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路径

2016-06-01陈长松周浒虞越

今传媒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

陈长松 周浒 虞越?

摘 要:视觉转向的深刻变化使得视觉素养问题成为当下研究的显学。进入图像时代后,新闻教育也要顺应图像崛起做出相应调整,传统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素养教育方式需要向以图像为媒介的视觉素养教育进行转型。视觉素养也应成为当下新闻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旨在从新闻教育中的视觉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起点、路径与落脚点,以期寻找出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新闻专业;视觉素养;教育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5-0014-0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促进了人类讯息的飞速传播,我们早已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即以图像为内容的信息逐渐成为人们信息接收的主体。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预言了图像时代的到来。他提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1]”本质上说,海德格尔的观点表明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往以文字信息为认知依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视觉化的转向让人们基于图像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建构。视觉转向的深刻变化使得视觉素养问题成为当下研究的显学。本文旨在从新闻教育中的视觉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起点、路径与落脚点,以期寻找出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方式和策略。

一、视觉素养概述

视觉素养一词是从英文Visual Literacy翻译过来的。顾名思义,视觉素养是指关于视觉传播的知识、素养,即视觉认知的能力。学术界对视觉素养概念的界定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戴伯斯(Debes,1970)认为,“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2]”

从纷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视觉素养是一项可以通过培养而具备的能力;其次,视觉素养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再者,由于视觉素养的存在,使得各种视觉传播的内涵可以被更好地解读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

视觉艺术样式多种多样,舞蹈、绘画、建筑、电影、戏曲等都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应把握的视觉素养是关于新闻图片、新闻影像等视觉符号的感知力、理解力。新闻专业学生对于摄影图片的视觉素养应体现在拒绝庸俗的摄影照片,欣赏美的摄影照片,明辨摄影作品的真伪以及在人文关怀和新闻伦理的认知下拍摄选取恰当的新闻照片。

国内的新闻教育中视觉方面的训练与设计还比较缺乏。一方面,对新技术手段的引进不力,学生接触不到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来辅助视觉训练。另一方面,视觉素养培养与现有的教学设计脱节。课程多重视史论教学,而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又忽视了在过程中培养、熏陶学生的视觉素养。

二、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闻专业学生是未来媒体行业的主要力量,其生产的影像产品将直接作用于受众。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他们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才能在工作中生产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引领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认知水平。

1.读图时代图像地位上升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具备视觉素养。如今,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地位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图像生产成为当下媒介生产的主流形式。不论是纸媒的新闻报道还是微博、微信推送的讯息都在靠图像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疲劳度的增高,人们越来越喜欢以浏览图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新闻事件,甚至患上“图像依赖症”。文字阅读需要调动更多的脑力,而图像的观看更为轻松。文字报道让位于图像传播,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新闻报道更符合当下受众的需求。需求变了,意味着生产的调整与变革。新闻生产的主要产品变为视觉化讯息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活动需要变化。作为培养新闻生产者的新闻教育需要针对市场的新变化,重视视觉信息生产方式的培养与实践。因此,以培养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视觉素养教育就成为新闻教育的应有之义。

2.新闻产品的真实性本质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具备视觉素养。真实性是新闻产品的基本属性。离开了真实的新闻产品必将带来极为负面的传播效果,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受过新闻专业主义训练的学生都明白真实对新闻的重要性。面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闻产品的提供者也由原来传统的媒体记者转向专业媒体PGC+草根大众UGC共同生产的新模式。对于新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既可能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生产者,也可能成为媒介中的“过滤器”、“把关人”,所以说良好的视觉素养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把关人都至关重要。

视觉素养不是简单的生理行为上的“看”,而是要“看懂”,进行一种意识形态建构。面对一些特殊的新闻事件,例如灾难时,应当遵循媒介的基本伦理与操作规则,避免将那些造成受众心理阴影的图像信息呈现出来,给受众造成不良影响。报道中对事件本身的把握与呈现的水准最能反映出记者和新闻编辑的视觉素养。因而在新闻教育中应着力培养“看”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视觉认知体系。

3.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视觉素养。优秀的新闻人素有“铁肩担道义”的理想情怀。人文关怀精神是优秀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好的影像作品应当蕴含着沉甸甸的思想和分量,在作品中将人类真善美的情感传递出来也是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而在现实的媒体环境中,报道过程缺乏人文关怀、为了攫取一手的资源不惜违背新闻报道伦理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歌星姚贝娜患癌去世却在太平间遭遇记者偷拍遗体事件,实属媒体人缺乏人文关怀和视觉素养的冷漠体现。窥探式的观看,使得私人生活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冲破了个人知情权和公众隐私权之间的均衡,直面血腥、悲剧、暴力的影像,更让视觉显得猛烈,新闻报道面临着伦理的尴尬,鲜有传媒人会反问自己是否应当拍摄那些照片,它们是在复制还是歪曲世界?若是复制,对方是否具有回绝被复制的权利?照片是为了满足什么,受众的潜意识窥淫癖,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3]?摄影人忽视了人文关怀这一社会责任,受众对此并不买账,因此一些会给当事人或其亲属带来巨大伤痛的照片也应当避免被拍摄。

视觉素养的培养能驱使学生在新闻报道中选取正确的路径,尊重事实,尊重当事人。用准确的镜头画面语言做出优质的报道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履行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三、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为各种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更便捷的方法,对于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亦可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实践以及联系各学科触类旁通三个主要方面展开。

1.以专业教师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具备视觉素养。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新闻教学中与视觉内容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摄影、摄像等技术类课程为主。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相机、摄像机在使用手法上的技能以及艺术方面的美学知识,而忽视了将视觉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面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院校教师重视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将其有机融合进教学设计中,在对新闻专业学生授课时还应对涉及影像应具有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培养。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锐利的视觉理解力,良好的辨别力,能敏锐的察觉图片的真假以及摄影人、影像制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环保、民生等话题,使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接轨,而不是局限于锻炼影像技术。让学生走入社会,从拍摄题材的选择,到拍摄视角和表现手段都由学生自行揣摩定夺,最终将影像作品展现并阐述创作动机,拍摄心得,再由老师及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2.学生自觉学习优秀作品,在实践中培养视觉素养。新闻专业学生首先要关注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等这类具有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获奖摄影作品;其次还可以通过浏览各类影像论坛、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注一些新闻摄影类、纪录片类的公众号。通过日积月累的欣赏,新闻专业学生会于不经意间使自己的视觉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在大量观看后悟出其中的艺术创作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少量任务外,新闻专业学生应热爱拍摄,怀揣多拍多看多感悟的创作意识,经常去街头采风。利用手机等一切拍摄终端媒介,只有深入生活捕捉瞬间,不断练习拓展其创作思想才能锻炼视觉素养,久而久之作品也会越发出色直指人心。大街小巷,市井生活,越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领域越容易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学生还可以于寒暑假期间进入报社、电视台实习,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更好地形成视觉素养。

3.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推动学生视觉素养的构建。跨学科的流动性以及交叉性在视觉素养上有明显的体现。对视觉信息的精确把握与学生自身对事件的了解密不可分。新闻专业学生既要及时获取各方面资讯,放眼全球关心世界各处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自己身边的大小消息,也要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以便能在看到相关图片、影像资料时迅速反应,第一时间解读信息。所以新闻专业学生理应在掌握好传播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基础文化课程的基础上,把图片和影像资料放在一个多学科的背景下加以研讨,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感悟作品深层次的哲学、社会学、美学价值,解读图片或影像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人文意识与创作观念,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意蕴是视觉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 语

我们正处于一个图像膨胀的非常时期,恰当解读视觉信息,利用图片、影像作品恰如其分地呈现事件真实性并传达的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建构的途径主要从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探究以及融合多学科文化知识等方面去实现。教师所能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新闻专业学生自己要将解读能力与实践相结合,借助图片和影像合理表达情感思想。

参考文献:

[1] 孙兴周.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 周宪.崎岖的山路——文化批判论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汤天明.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
探究学校内如何开展亲情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及教育策略研究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析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