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剩女”现象:社会之病还是社会进步

2016-06-01

新传奇 2016年17期
关键词:剩女张琳现象



“剩女”现象:社会之病还是社会进步

近日,《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则广告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剩女”现象的讨论。有的称中国“剩女”大批量剩下,有的热衷寻找“剩女”的成因,有的则在探讨“剩女”现象究竟是社会之病,还是社会进步的表征?

“剩女”的恐慌与焦虑

坐在食堂里一群大叔同事和嘈杂的学生中间,38岁的张琳(音)长发温婉、白裙飘逸,看起来和普通女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在这所高校任教11年来,这位南方女孩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姻缘。就因为这个,她的父亲从来没到北京看望过女儿。

“在4个孩子里,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结婚的。”说到这里,张琳的语气瞬间黯然。3年前,对女儿终身大事担忧不已的母亲决定亲自来北京帮她寻夫,这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读过一篇关于北京相亲市场的报道后,老太太挤到了数十名单身男女父母聚集的公园相亲角,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女儿的年龄、工作、学历和工资。说到这里,张琳叹了口气。她不喜欢这种被当作“剩女”的感觉,但也知道在父母眼里,不结婚就等于不孝。

出于责任心,张琳每周陪母亲去两次相亲角,在她身边静静地站一个多小时。“我无法拒绝,但这么做让我觉得被一切坏情绪充斥——羞辱、沮丧、愤怒。”她说,“我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站在那里出售自己。”

27岁的李媛(音)急于摆脱“剩女”的标签,她最担心被别人看作“奇葩老处女”。

“我想做个正常人,结婚生子。就算你再漂亮,不结婚也很可怜,因为这意味着没人欣赏你。”她说,无数次相亲失败后,她的自信心已坠入低谷,为了成为直男眼中的骨感美人,她几乎停止了正常进食。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是最重要的品质,不结婚就是最大的不孝。”一个年轻女子在最近大热的视频广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中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我太自私了。”另一个女人则坦承:“在中国社会,人们认为未婚女人是不完整的。”

在英国广播公司看来,这段视频道出了中国许多职业女性面临的婚姻重压。许多女性被亲情和道德感绑架,不情愿地走进了婚姻。短短3天内,这段视频在视频网站优酷上播放了近170万次,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数万名用户的强烈共鸣,甚至引发了一场严肃的讨论。

“剩女”是怎么剩下的

有一家网站曾从2011年开始,连续两年举办百人相亲会,而交友派对上,性别比例总是女多男少。当时活动的相关负责人就坦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单身人士因忙于事业上的打拼,往往忽视、错过和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至今还未找到人生的另一半。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剩女”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所谓“剩女”就是指现代都市女性中拥有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高收入、好身材、好长相,但因择偶要求较高,而错过“黄金婚龄”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从上述定义来看“剩女”有以下社会特征和表现:首先,是自身条件优越,基本上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这也表示她们有较高的智商和素质;二是由于拥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素质,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也会很容易胜出,三是天生一副好相貌,这是“剩女”们择偶中要求对方也要“帅气”的生理资本;四是“剩女”很多是有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些条件可以说是导致“剩女”存在的自身条件和现实基础,这既是“剩女”心高气傲的资本,也是其在婚姻问题上不够积极的原因。

其次,是择偶标准高、要求多。由于“剩女”们拥有较好的自身条件,所以她们在择偶时才会有高标准。她们在追求美好感情的同时,也绝不会轻易降低对对方的学历、工作、身材和家庭背景的要求。她们要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不然就会感觉像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特别是很多80后女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比较优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挑剔并追求完美。可以说,“剩女”在择偶过程中,她们不愿意在感情上委屈自己,同样在身份、地位和家庭等方面也不愿意委屈“下嫁”,而是追求男方从各方面都要优于自己,至少不低于自己的综合条件。

社会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其实,绝大多数“剩女”并不是自愿成为“剩女”的,她们之所以成为“剩女”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现在普遍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了得到好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她们不得不提高学历,增强素质;为了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她们大多数时间在紧张地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上。再加上城市社会的流离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暂性,都使得城市适龄女性的择偶半径缩小,恋爱时间缩短,使得那些渴望爱情和家庭的适龄女性不得不在无奈中沦为“剩女”。

其次,“剩女”问题的出现,其中婚姻观念的多元化也是诱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传统的婚恋观和婚恋方式被打破,而“剩女”则显然是在受到多元化的婚恋观和婚恋方式的影响和熏陶后才产生的。另外,良好的教育赋予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社会各行业和领域的骨干和精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独立的经济和人格,使她们不再把婚姻当作生活的重要依靠。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中不少人在“黄金婚龄”期时陶醉于自己的“单身贵族”生活,当她们渴望美好婚姻时,却已经成为“剩女”了。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不可“下嫁”的传统女性择偶观是造成城市出现“剩女”的心理原因。我国传统的择偶观念是“择偶梯度”或者说“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虽然今天女性不需要靠“嫁个好老公”才能获得生活保障,但是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形成的择偶观念却还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般男性在择偶时要找个条件比自己差一些或者基本相当的女性,不然结婚后在家里就没地位;相反,女性在择偶时,一般要找个条件好一些或者基本相当的男性,不然自己就会觉得心里不平衡,面子上过不去,认为自己屈尊“下嫁”了。所以再按“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去选择对象,可供女性选择的适龄男性就成了凤毛麟角了。

“剩女”需要宽容与尊重

那么,“剩女”现象究竟是社会之病,还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有专家就指出,“剩女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该专家说,旧式两性关系中,女人总是臣服于男人,唯唯诺诺,从不抱怨,也不说出自己的需求,看起来永远开开心心,但这些都已成过去了。现在的社会,女人经济越来越独立,受教育程度高了,她就不需要靠男人来生活。被“剩”下,也代表女性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独立、自信、快乐。

同时,“剩女”现象也是一种解放思想的进步表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对女人尤其如此。但进入20世纪后,这一传统习俗开始打破了,坚冰迸裂之后,晚婚者有之,不婚者亦能在裂隙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当这种变化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性出现时,非常态就可能成为常态。社会公认的“适婚”年龄,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十几岁结婚是爷爷奶奶的年代,二十几岁结婚是爸爸妈妈的年代,而我们现在的这群年轻人,三十几岁结婚马上就要变成趋势了。”

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欧美,男女初婚年龄一般分别为30岁、28岁。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差异所致,西方人同居不婚的多,因而拉高了初婚的平均年龄。那么和我们同样重视婚姻和家庭的日本,男女初婚年龄均已超过30岁,韩国男性初婚年龄也超过30岁,女性初婚年龄则提高到28岁。世界各国初婚年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普遍延长,不然不足以适应不断提升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剧,城市生活成本(比如住房成本)高企,更多的年轻人先立业再成家。

总之,“适婚”年龄的边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尺度。未来,这个尺度应该是极富弹性的。20已婚、30不婚,都应视为正常,何时恋爱、何时结婚,应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和人生设计自由决定,而不应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固定的年龄段。

其实,“剩女”,作为个人的一种选择,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自愿——享受单身的自由,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对他人和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选择自由度,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宽容和尊重。

(《青年参考》2016.04.19、澎湃新闻网2016.04.16等)

猜你喜欢

剩女张琳现象
few, a few, little, a little小练
我的爷爷
我的太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第一次玩飞镖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