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实践中远足
2016-06-01应清华
○应清华
在阅读与实践中远足
○应清华
我是喜欢书的。
儿时,家里姐妹众多,生活拮据,买书对我来说是件十分奢侈的事,父母和老师更是耳提面命要我学好课本知识,因此上课认真听讲,便是我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激起我好学兴趣的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作者写百草园,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鲁迅先生通过讲述两三个小故事,便使三味书屋也充满了谐趣。课堂上,我们与鲁迅先生一起回忆少年百草园的趣事,追忆三味书屋中的天真情怀。时至今日想起,依然有种芳草青青的美。
自那时起,我便不拘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于是,我开始涉猎课外书。喜欢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时坐在教室里读,也曾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手抄席慕蓉和汪国真的诗,看村上春树和杜拉斯的小说,我在书的餐桌上大快朵颐,遍赏天下美景,心中的梦想一点点发芽,变得生机盎然。在生活中做个安静的行者,在深邃的书中守着自己,守住那最初的萌动和惊喜,然后制造些比春天还要温暖的记忆。
时光,因为阅读,便有了风姿。
偶读《儒林外史》,里头出尽了读书人的洋相,我心有不满,以为作者是存心刻薄。后来,才知道读书人里面,除了屈原、文天祥及海瑞外,也有卢杞、秦桧、严嵩和阮大铖者。阅读,让我懂得明辨是非、识别好坏,为我打开了通往深邃而广阔的世界的大门。久而久之,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灵感纷至沓来,一挥而就、下笔如有神仿佛不是传说……
难怪作家二月河说:“翻开古今史典文论,没有哪本书是教人为非的,即使是八股时文、糟糕无用的烂文章,也不见得有什么歹意。”爱好阅读是一个人有品位的标志。我非常喜欢《罗马假日》里的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旅行,那么抽空多读一卷书,是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一种远足。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不付诸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同样,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的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拜访有实践经验的人。白天到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株药草,从产地、栽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他辛勤劳动数十年,记下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也成为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世俗的我们,不要叹息自己能力如何有限、自己的学识如何浅薄,任何人只要用心学习,付诸实践,都可以为提高这个时代的整体素养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将种种美好传递给我们,然后,我们尽力把诸多美好通过我们的文字和实践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让更多的人被这个世界所感动。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