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晓明:二十六岁的“联合国大员”

2016-05-31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作局晓明东帝汶

他一脸灿烂,大步向我们走来。

纯粹的阳光大男孩。精明强干,思维像一片密网,行动像一道闪电。1974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一级警司。

2001年,李晓明还在河南项城市公安局工作,经过严格考核,公安部选派他赴东帝汶参加维和警队,任中国维和警队副队长——那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向他国派遣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当时东帝汶刚刚宣布独立,一个弹丸小国,派系斗争激烈,滥杀无辜的现象十分严重,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向东帝汶派出维和部队。李晓明到任后,热情高涨,专业精深,为指导东帝汶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警察体系,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其优异表现、专业精神和流利的英语深得联合国官员的赏识,获得联合国维和警察总警监的通令嘉奖。不久,李晓明升任联合国东帝汶警察司令部战略计划局副主管,摇身一变成了联合国的“大员”。战友们跟他开玩笑说,公安部领导来了,你向部领导敬礼啊?还是部领导向你敬礼啊?

晓明也能逗,说:“我和部领导商量商量再说吧。”

从东帝汶归国,李晓明被调到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处。此后十年间,李晓明和战友们头戴蓝盔,全副武装,足迹遍及战火纷飞的海地、阿富汗、科索沃、前苏丹等地,他们把脑袋挂在腰带上,奔赴前线,义无反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文武双全、英语流畅的晓明被北京奥组委调入火炬传递运行护卫团队,33天行程逾10万公里,穿越19个国家的大都市。在欧洲一些城市街道上,西方敌对势力和藏独分子企图抢夺我们的奥运火炬,制造事端,李晓明怒火填膺,挺身而出,和同事们一起昼夜谋划奋战,几乎目不交睫,像金盾一样守护着火炬安全运行和传递。到达北京后,晓明一下子瘫倒了,整整睡了两天两夜。为此他荣立二等功一次。

人才又是奇才。刚刚护着奥运火炬“万里长征”归来,几乎没时间备课的李晓明,竟然一举考取了英国“志奋领”奖学金——那是极高的难度啊!过后,赴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一年后学成归国。晓明乐观、风趣,谈话中妙语连珠,又做得一手好菜,在华威大学宿舍,他经常招待中外同学品尝“舌尖上的中国”,饭后再讲些他在基层破案和东帝汶维和的惊险故事,迷翻了不少人。2001年,晓明完成维和任务,从巴厘岛转机归国时,竟然赶上了爆炸案,许多当地人死于非命,身边的队友也身受重伤,晓明说,自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从基层公安民警到国际维和警察,因为有过太多的历险,见过太多的血与泪,年纪轻轻的李晓明有很强的自保意识,时时对突发事情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相处时间长了,同事和同学们发现他在社会公共场合或饭店吃饭,永远面对门口。晓明说,这样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做出反应。

一个多么优秀的青年警察啊!

晓明投身工作的时候像一台隆隆作响、干劲十足的发动机;静下来的时候又像一股流泉,无休止地流向浩瀚的书海。他的生活无比充实,充实得没有给爱情留下一点空间。他的人生轨道那样笔直,笔直得通向每一个工作站点。有时,他也遗憾和奇怪自己怎么拿不出时间谈恋爱?和同学在大学校园里散步,看到青年情侣和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携手而行,他曾感慨地说:“我真羡慕他们,真希望有一天也能找到如意的伴侣,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2009年,三十五岁的李晓明遇上一位可心的姑娘,郎才女貌。年底,他奉命参加中国第八支警察防暴队去海地维和。临行前,他悄悄向国际合作局警务联络官工作处处长李莉做了“汇报”,说自己处了一个女朋友,感觉不错,“等我回来,请你帮我把把关……”

李莉真为这位出色的大男孩高兴。她说:“好,我等你回来!”

猜你喜欢

合作局晓明东帝汶
东帝汶诉澳大利亚仲裁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三分能干什么
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与九台农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东帝汶“开国总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