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朗读教学中的三美艺术
2016-06-02魏建英
魏建英
内容摘要:诗歌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学习鉴赏诗歌,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个人修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审美情趣。诗歌朗读能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提升其鉴赏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在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贯彻“三美”艺术,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关键词:三美艺术 诗歌朗读 小学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是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也是我们俗称的诗歌“三美艺术”。在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诗歌“三美”特点,提升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养成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一、浅析诗歌“三美“教学内涵
根据闻一多先生早年对诗歌的独到见解:诗歌的美感在于其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现代文学品论也借鉴了如此结论进而将诗歌之美,大致分为三层即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恪守这三条审美规则,诚然在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自然需要认识到诗歌“三美”。
1、意境美
诗歌艺术,善于用凝练的语言简短的篇幅去构造令人拍手称奇的大场面,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此寥寥数语,竟然能够勾勒出如此的壮阔渺远的场面,能够抒发些许哀怨不舍的思绪,这样的意境美感的确需要卓尔不群的蕙心兰质才能驾驭得了。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营造出的意境美是独步天下的。
2、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绝句,语言特点都是短小精悍,作用利用几十来个字就能够描绘出一个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而诗词中的对仗、顶针等手法则让诗歌句式变得别具一格,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毛对红掌、绿水对清波句式对仗工整,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于作者会运用瑰丽的辞藻以及丰富的想象结合修辞格去创造震慑人心的场面,如太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丰富的想象加上夸张的修辞,构造出令人神往的场面。这样的语言美,怎能不让人叹服。
3、音乐美
古诗词中讲究的押韵与节奏使得诗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从而读上去朗朗上口,因此也就产生了令人愉悦的节奏美感。譬如太白诗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在句末押韵能够使诗歌读起来令人感到舒畅,给人一种音乐美。
二、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的三美
在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诗歌“三美特性”并将此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诗歌“三美”,下文将结合教学实际重点探究教学的实际策略。
1、创设实景,感受意境美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诗歌的特点,让学生试着去探析诗歌丰富而隽永的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味,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导工具,为学生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参考实景。
例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或许与诗歌描述的情景想去甚远,那么在朗读时就不能将诗歌表现的意境领悟到极致,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景色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参照相关视频领会,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推敲字词,体味语言美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学生需要重点体会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语言美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读出其独特的韵味。而对诗歌语言美的体味,绝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详尽的,这需要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对其中的字词如琢如磨,慢慢咀嚼体味,才能充分地理解。譬如柳宗元的《江雪》在诗开头以“千山”、“万径”起兴,从而构造出了一幅辽阔的画面,但是在静态景物中又安排了动态的“飞鸟”和“人”,使得诗歌静中有动,结尾将画面缩小观摩,惊现“孤舟”和独钓寒江的老翁。寥寥几笔就描绘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的语言之美。
3、感情朗读,体会音乐美
诗歌与音乐向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词可以是与音乐结合的,而元曲更是当时音乐的一种载体。总而言之,诗歌的音乐美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清楚地理解诗歌的音乐美,透析其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譬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此诗在音韵上十分和谐,最后以“ao”押韵朗朗上口。除此之外,音律的美感也需要结合情感具体分析,如《春晓》中作者描述了自己伤春惜春的情怀,诗中“不觉晓”与“闻啼鸟”不仅是音韵的和谐同时也描绘出作者不知黎明但被鸟惊醒的无奈,也为后文“花落知道多少”的伤感奠定了感情基调,因此在朗读中对于押韵的韵脚往往需要重读突出感情,而充分的理解作者感情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朗读时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应积极落实“三美”教学,让美充溢整个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