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对比观察
2016-06-01王寒耿子舒
王寒 耿子舒
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对比观察
王寒 耿子舒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肌性斜颈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肿块厚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经彩超检查,观察组患儿患侧肿块厚度减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推拿手法相比,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更佳,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值得进一步推广实践。
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手法;临床疗效
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的一种骨科病,它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而造成患者头部向患侧歪斜,使颈部出现畸形,严重者会引起面部与头颅不对称性发展,累及脊柱的正常发育,据统计其发病率约0.3%~0.5%[1]。因此,发病早期及时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流行的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即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大大降低了对患儿的伤害。由于推拿手法较多,其疗效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研究了优化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肌性斜颈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5~9月,平均(5.2±3.7)月,头倾斜方向:左侧14例,右侧12例,患侧肿块厚度平均(11.2±2.6)mm;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9月,平均(5.3±3.6)月,头倾斜方向:左侧11例,右侧13例,患侧肿块厚度平均(11.1±2.4)mm。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患儿采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取仰卧位,医生坐在患儿头侧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治疗,推拿介质选择医用滑石粉,推拿手法以推揉、拿捏、牵伸为主。推揉法: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对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揉动,持续约5分钟,然后以缓慢的动作按揉弹拨胸锁乳突肌肿块部位,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10分钟左右为宜。拿捏法:主要是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和挛缩处进行拿、捏,以100~120次/分钟为宜,拿捏力度由轻到重,缓慢进行,此操作均以手指指腹按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局部皮肤的情况和身体反应,以免用力过度对患儿皮肤造成伤害。牵伸法:医生两手分别扶住患侧枕后部与健侧下颌部,把患儿头部旋转至患侧,动作一定要轻缓,然后将患侧胸锁乳突肌慢慢拉起,在患儿生理范围内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加强,重复10~20次。优化推拿手法以4周为一疗程(1次/日,5次/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1.2.2 对照组
本组患儿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侧,医生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来回揉动,推揉动作要轻缓,持续动作15分钟,100~120次/分钟为宜。治疗疗程同观察组,3个疗程后对治疗结果进行随访分析。
1.3 疗效评价指标
痊愈:头颈歪斜完全正常,患侧肿块全部消失,无任何挛缩现象,颈部一切活动恢复正常;显效:头颈歪斜程度改善较为显著,肿块明显减小,挛缩明显得到显著改善,颈部活动较正常;好转:头颈歪斜程度有所改善,但不明显,肿块稍稍变小,挛缩有所改善但不显著,颈部活动有所受限颈;无效:头颈歪斜情况无变化,肿块及挛缩情况仍很明显,变化不大[3]。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62.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2.2 两组患儿肿块厚度比较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侧肿块厚度平均(8.2±2.1)mm,对照组的为(10.1±2.2)mm,与治疗前(11.2±2.6)mm和(11.1±2.4)mm相比,观察组的患侧肿块厚度减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气滞血瘀、筋脉麻痹所引起的,中医称作“筋缩”[4]。应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可起到很好的修复和治愈作用,适宜的推拿手法可以缓解病情的延续性发展,使患侧组织得以修复改善,有助于对黏连组织进行松懈,使肌肉紧张得以放松。本研究采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以推揉、拿捏、牵伸主要手法,其中推揉、拿捏法促进患侧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缓解了筋缩症状,加快了肿块淤血的吸收速度,有利于组织的修复;而被动牵伸法可以使胸锁乳突肌得到有效地拉伸,使黏连组织分开,缓解头颈部受限情况。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侧肿块厚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与传统推拿手法相比,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更佳,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值得进一步推广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1]袁绘.早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3):339-341.
[2]孙安达,张晓磊,方芳,等.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30:1988-1990.
[3]王小军,王英,邵湘宁.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50-51.
[4]丁玉鑫,赛武烈·艾买,王军,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2例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