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的改造对策
——以杭州钱江新城CBD核心区为例
2016-06-01张力
张 力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 杭州 310018)
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的改造对策
——以杭州钱江新城CBD核心区为例
张力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城市安全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下,应高度重视其作为避灾场所的重要作用.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绿地建设现状为例,通过客观评价现有外部空间条件,立足3大绿地空间,提出采取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内部空间优化、避灾树种选配、设施改良等措施,完善城市避灾功能,提升避灾能力.
关键词:避灾网络;改造;集约效益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聚空间,既寓于自然之中,又有别于自然.当今世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城市空间日益局促,在此发展趋势下,安全问题不断积聚,并已成为限制城市正常功能发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瓶颈.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人身安全的影响程度与波及范围也在日益加重.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013年4.20雅安庐山地震的接连发生,一次次向我们敲响建立健全城市应急机制与拓展多元防灾思路的警钟.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娱乐交流的场所,而且在灾害突发时可成为城市必要的应急避灾场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城市应急机制认识的逐步提高,对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的研究有所起步,但在重视力度、普及面等方面尚滞后,存在被动谦让于城市发展空间、总量不足、体系不健全、拾遗补阙、过于强调亮化美化、社会服务功能单一、集约效益不充分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城市绿地弥补了城市避灾容量的不足,对城市防灾避灾,提高城市应急避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城市避灾绿地的概念与定位
城市避灾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时能发挥减灾作用和承担避灾功能的城市绿地[1],它既从属于城市绿地系统,有特殊的规划与设计要求,又从属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与广场、文教设施、运动场、大型医院等城市设施共同构成城市应急避灾场所[2].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距离居民生活空间近、改造方便等优势.
城市避灾绿地的功能包括:防止延缓火灾的发生与火势蔓延、减少各类爆炸引起的损害、作为避难通道、临时避难、中转、医疗救护、救灾物资集散、救灾人员住驻、临时堆放倒塌物、设置直升机停机坪等;平时还可作为宣传普及防灾知识的窗口.
城市避灾绿地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区域现有避灾场所的建设现状.(1)对级别、人均用地指标、避灾绿地的实际可用面积、容量及服务半径进行科学计算;(2)考虑绿地自身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外围安全因素,如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是否远离危险品仓库和化工产地等,以防受次生灾害的影响;(3)考虑灾害发生时,能否迅速接纳灾民,与外界保持物资运送与生命救援等通道的畅通;(4)等级和规模上能满足临时性与长期性避难的需求.
2国内外避灾绿地建设情况分析
2.1国外建设概况
城市避灾绿地建设历史久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先行,并发展成熟,最早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城市建在地震带上,由于大小余震频发,百姓深受其苦.在灾后城市重建规划中,通过拓宽城市主干道、种植高大行道树、建设与之相连的特大型广场等,使“不论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有1个5 min内可到达、能够容纳一定数量避难者睡觉和生活的场地,其中以绿地为主”[3].
美国自1871年发生芝加哥大火后,考虑通过绿地开敞空间来分隔原有过密的城市区域布局,以防止火灾等灾害蔓延,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其中较为著名的防灾型绿地规划案例有:芝加哥城市绿地系统、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
日本是近代防灾绿地建设最为完备的国家.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的防灾公园得以快速发展.以神户市为例,全市有大小公园1 250处,可容纳全市总人口的60%.同时,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对防灾公园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城市公园法》、1973年《城市公园保全法》、1993年《城市公园法实施令》、1998年《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条令的颁布,使日本的城市公园从“防灾系统”,逐步发展至有明确功能、设置标准的防灾公园,地方政府在建设防灾公园时,还可享受土地征用费、设施建设费补助等优惠政策.
2.2国内建设概况
我国以2003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落成为起点,先后在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唐山、包头、青岛、潮州等城市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分类依据与标准,导致防灾绿地多为分散布置,无系统化构架,整体效益难以凸显.
以杭州为例,近年来面对台风、暴雨等大型灾害,尽管已建立社会应急系统,但城市防灾措施及防灾空间设计,防灾意识及应急策略仍显贫乏,系统性构建城市防灾避灾绿地系统尚未引起重视与关注.
3杭州钱江新城绿地建设现状
钱江新城位于杭州市城区东南部,钱塘江北岸,为杭州市新兴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其核心区东靠钱塘江、南至清江路(钱江三桥)、西临秋涛路、北至庆春东路,总占地面积约4.02 km2,2008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城市金融、会展、文化娱乐的新中心,是杭州现代化大都市的新标杆.钱江新城的绿化建设大气而精致,通过“两轴、两带、三廊、四点”的布局方式成为城市绿地网格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绿量和设计等给予亮化、美化.
图1 钱江新城核心区用地规划平面图Fig.1 Plan of Qianjiang new CBD land
新城绿地开敞空间借鉴了纽约中央公园“绿肺”的理念,由位于新城主轴上的市民公园(总占地面积16.7 hm2,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3年内完工)与安插于波浪文化城两侧的2块楔形绿地——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2008年10月已对外开放)三部分构成(见图1).同时,在其他绿化用地上通过对桂花(杭州市市花)、香樟(市树)的大量运用及地形改造、种植形式创新等手段,对广场、道路、街景、河道以及高架景观进行着力打造:钱江路上整枝植物与起坡式树阵相结合,恢宏大气,富春路上芒草与草本植物组成花境式道路,野趣盎然,西兴高架下一改只绿无花、枯败脏乱的桥阴绿化旧态……尽显新城品质.
4核心区3块绿地融入避灾功能的意义
钱江新城规划用地面积21 km2,分二期滚动开发,其中核心区为优先建设重点区域.人防建设主要由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万座的体育场和网球中心构成,有效用地面积为3.5×104m2,规划容纳10 000人以上.在为民众提供日常健身服务的同时,也作为避难和集中救援的场所.
面对新城未来近37万的居住人口、2万工作人员和大量流动人员,仅依靠江干文体中心10 000人的避灾容量显然严重不足.
市民公园、世纪公园和森林公园作为钱江新城核心区内3大核心绿地,较其他绿地更具作为避灾缓冲场所的空间及交通优势:
在空间布局上,3大绿地以城市主轴为中心线,呈等腰三角形布局,在灾害突发时可为核心区内居民和办公人员就近提供相对开敞的户外场地,均衡疏散,同时整合周边现有场馆,满足不同应急避灾救援的需求.其中“城市绿核”(市民公园西侧地块规划配套的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浙江省水利水电学院和1个9班幼儿园)的固定场馆设施较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两大楔形绿地更具作为临时避灾据点(广域避灾场地)的优势.
3块绿地均具有空间相对独立、周边路网通达,能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对避灾人员与救援物资进行有效疏散与输送的交通优势.其中市民公园由新业路(主干路)、秋涛路(快速路)、解放东路(主干路)和钱江路(主干路)围合而成,具有在3块绿地中占地规模最大,城市主干路对其三面围合的空间优势.森林公园由新塘河(临主干路富春路)、城星路(次干路)、5号路(支路)与8号路(支路)围合而成.世纪公园由新塘河(临主干路富春路)、江锦路(次干路)、10号路(支路)与13号路(支路)围合而成.2块楔形绿地西侧同临富春路(次干路),东侧与之江路沿江带状绿地相连,呈两倒“T”字形,并排插接于杭州大剧院与国际会议中心的南北侧.对应市民公园,外围主要通过解放东路、新业路2条纵向道路与钱江路、富春路2条横向主干路相连.其中,富春路成为直接通往核心区外侧的江干文体中心的大动脉,救援网络具先天优势.
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已对外开放,相对新城其他绿地,此2块绿地具有面积相对集中、空间相对完整、水域植被等部分防灾条件相对具备的优势,从避灾绿地角度对其进行改造符合经济性原则.在绿地空间位置上,两园分别处于连接东、西两侧沿江绿地与新塘河沿河绿地的中心节点,虽然总面积小于市民公园,但周边有中天集团、泛海国际中心、汉嘉国际、迪凯国际等商务大楼林立的2块面积基本相等的绿地,灾害发生时可有效缓解市民公园避灾压力、缩短沿江地段人员避灾通路.在平面布局上,2块绿地西引新塘河水系,东侧以水域为中心对基地构成均衡划分的相似布局,可作为消防水源.森林公园西北侧密植的榉树林、东侧林立的自然杉林,世纪公园三面环绕的五彩玉兰园以及列植于公园外围的高大香樟均能作为缓冲林带,灾害发生时对周边建筑的坠落物、倒塌物形成一定的天然屏障,进行有效阻挡.其中,世纪公园西南角在该地块控制规划中预设的消防直升机停机坪,更为外部物资运送、医疗救援等提供空中通道.
5钱江新城避灾现状
5.1功能单一
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作为钱江新城高密度建筑的缓冲带,在现有布局模式、植物品种运用、公共设施选配、管理建筑设立等整体规划上,不仅类同,而且在使用功能上难以挣脱常规设计模式的缰绳,即以绿化的色、量、组合层次来实现美化绿地景观以及兼顾休憩和其他商业辅助功能的常态化形式.
图2 现森林公园平面布局Fig.2 Forest park layout
就平面形态而言,森林公园西南、东南边界规整,北侧曲折狭窄,如图2所示.其中2/3主体空间中心为水域集中地区,西北侧通过窄细水道与新塘河相连,分割了森林公园纵轴近5/6的长度,仅东南环线连贯,陆地面积相对集中,以堆土起坡方式配合杉树、玉兰、杜英等高大乔木,十大功劳、南天竹、麦冬等灌木地被的片植、丛植、列植,环绕羊肠小径构成此部分的总体布局.公园东南侧设有主入口,香樟、玉兰作为外围主干树种,以疏林下覆红叶石楠、麦冬、西伯利亚鸢尾的高起坡方式,引导主入口在弧形起坡式密植自然杉林处呈“Y”状向两侧分开.主入口右侧设有一公共自行车停放点(长21 m),至东侧拐角设江畔居茶楼;环线至东北侧依次为公园管理用房、公共自行车停放点、次入口;北角接新塘河,往南直至主入口依次为变电所、锦香来餐饮会所、公厕与紧临一弧形廊架而设的儿童活动沙池.园中,正对主入口与东北入口临水处均设有一座临水平台.水域中央为一湖心岛,东北临水设有一五边形木构凉亭——归卜亭,中央为面积近200 m2的木平台,东北角为以工字钢为支撑结构上覆钢化玻璃的“L”型廊架,边侧为保留基地原有乔木,以树池形式穿插有零星香樟,空间相对独立且视线开阔.湖心岛与外围陆地之间的交通主要以东侧石拱桥——陂头桥与北、西侧2座简易石桥相连.
图3 世纪花园平面布局Fig.3 Century garden layout
世纪花园面积与森林公园相近,由水域、环水绿地与中心岛3部分构成,如图3所示.地形较森林公园平坦,水域外围主要由西侧樱花芬芳、五彩玉兰、东南侧乔灌组团、东北侧临水广场等组成.中心水域较森林公园略规整,形如顿号呈南北斜向设置,位居公园中心.东南部水域面积集中,西北狭窄,为新塘河河水引入口,主体活动区与休憩设施环绕东、南、西三侧而设.西北小径迂回曲折,以芒草、红叶石楠球等灌木营造,与新塘河滨水绿化的野趣相接.与森林公园相同,东南侧亦设有主入口与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北侧有3处入口、公厕和公共自行车停放点(1处);南侧设有入口3处与公厕1处;中心岛上覆玻璃花廊1座;湖边西南侧在建闻香居茶楼;南侧为一小型临水广场与休憩花架.
两绿地通过天桥与滨江高架阳台形成有机衔接,从西北向东南地形逐渐抬升,为步行系统不受之江路交通干扰提供了空间过渡.2块楔形绿地外围是茂密的树林,为休憩的人们提供幽静、安全的环境,自然起伏的地形与水面形成供人们漫步、交往的活动空间. 内部绿化明显存在重绿缺彩、管理维护滞后、植株长势不良、公园设施简陋等缺陷,难以与新城其他绿化品质相比.难以与周边消防急救场地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其功能.
5.2有效避灾容量不足
科学的避灾绿地容量由避灾场地的分级最小规模、人均用地标准、实际可用面积3个基本量化指标构成.3项指标中,森林公园和世纪花园在钱江新城中的空间布局、基本用地情况在前文已述.第2和第3项指标中,2园现有的内部用地状况(地形、绿化种植方式、建筑设施占地比例等)尚不甚理想:公园中大面积水域将绿地分割成碎片状,大大降低了有效避灾容量与可达通路;起坡式地形以及乔木林下片植的麦冬、阔叶十大功劳等地被植物,使得仅剩的绿地难以成为灾民较长时间停留的避难空间,甚至成为灾时人流涌入的障碍;西侧连接新塘河沿河绿带处,由迂回小路、干枯河床所构成的窄口地形更无容量而言;连接湖心岛的园桥,不是过窄就是过高,在灾时极有可能与外界发生空间割裂,影响灾民涌入岛内;现有建筑不能在灾时转为必要的物资储备与应急救治场所;钢化玻璃覆顶的花廊,灾时易对难民造成二次伤害;设立在绿地周边的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将成为灾民快速涌入的人为障碍……所有这些都降低了有效避灾容量.
5.3缺少避灾设施配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避灾场所,在设施设计上与普通公园不同,有特殊要求.即针对城市的灾害类型,设计应具有暂时性与应急性特点,注重抗震、防火等应急功能,主要包括:指示系统、应急供电设施(太阳能等取电设施)、通信设施、监视设施、用水设施(作为饮用水源的抗震性蓄水池和消防用水的公园水池)、应急厕所和可变式救护场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等,同时在技术与能源方面也有特殊要求.
而森林公园与世纪花园目前明显不具备上述设施,不仅门类单一,而且在长期固定指示牌、座椅、花廊、凉亭等的设置上也存在量少、指示不明确等突出问题,灾害发生时,难以为灾民提供有效的避灾指引,满足灾民在避灾时生活、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5.4植物布局不合理
植物作为城市应急避灾系统中重要的防灾抗灾要素,在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中由于沿用我国当前植物栽植的主流模式:通过群体组合尺度、厚度以及种植间距形成强生态性与复合层次感,缺乏与单一层次的有机结合,需要对平面、竖向、品种做出调整,以提高场地安全性与空间利用率.2块楔形绿地中,森林公园的起坡式绿化布局更有损避灾容量.主入口“Y”状支路分口处,巨大的立石、密植的自然杉林有碍于灾时人流的快速涌入,林下丛植的十大功劳、南天竹在视线上阻隔了逃生线路的选择.
5.5园路现状成阻碍
避灾绿地的园路应以不碍于灾时难民的逃生为原则,力求平整、素直,以获得简单明了的空间形式.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均采用曲折式园路,宽度分6,3,1.5,1 m 4种,其中6 m的见少,3和1.5 m居多,铺装材料多为混凝土平铺,部分狭长小径多采用卵石与植草式混凝土汀步的铺装方式,如世纪公园南角儿童乐园处的弧形廊架地面、森林公园湖心岛园桥与四季花廊、锦香来餐饮会所相接处的铺装均采用植草式混凝土汀步,地面凹凸不平,在灾时极易引起人流跌拌和挤压,影响分流速度.
6 改造对策
6.1科学的区域避灾规划
首先,应立足钱江新城区域内部现有文体设施、社区服务场所的布局,对避灾场所规模、容量以及交通网络进行详细调查.以整合合理要素、去除不安全因素为原则对现有基本符合避灾场所要求的建筑、设施、空地进行排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免受由加油站、危险管道、高层建筑等外部因素引发的二次灾害.
以市民公园为例,西侧地块的加油站对灾时安全极为不利,应尽快撤离.森林公园西北角的变电站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参考日本防灾公园体系设立指标,依据3块绿地现有规划面积及外围设施建设现状,构建以江干文体中心为钱江新城广域防灾据点,以市民公园(16.7 hm2)为广域避灾场地(10 hm2以上),以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平均5.5 hm2有一座)为紧急避难场地(1 hm2以上)的3大主要避灾节点的空间层级,以缓解钱江新城21 km2范围内整体避灾容量的不足,缩短灾害突发时灾民的逃生通路.
再次,依据江干文体中心、市民公园、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4大避灾空间的相对位置,立足现有路网规划好防救灾通道级别,以使灾害发生时,核心区内部人员的疏散与外来应急物资的供应拥有独立而互不干扰的交通流线.从空间来看,这4大节点主要呈不等边三角形关系,其中市民公园位于三角形顶端,其余3节点基本处于同一直线,钱江路、富春路、之江路为水平串联这些节点的主干路,可作为主要救灾通道保证灾害时新城与外界的通畅联系,3路间再由纵向通路——庆春东路、新业路构成救援通路.由城星路、江锦路以及5、8、10、13号4条支路所形成的路网作为独立避灾通道,与救灾通道构成既相互分离,又整体循环,能在不同时期满足灾民向长期与广域避难场所流动的避灾需求.
6.2内部空间优化
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作为这一避灾网络架构中的两大缓冲空间,通过简洁明了的空间形式、素直的通道、平坦的地形、适度的水域设计,实现平灾结合,优势互补. 灾时成为理想的避难场所,平时供市民游憩.
在平面布局上,首先通过大面积整合两园水域面积,将其主体面积与新塘河水系相连,形成西侧有水域,东侧为平坦活动用地的基本格局,以使灾害发生时,既有必要的消防储备水源,又有可顺利转换为难民聚集场所的避难开阔空间.同时,考虑规划于2块绿地西南侧的消防停机坪,水域应设置在中心线偏北处.尽量改变现有岛陆分离的空间布局,以防园桥倒塌造成隐患.
其次,在地形处理上应尽量减少堆土起坡与复合灌丛相结合的竖向空间设计手法,采用平坦、视线可达的设计原则,为灾时人员疏散提供便利;以减悬挑平台、拓平整绿地的形式为场内灾民争取既稳定又有效的空间;以单层次绿化取代复合层次绿化,扩充公园有效避灾容量.
再次,对现有建筑进行功能改造,使其在平时兼具餐饮、管理功能,灾时作为物资储备、医疗救治和信息指挥的战略地.
以森林公园为例,南侧锦香来会所可作为现有资源结合备用仓库进行调整;世纪公园可结合在建闻香居作预备存储空间,但需改变目前的临水格局,以便为灾时物资分发提供便利条件.
最后,立足场外路网、设施的现状,以拓宽现有主要入口宽度为首要前提(8~12 m或以上),通过设立径直园内通道,分清不同出入口类型的做法,使公园内部交通同样井然有序.具体而言,应以输送救援出入口、消防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与紧急避难出入口4种类型对2块楔形绿地的出入口进行预先规划.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东南侧主入口因靠近沿江绿带,宜在南、北两侧设立输送救援出入口与服务性出入口,依托之江路与外部联系;西北侧因接富春路,可借新塘河天然水源在西北侧设消防出入口,在西南侧结合消防停机坪设空中救援出入口;南北侧两园因临近商务高楼宜作紧急避难出入口,为灾民避灾创造最近通路.如此可形成脉络清晰、形成内外有效联动的网络布局,提高救援效率.
6.3树种选择与配置
引入日本“FPS”防灾林带设计的理念和手法,运用植物的围合特性为灾民开辟安全系数较高的开阔空间,基本模式如图4所示,其中“F”区为灾害危险带,“P”区为防灾林带,“S”区为避灾开阔空间.树种方面,除保留现有部分常绿乔木:香樟、银杏、广玉兰、枫香、桂花等大型乔木与深山含笑林,移去榉树、水杉、合欢、水柳等落叶乔木外,还需配植木荷、珊瑚、青冈栎、罗木石楠、夹竹桃等多种具有防火功能的景观树种,通过增加防火林带厚度,以P区作为分割火灾危险带和避难开阔空间隔离带的主要环绕带,使2块绿地兼具防灾与丰富景观的双重功能.
图4 “FPS”布局模式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FPS”layout pattern
竖向设计方面,植被应依据前述出入口类型的分类,以林下开放空间与复合层次相结合的形式,为各路救援人员的有序进入创造良好条件.具体而言,森林公园与世纪公园南北两侧因作为紧急避难出入口,需以林下开放空间,少植灌丛、少堆地形的形式为灾时人员涌入提供线性直达通路.东西两侧的南北两端因各设有救援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消防出入口和空中救援入口,可通过植被复合层次与南北两侧线性逃生空间进行阻隔,以点性通路为确保救援人员的顺利进驻创造条件.
6.4避灾设施规划
6.4.1增设避灾标识
依据避灾总体规划,(1)需在钱江新城各级避灾点设立区域避灾规划总平面图,以在平日增强民众对逃生路线以及各类场地避灾等级布局情况的了解,提高防灾意识;(2)在各定级避灾绿地内,分别以平、灾2张总平面图对公园布局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在各主要出入口设立应急棚宿区、医疗救护站、应急厕所、物资仓库等避灾标识,为灾时提供必要指引.
6.4.2增加应急厕所
森林公园、世纪公园现各有公厕1所,在平时作为解决游客应急之需的必要场所已突显数量不足、位置偏远、可达性差等问题.作为避灾储备绿地,更需在场地增设大量应急地表便槽,技术上,此类厕所既可采用免冲集中利用的存留式类型,灾时在地表便槽上部安置遮挡棚便可使用,既不影响绿地平时功能,又能在灾时满足灾民如厕之急,也可采用灾时和日常均可使用的8 000次以上不需要更换处理槽的可移动式免冲生态厕所[4].
6.4.3节能照明系统
避灾绿地照明设施不仅应具有日常照明功能,还应具有抗震功能,在灾时电力中断后,绿地内部照明设施能“以太阳能、风能等分散形自然生态能源的独立式系统向省电、寿命长的LED光源方向发展”.同时还包括采用EL发光板等自发光型、荧光型的内照光型系统,对应急指示系统进行改良,以使灾时夜间能起到良好的照明指示作用.甚至当所有外来能源均不可用时,通过手动设施,应对灾时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测.
6.4.4平灾结合的弹性设施
诚如前述,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现有内部设施简陋单一,除固定建筑外,主要由座椅、廊亭两部分构成.作为备用避灾场地,利用这些现有设施进行多功能改造,使其经过简单拆装就能满足灾时避难的各方面生活所需.结合现状,主要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提升弹性功能:①利用现有座凳,将固定式木质栅格改为活动式拆装结构,分隔原花岗基座为平排式两联应急炉灶;②利用世纪花园原四季花廊、紫藤廊架与两公园内的其他廊架,拆除原钢化玻璃平顶,改为布幔暗藏结构,一方面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灾时可迅速下放围幔形成封闭空间,以兼作应急医疗站点或应急物资储备之处;③在现有座椅量少、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利用湖心岛与绿化带边侧的乱石驳岸,结合炉灶常规尺寸,通过调整表面凹凸度,以备灾时充当应急炉灶,在既保持驳岸自然形态的同时,又可在灾害突发时提供弹性设施,提高绿地景观的平灾相融性.
防灾绿地体系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绿地与应急避灾场所相结合是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举措.不但需要在规划层面展开严密分析,在设计思路上进行多层次创新,还要在法规方面积极推进,使城市安全体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波,郭竹梅.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12):56-59.
XU Bo,GUO Zhumei. Study on the disaster shelter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its design[J] .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12):56-59.
[2]李静,张浪,陈艾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23(5):83-86.
LI Jing, ZHANG Lang, CHEN Aijie. Discussion of
the ways of combining the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and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23(5):83-86.
[3]袁海宏.杭州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的构建[D].杭州:浙江大学,2009.
YUAN Haihong.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Space System in Hangzhou[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09.
[4]章俊华.日本都市公园防灾·减灾技术动向[J].中国园林,2007(7):20-21.
ZHANG Junhua. Trends of Japanese city park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technologie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7):20-21.
ZHANG Li
(Hangzhou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ZoneManagementCommittee,Hangzhou310018,China)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as a disaster refuge-A case study on Hangzhou Qianjiang new CBD core are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 2016,43(3):372-378
Abstract:The urban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isaster avoid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green land in Hangzhou Qianjiang new CBD core area is taken for case study. After evaluating its existing outer space condition, in particular that of the three large green space, we put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external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internal layou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electing the tree species, and improving its public facilities to enhance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function of the urban.
Key Words:disaster prevention network; transformation; intensive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 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97(2016)03-372-07
作者简介:张力(1973-),ORCID:http://orcid.org/0000-0002-8633-565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艺术研究,E-mail:zlintime@126.com.
收稿日期:2014-12-26.
DOI:10.3785/j.issn.1008-9497.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