、甲子和饶平三饶。包括53、211、42。53和42为高降,主要分布在汕头南部、惠来隆江、靖海(老派);211为低降,主要是云澳、汕头市区月浦和东方街道、潮阳西胪、普宁占陇、惠来中西部惠城和葵潭、陆丰东海、甲子,低降调型保留了福建闽语阴去调型。从省力原则看,曲折调(213/212)容易演化成低降调211;在连读前字变调时,曲折调也变读为211调,促使本调变异。
6.阳去调类型分析低平调(11/22)为粤东闽语主流调型,与福建闽语厦门、漳州话类似。覆盖粤东东北、西南部。降调型包括31、21、42,以低降型为主。高降只有靖海(老派)一个点,为42调,与福建泉州的31调①本文厦门声调引自周长楫、欧阳忆耘:《厦门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泉州声调引自林连通主编:《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漳州声调引自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接近。低降型主要分布在汕头南部块状地带及周边个别点。中升型只有惠来葵潭一个点,读35调。
图1 粤东闽语声调地图—阴平
图2 粤东闽语声调地图—阴上
7.阴入调类型分析平调型,包括2、3调,在粤东闽语占绝对优势,覆盖了除汕头南部、云澳外的其他点。降调型,包括32、21调,分布在汕头南部块状地带及云澳,这个特点与福建厦门、漳州闽南话阴入特点较接近。
8.阳入调类型分析阳入调与阴入调的调型调值正好相反。阴入读低平(2)和中平调(3)的,阳入读高平调(5),也是主流调型;阴入读降调型(32/21)的,阳入读高升调(45),同样分布在汕头南部和云澳,与福建闽语漳州话(12)和泉州话(23)调型相似,调值较之偏高。
二、粤东闽语声调调类的分区
本文进行调类分区的原则是依据中古声调类型演变到今天各方言点的声调类型。今天方言点的声调,相同调类中大部分调查字的中古声调来源相同,则划分为同一类型,不依调值而变。调类分区后,再说明同一种类型各个方言点之间调值的差异。从调类分析,73个地点的声调状况有六种类型。
1.潮汕型——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浊去归阳上之所以用潮汕型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一声调类型覆盖粤东闽语的大部分方言点,能反映粤东闽语大部分地区的声调状况,并且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在民间历来有大潮汕概念,因此笔者认为这个名词能代表这一声调类型。在笔者调查的73个调查点中有51个调查点属于这种类型。这个类型的特点是8个调类,各分阴阳,清阴浊阳。少数次清上声字读归阴去;次浊上声字多数读阴上,少数读阳上;全浊和次浊去声都有大量字读归阳上。潮汕型浊去归阳上的特点虽然在其他方言类型也存在,例如靖海型,但是这个特点在潮汕型最为明显。这51个调查点中虽然中古平上去入演变到现在方言的声调归类基本一致,但是调值并非完全相同。这个类型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阴平33、阳平55、阴上53、阳上35、阴去213、杨去11、阴入2、阳入5。但其中也有不少其他调值:例如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和月浦街道、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墩南村的阴去读低降调211;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阳夏乡林厝寮村与钱坑镇口围村阴平读高升调334,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汉塘村、揭阳市普宁市里湖镇和里湖镇河头村棋园阴平读高升调45;揭阳市普宁市占陇镇西社西湖村阴去读低降调211,阳去读低降调31;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则阴平读高升调45,阴上读曲折调453,阴去读低降调211;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西凤乡阴上读曲折调453,阴去读低降调211;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新乡祠堂村阴平读高升调45,阴去读低降调211。
图3 粤东闽语声调地图—阳去
图4 粤东闽语声调地图—阳入
2.潮阳型——全浊上归阴去潮阳型的声调特点是7个调类,全浊上归阴去,符合“浊上变去”的中古音演变规律,只不过并非归阳调类,而是归阴调类,因此潮阳型只有一类上声,为阴上。潮阳型的次浊上声字大多数读归上声(阴上),少数随全浊上声一起读归阴去(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次浊上声大部分读归阴去)。全浊和次浊去声字大部分读归阳去,少部分读归阴去。这一类型涵盖汕头市潮南区、潮阳区和濠江区的大部分调查点。以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为例,潮阳型大部分调查点的调值是阴平21、阳平22、上声(阴上)34、阴去53、阳去31、阴入32、阳入45。略有不同的如潮南区井都镇上南村阳平读33、阴上读23,但调型基本一致;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渡头村阳平读23、阴上读45。
潮阳地区除了读上述7个声调的类型,潮南峡山街道、潮南陈店镇溪口乡和潮阳区和平镇存在8个声调的情况,这3个调查点都同时存在两种阳平调,因此从调类上看依旧是7种调类,峡山和陈店两种阳平调的调值分别为34和44;和平两种阳平调值分别为22和23。从这两类阳平调的来源看,暂时没有找到分化规律。峡山和陈店34调的字数大约是44调的两倍;和平两种阳平调的字数相当,考虑到潮汕型的阳平调调值为55,峡山和陈店分化出读44的阳平调有可能是受到强势方言汕头市话声调的影响。前面所述潮汕型的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西凤乡,也存在44和34这两种阳平调,但其声调不存在潮阳型全浊、次浊上声归阴去的情况,整体声调归类与潮汕型其他调查点基本相同,因此仍旧归到潮汕型;而和平的两种阳平调值22和23,在潮阳的其他方言点也存在这两种阳平调,笔者推测可能是潮阳型方言互相影响和发展的结果。除此之外,峡山和陈店的上声调值也和其他潮阳型方言略有不同,并非读34调,而是读高升降的453调。
张盛裕曾指出潮阳方言“新派阳上阴去单字调(本调)相同”,[2]在笔者的调查中,当年潮阳方言的新派现象已成为老派现象了,几个调查点无一例外阳上都归了阴去。
3.云澳型——全浊上归阳去这种类型的声调特点是7个调类,全浊上声读归阳去,无论是单字调还是连读变调都和阳去调值一致,符合中古调类演变“全浊上归去”的规律;多数次浊声母上声字读归阴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读归阳去。因此,云澳话实际上就是阴上。这个特点与厦门、莆田、福州、漳州都是相同的。[3]这种类型涵盖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揭阳市惠来县葵潭镇长春村、惠来县隆江镇西塘村,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陆丰市东海镇几个调查点。
云澳型的声调以云澳话为例:阴平44、阳平35、上声(阴上)53、阴去211、阳去22、阴入21、阳入45。这种声调类型各方言点之间的声调调值差别比较大,如葵潭镇阴平45、阳平55、阳去35;东海镇阴平33、阳平23、上声(阴上)34;差别最大的要数隆江镇,阴平24、阳平55、上声(阴上)44、阴去42。云澳型与福建闽语除了调类归类有相似之处,调值上也有相似之处,例如阳平调多为上升调,如厦门读35、泉州读24、漳州读23,[4]这些特点都跟云澳型非常接近。通过对调值的考察可以判断,云澳话与厦门话调值最接近。据潘家懿研究,汕尾市城区、海丰、陆丰阳上阳去都同调;海丰公平,上声不分阴阳。[5]笔者调查的汕尾的几个地点,只有海丰县公平镇和陆丰市东海镇有这样的特点,其余地点已经与潮汕型合流,估计是受到潮汕方言影响的结果。
4.华湖凤凰型——全浊上归阴平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美园村和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这两个调查点也是7个调类,特点是全浊上声归阴平,少数类似云澳型归阳去;次浊上声大部分归上声,有部分归阴平,上声只有一类阴上;次浊去声除了多数归阳去,也有部分字归阴平。从调值看,华湖镇的调值是阴平24、阳平55、上声45、阴去53、阳去21、阴入2、阳入5。凤凰镇的调值与华湖镇不同的是阴平35、上声53、阴去213、阳去22。上声和阴去差别较大。梅县客家话阴平是23调,调值与华湖凤凰型接近。
古上声全浊、次浊声母字读归阴平的现象,在粤东闽语中很少见,但是这个特点恰恰与客家方言的特点不谋而合,黄雪贞指出:“由于周围方言的影响,客家话某些古上声浊声母字的读音也在起变化,一些早年读阴平的字,有逐渐减少的趋势”。[6]而我们所调查的华湖凤凰型也恰好如此。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是以闽语为母语的闽客双语镇,其中茶埔村、美园村和寨内村存在闽客双语现状;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更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闽客双语镇,但因为包围在周边闽语区中,讲客家话的村落有减少趋势。
5.靖海型——去声不分阴阳我们对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调查了两位发音人,分别是1959年出生的工人和1995年出生的学生,两人的语音声调类别不同,学生发音的声调类型更接近于云澳型,即7种调类,浊上归阳去;长者的发音也是7个调类,但只有一类去声,主要来自古清浊去声字和小部分次清上声字;全浊和次浊去声字除主要读去声外,也有部分字读归阳上。从调值看,靖海镇的声调是阴平33、阳平55、阴上353、阳上35、去声42、阴入2、阳入5。
表1 各种声调类型与中古声调类型比较表
表2 各种声调类型代表点调值比较表
纵观其他闽南方言类型,只有一类去声的也不鲜见。李永明曾描述“惠来去声不分阴阳”;[7]潘家懿、郑守治对于粤东闽南语方言片的划分,也是潮普小片的惠来话去声不分阴阳。[8]不过也许由于调查所限,他们只发现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去声不分阴阳”,而惠来县其他点的调查结果则有不同表现。福建闽语泉州话声调总数也是7个,阴阳去声合并。“周长楫《泉州话早期调类及其调值构拟》及洪惟仁《〈汇音妙语〉的音读——二百年前的泉州音系》均认为泉州话早期有8个调类,大概在三、四百年前,去声才合二为一,成为7个调类的。”[9]惠来靖海话声调的这一分化与泉州话有相似处。李新魁曾专门描述过惠来惠城镇的声调为7个,去声不分阴阳,但本次调查中,惠城话的声调已读同潮汕型了。[10]
6.南径型——上声不分阴阳、清去归上声揭阳市普宁市南径镇青洋山村牛尾片的声调比较特别,只有6个调类,分别只有1种上声和1种去声。中古清浊上声均合流;全清和次清去声也读归上声,全浊和次浊去声读归去声,这一去声实际上也就是阳去;全浊和次浊去声也有部分字读归上声。我们发现,清去读归上声也存在于客家话中,例如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枫朗镇、高陂镇、丰顺县汤坑镇都有这种情况。[11]普宁市南径镇是一个以客家话为母语的闽客双语区,因此南径型的声调特点也可能受到客话影响。6个调类的粤东闽方言声调类型尚未见方言学界的研究。这里用表1和表2来展现各种声调类型代表点的调值。
三、粤东闽语声调的共同点
王力指出:“声调分化为阴阳的原因,自然是由于未分化以前受声母影响而产生声调上的细微差别。”[12]古四声在大部分调查点都表现出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清阴浊阳的特点。尤其在平声和入声的分化较为一致,清声母读阴调,浊声母无论全浊、次浊,均读阳调,例外字较少;差别较大的在于上声和去声,包括调类多寡和分化的差别,上、去声又以全浊、次浊声母的分化差别最为明显。
粤东闽语大部分调查点的次浊上声字主要读归阴上,平、去、入三种调类的次浊字都归阳调类,唯独上声次浊字归阴调类。以汕头金平话为例,古次浊上声字读阴上的字大约是读阳上字的5倍以上,汕头云澳话更是高达7倍(云澳话阳上调并入阳去)。闽南话其他次方言点都存在这种现象:厦门、漳州、泉州话的次浊上声都与清上声一起归阴上(厦门话是文读音归阴上,白读音归阳去)。林伦伦从声母的历史层次论证了次浊母上声字读阳调类属于较早的历史层次。[13]
古去声字在大多数粤东闽语中分化最复杂。无论清浊都有大量字读归阳上,尤其是浊声母去声字。例如潮汕型,其次浊和全浊去声字都有很大比例的字读归阳上;云澳型则阳去阳上合并,关系密切。
入声从阴、阳的关系看,在粤东闽语呈现阴低阳高的态势,这点几乎没有例外。尽管有些点体现出与泉州片较为密切的关系,但从入声的特征看,无疑是近厦漳型的。
[参考文献]
[1]潘家懿:《海丰福佬话文白异读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年第1期。
[3]黄典诚:《闽语的特征》,《方言》1984年第3期;甘于恩、周洪涛:《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之语音比较》,《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4]甘于恩:《试论潮汕方言研究的若干问题》,《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潘家懿:《海丰福佬话文白异读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方言》1988年第4期。
[7]李永明:《潮州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别》,《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
[8]潘家懿、郑守治:《粤东闽南语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划分》,《台湾语文研究》2010年第1期。
[9]林伦伦、潘家懿:《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
[10]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11]李菲:《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梅州客方言声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0-35页。
[1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30页。
[13]林伦伦:《古浊声母上声、去声字汕头话今读考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1期。
责任编辑:陶原珂
作者简介林春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665);甘于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5-0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