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标签时代”
2016-06-03
众说“标签时代”
网友趣评:
1、周宇:贴标签的实质是分类,目的是降低认知成本;产生的结果是认知偏差。
2、余小懵:贴标签是因为懒得去了解那个人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被你贴上标签的人,往往都是点头之交。而那些熟悉的人,因为你了解了他的太多面,根本没办法用一两个标签简单粗暴地就概括了这个人。
3、押沙龙:面对陌生事物,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忽略很多东西,再刻意强调某些东西,最后贴上一张标签。这种标签当然有些蠢,但也不是完全蠢。严格说,这是生物长年进化出的一种认知本能。比如一只野兔看见人就跑,完全无暇鉴别来者是猎人呢,还是我这样的动物之友。如果这只兔子渴望更细腻公平地认知世界,那它很有可能晚上就被炖掉。世界越危险,我们对他者标签化的冲动也就会越强烈。
4、麦子:“贴标签”也是有利有弊的。先说利,简化认知过程!我们大脑也是很累的,好不好,每天要处理辣么多信息!“贴标签”是大脑的一种信息处理机制,看到差不多的人、事、物,会贴上标签,遇见类似的就不用探索信息累死累活的分析了,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再说弊,形成刻板印象!“贴标签”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会形成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知名人士观点:
熊秉元:用形容词来描述贴标签,就是以点为面、想当然耳、对着黑影开枪。最贴切的例子之一是,清朝时有位诗人,福至心灵、充满想象力地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结果,被贴上反大清、有二心的标签,身首异处。标签害人,又是一例。
周濂:非常反对以贴标签的方式互相抨击,这是非常低智的行为,特别像小时候在幼儿园里干的事儿。
卢周来:社会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点:造成一个社会分裂的根本原因当然是经济社会不平等,但舆论氛围也能在其中起到强化作用。即使是在不平等问题并不突出的社会中,只要社会舆论把人们划分成不同阶层,给不同阶层贴上“标签”,就能在被贴上同一“标签”的人们之间形成小圈子意识,在被贴上不同“标签”的人们之间制造一种“竞争性”氛围,用不了多长时间,原本也许并不明显的社会矛盾就会变得突出起来。如果此时不加以抑制,阶层意识甚至阶级意识进一步固化,社会矛盾将变得更加尖锐,而不平等问题也因社会鸿沟拉大而扩大,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蒋方舟: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山东人、程序员、二次元宅、爱国主义者、爆红视频当事人、段子手。每个身份如同多棱镜的一面,在不同的光线下闪耀不同的光。
张嘉佳:曾经有媒体称我为“男版安妮宝贝”、“写作界的周星驰”,这让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我并不在意别人贴的标签,甚至不会在意任何恶意的评价,我的文章是给喜欢我的人看的,我更在乎的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