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民主或将亡于蔡英文时期

2016-06-01

新传奇 2016年17期
关键词:学运蓝绿议题



台湾民主或将亡于蔡英文时期

屈指算来,台湾直选“总统”自1996年已是第六次;“政党轮替”也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基本可以算作进入政治学所谓“民主巩固”阶段。那么,台湾的民主究竟有多“巩固”呢?

国民党“立委”林郁方曾指出,蔡英文虽高谈民主,但民进党多次霸占“立法院”主席台,甚至帮助学生占领“立法院”,就是阻扰民主、破坏两岸现状,根本就是“反民主”。

台湾诈骗犯事件后,民众异常直观地看到“另一个台湾”:民粹横行,是非不分,喧嚣炒作,自我陶醉。

民粹主义是台湾地区在政治转型过程中逐渐彰显的一种政治现象。上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以“本土化”与“台湾人”的政治符号诉诸台湾民众,借助体制外的力量巩固其在体制内的权力。后来陈水扁以“爱台湾”为政治口号,实则操弄“族群议题“,将公民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民粹政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都发现把民粹作为一种政治动员手段来使用很有效。现在台湾绿营煽动的民粹,主要表现为“逢中必反”、“逢中必闹”、“逢中必骂”。

台湾社会被拉入“民粹黑洞”

司法议题、非政治议题被无端政治化,早已是岛内政治生态中常见的景象。而近年来由于马英九人气低迷、蓝营内部不团结、政党为选举造势等原因,更使得蓝绿恶斗、绿“逢蓝必反”、“逢中必反”现象变本加厉。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台大经济系教授林建甫直言,台湾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分裂”,尤其是蓝绿对抗,所以即使再好的政策,也因为两边的攻防陷入僵局,如“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服贸)、“货品贸易协议”、自由经济示范区等全部在“立法院”卡住。

而“立法院”之外,受政治人物的煽动和对议题的操弄,台湾社会也被拉入民粹黑洞。

2014年台湾“反服贸风波”被一些民进党人称为“新公民运动”。但在学界看来,不如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民粹主义运动。

据台媒披露,“反服贸”看似是一场学运,但它所提出的诉求逐渐与民进党的“台独”诉求不谋而合。民进党大佬甚至亲自为学运呐喊助威,这多少助推了后来“反服贸”走向非法化、非理性化。

是年3月,部分聚集“立法院”抗议“服贸协议”的学生,破天荒闯入台湾“行政院”,并比照占领“立法院”议场模式,搬动家具堵住办公室通道,到处流窜涂鸦,还试图打开官员计算机。后与台湾警方发生冲突。

此后,民粹运动一发不可收拾。“反核四运动”、“割阑尾(蓝委)行动”、“反课纲运动”相继上马。其中,在“割阑尾(蓝委)行动”中,绿营与学运人士一唱一和,目的就是给那些平日里与国民党较近的“立委”一个“下马威”。而“反课纲”的中学生效仿“反服贸”的大学生,一度攻进台湾“教育部”,事后台湾教育部门主管人也不敢为此讨要说法,引得一些岛内媒体人徒觉悲哀。

“在绿营的操作下,亲绿媒体沆瀣一气,配合炒作,将大陆妖魔化,凡与大陆接触都被视为‘卖台’,背后所隐含的恐中、仇中心态,普遍弥漫社会,‘太阳花世代’还天真以为‘独立’天就亮了。”香港《亚洲周刊》不客气地批评道。

民粹内耗致“失去的20年”

民粹内耗不仅给两岸关系的发展稳定带来负面效应,也直接影响了台湾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今年1月,有媒体在描述台湾基建滞后时这样说道:台湾桃园机场捷运建了20年仍未通车、台北大巨蛋棒球场“孵”了20多年仍未建成,而个中原因无非是朝野倾轧、民粹横行、行政不彰,使基建停滞、公共建设延宕,反映台湾“失去的20年”的痛苦。但反观中国大陆高铁,十几年间已建成近两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高铁公里数总和——台湾与大陆的差距显而易见。

然而,现实却愈发骨感。《民众日报》报道称,产业界纵然忧心产业命脉危在旦夕,却只能怨叹年轻人“为何不懂我的心”。

“民众对重大公共议题看法不够客观,最终被‘民粹’利用。其实,就像郭台铭(台湾鸿海董事长)所讲,台湾需要强势的领导,街头运动和民粹把台湾关键效能都放在无谓的虚耗上了。”《新华澳报》评论道。

台湾《联合报》则认为:比较令人不安的是,近几年社会上每天扰扰攘攘风波不断,媒体上‘名嘴’网军七嘴八舌日夜批判,社会舆论如同一个熊熊燃烧的锅炉。但是,这么多的火力从四面八方而来,却无法累积为推动台湾进步的能量,台湾反而节节倒退。这种现象,能不让人忧心?”

台湾学者认为,鉴于台湾地区下一任领导人目前对两岸关系的表态还不明朗,再加上操弄民意、街头政治本就是民进党所擅长,因此今后民粹内耗的局面恐怕很难得到改观。

台湾“民主政治”的内部缺陷

其实细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一切都反映了台湾“民主政治”内部的结构性缺陷。

第一,“蓝绿恶斗”裹挟下的政治光谱。由于两岸的特殊敏感关系,“统独”问题一直以来都成为台湾政坛的核心议题。“蓝统绿独”似乎成为了社会共识。从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开始,几乎每次大型选举两党都会将此议题摆出,似乎选举结果就将影响“台湾的命运”,或曰“中华民国之生死”。相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产业升级规划等真正与社会民生休憩相关的政策面问题却乏人问津。其结果是政党间只问党籍,不问是非的恶斗,以及选民只问“蓝绿”不问政策的盲目。

第二,“民意可用”还是“民粹可用”?马英九执政8年来,物价的攀升使得普通台湾民众感到生活品质日渐下降,从而导致对“政府”的不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反对党”看准时机,正所谓“民意可用”,遂利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频频向国民党当局发难,组织所谓“社会抗争”运动,使当局疲于应付。“太阳花学运”可谓“抗争”的高潮。自此以后,每有重大事件,必然会导致社会运动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下,当局任何政治议题都会被扣上“倾中卖台”、“无视民意”的帽子。

第三,“法治”让位“政争”之殇。2014年台北“318太阳花学运”期间,学生非法“占领”“立法院”,震惊朝野。这种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属于非法的行为,最后却没有任何人事实上为之承担责任,使“法治”受到严重挑战。

所以,蔡英文执政下如何应对潜能十足的社会力量,将是未来若干年台湾政治发展的新内容。

(《国际先驱导报》2016.4.21等)

猜你喜欢

学运蓝绿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女性灵动风采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蓝绿橙渐变色
“太阳花”周年,台严阵以待
浅谈安源工运与萍乡早期学运
陈为廷搞学运交到女友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