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读书没你多

2016-06-03龚令民

中国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昭明士子

文-龚令民



古人读书没你多

文-龚令民

明人张岱在他的《夜航船》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澹台灭明乃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论语·雍也》里曾提到过此人,《雍也》(第六)曾入选高中课本,现今高中生大约都知道此乃一人。尧舜就更不用说了,初中生估计都不会错。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在现代人心中,古人不是才华横溢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就是满腹经纶如《芈月传》中的黄歇,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动起笔来倚马万言。实际上,这多半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在《<一卷冰雪文>后序》中,张岱还说了另一个故事。万历年间,苏州人张凤翼杂采诸家之说,撰刻了一部《文选纂注》,某学者型领导见后,觉得不妥,便找到张凤翼问,既叫《文选》,为何里面还选了那么多诗?张凤翼道,这跟我没关系,不是我选,是昭明太子选的?领导嗔怒道,昭明太子安在?张凤翼道,死了。领导觉得不解气,继续道,如此则罢,要是没死,我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他再改过来。张凤翼一听,叹了一口气道,如此这般,恐就难啰!领导奇怪问,为毛?张凤翼淡淡地道,他读得书多。

《昭明文选》并非生僻冷门之书。俗语云,《文选》烂,秀才半。其在古代读书人当中的地位大约就相当于《唐诗三百首》。而此学者型领导不仅未读过《文选》,就连昭明太子也不曾听说。要知道,过去不兴混文凭,领导不说进士,起码也是个举人出身,经过层层考选,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让人大跌眼镜。

《宋史》说,乾德三年,赵匡胤灭蜀,一批后蜀宫人进入朝廷。一天,在宋都开封出现了一面镜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字样。赵匡胤好生奇怪,问周围的人,结果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没一个答得上来,最后一个名叫窦仪的儒生为老赵解开了迷团。窦仪说,这块镜子是从蜀地来的,前蜀最后一个君主叫王衍,曾用过‘乾德’这个年号。搞得赵匡胤好不尴尬,好端端取个年号,居然是亡国之君用过的,太不吉利了。于是拿起墨笔,给宰相赵普画了个大花脸。

可见,在古代,像上述诸位一样知识面窄、读书量少的士人确还比比皆是。那么,为何他们在我们心中又总是一副饱读诗书的形象呢?撇开电影电视对脑残粉们的影响,笔者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在对比中我们犯了一个类似于田忌赛马的错误。梅长苏和黄歇都是同时代读书人中的佼佼者,读书量自然要比一般人大,眼界见识要比一般人高,我们不自觉地跟他们比,两者不在一个数量级,就像田忌拿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古人读书相较于今人最大的优势不是多而是精。众所周知,进入科举时代之后,考试范围逐渐缩小,到最后几乎只考四书五经,而且不要考生有自己的观点,只需代圣人立言即可。以致于很多古人一辈子读的书几乎就没离开过四书五经(含其衍生品),而又因为四书五经是他们吃饭的工具,是敲门砖,所以对这几本书古人都十分重视,滚瓜烂熟。相关章句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并非难事,这也就从另一侧面给人造成了一种学识渊博的假象。而实际上他们懂的也无非四书五经而已,如果要斗胆论起量来,恐怕还没今天的你我多呢!

责任编辑:赵涛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昭明士子
赶考步履不停
CONTENTS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昭明寺随想
“良知”的颜色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四书五经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四书五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