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CT 与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探究
2016-06-01李娅妮
李娅妮
肝硬化结节CT 与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探究
李娅妮
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5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进行检查,观察两种影像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MRI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TI影像诊断结果,但两者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诊断肝硬化结节各具优势,MRI诊断恶性病变更具有优势,临床可结合使用提高准确率。
CT;磁共振;肝硬化结节
肝硬化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慢性、再生性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受到损害的相关因素较多,受到肝脏进行性、纤维性的发展,肝硬化患者中的大多数为肝脏结构受损的结节性肝硬化,属于纤维组织包绕的一种再生性结节。如在早期观察到肝硬化结节,通过合理的临床治疗,可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CT、核磁共振在临床诊断使用时,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及准确诊断,可在早期观察到肝硬化结节病变,避免疾病发展至肝癌,可明显降低死亡率[1-2]。本文选取5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进行临床分析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5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为(55.8±5.3)岁。
1.2 方法
本文选取的62例患者均经CT、MRI成像进行影像检查。
行CT检查时,选用的CT机型号为四排PhilipsMX-8000螺旋扫描机,患者均采用平扫、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螺距保持在1~1.5范围,层厚度调整到6,通过肘静脉注射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300mg/L,将注射速度固定在3ml/s,使用剂量在1.5~2.0ml/kg范围,动脉期的延迟时间在0.5min,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在80s。
行MRI检查时,选用的MRI机为GESigma-1.5Tesla超导MR扫描仪,通过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在平扫过程中,使得的横断面SE脉冲序列为T1WI,其中TE在11ms,TR在540ms,T2WI中的TE在80ms,TR在3200ms,将层厚调整到8~10mm范围,层间距设定在1mm,视野(FOV)调整到38cm×38cm,矩阵设定在256×256;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时,通过横断面梯度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发,使用的TR值调整到145ms,TE调整到6ms,层厚度在设定为8~10mm范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CT、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计算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18.0系统进行统计处理,组间对比以x2进行检验,P<0.05显著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成像结果分析
在5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中,有15例尾叶大小要超过正常肝脏,27例尾叶大小对比正常肝脏要缩小,30例整个左叶大小对比正常肝脏明显缩小,10例整个右叶大小超过正常肝脏。
2.2 MRI结果分析
5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中,直径在6.5~21.0mm,其中存在肝硬化再生结节(RN)16例,其直径均小于11mm,11例患者的加权像信号中T1、T2保持较高的均匀性;5例则出现T1上升,而T2下降的趋势。存在发育不良结节(DN)的患者有10例,其直径处于4~11mm的范围,通过加权像分析,患者T1呈现出低信号,但T2呈现出高信号。其余30例为小肝癌(SHCC),其直径均超过11mm,通过加权像信息观察,21例T1信号强度明显下降,4例处于相等状态,5例T1信号强度明显增强;2例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其余28例T2信号强度明显增强。
2.3 两组CT、MRI检查价值
CT、MRI检查方法在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CT、MRI检查价值对比[n(%)]
3 讨论
近些年来,在我国肝硬化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通常与不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食物习惯等存在一定关系。肝硬化的病情较为严重,且会因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引发继发性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症状,如发展至肝癌,往往导致极高的致死率,因此早期发现,且予以准确诊断,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CT检测时,可有效区分不同肝叶大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硬化结节的影像检查中,可以明显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结节。小肝癌的影像学显示,MRI诊断中T1信号强度明显下降,T2信号强度明显增强。MRI在诊断时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略高于CT。通常是因为CT检查时通常需要多期增强扫描观察结节情况,延迟扫描达到的效果更加明显;MRI平扫可观察到部分结节,经多期增强扫描可显示大量结节,MRI诊断时的参数更优于CT诊断[3-5]。但两种检测方法的数据结果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CT、MRI在结节性肝硬化的检查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
总之,CT、MRI诊断肝硬化结节并无较高的差别,MRI可有效诊断癌变,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价值更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CT室)
[1]曹捍波,张铁英,严金岗,等.MRI、DSA和碘油CT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结节癌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2,22(5):377-380.
[2]黄婷,董常峰,罗婷婷,等.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8):733-736.
[3]董颖慧,解丽梅,唐少珊,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和MRI表现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0):2062-2066.
[4]杨清华,王穗春,刘爱群,等.肝豆状核变性并肝硬化的MR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91-92.
[5]王刚,刘健.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100-102.
李娅妮,女,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