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衰竭患者细胞刺激因子应用实例

2016-06-01刘海涛黄泽颖

保健文汇 2016年5期
关键词:粒细胞生存率我院

刘海涛 黄泽颖

肝衰竭患者细胞刺激因子应用实例

刘海涛 黄泽颖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在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再次基础上增加rGCSF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月、3月生存率分别为92.68%和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肝衰竭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肝衰竭;细胞刺激因子;生存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rG-CSF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与乙型肝炎相关急慢性肝衰竭[1]。2014年亚太肝病协会颁布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2]中明确指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的可靠药物,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1例肝衰竭患者行rG-CSF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2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3]中急慢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在35-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6.12±1.09岁。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再次基础上增加rG-CSF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综合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应用异甘草酸镁、还原性谷胱甘肽、前列地尔、腺苷蛋氨酸等药物进行抗病毒及基础治疗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rG-CSF(北京双鹭药业,国药准字S20030048)治疗,用法为每天1次,皮下注射,共6针。后减量至隔日1次,共6次,总计12针。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进行人工肝干预。

1.3 观察指标

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1个月及3个月的生存率,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个月及3个月生存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1个月及3个月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1个月及3个月生存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分析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颈部、背部的充血性皮疹,1例患者出现了腰骶部的钝痛,患者可耐受,3例患者出现了低热,体温低于3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20%,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低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76%,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肝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且患者的预后凶险,虽然肝移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术费用较高,且供体来源短缺,导致该方法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不断提高内科诊疗技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G-CSF能够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但临床大量实验研究表明[4],其可通过多种途径显著减轻肝脏的损伤程度。

严重肝硬化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rG-CSF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动员剂,能够有效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驱使其释放入血液,从而增加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还有部分学者认为[5],rG-CSF还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和控制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rG-CSF注射治疗,患者1个月及3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2.68%和87.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G-CSF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以低热为主,皮疹及疼痛症状不多见。当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低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适时检测白细胞计数,积极预防并鉴别患者有无感染的发生。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rG-CSF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肝衰竭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石家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罗光成,黄云丽,闫惠平等.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2014,(1):26-30.

[2]赖静兰,林春,刘玉明等.IL-1ra抑制肝衰竭患者PBMC细胞因子分泌的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9):5-7.

[3]吴贻琛,辛绍杰.肝再生增强因子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2,25(1):61-64.

[4]杨昊臻,郑楠楠,胡瑾华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肝衰竭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9):718-720.

[5]孙子健,陈婧,夏衍珩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保护急性损伤人胎肝细胞的实验研究[J].传染病信息,2016,29(2):89-91.

猜你喜欢

粒细胞生存率我院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