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清华出身的“武林高手”
2016-05-31
他步履轻轻、风度翩翩地向我们走来。
1952年生于北京,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三级警监。
一副眼镜,白面长身,玉树临风,他一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抓紧点儿”,多年操劳,患上严重的心脏病,安了支架。
1969年,他下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当了知青,雨里来雪里去,干活儿不惜力,1974年经公推,被选送到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当了工农兵学员。其实“文革”爆发时他只念到初中,知识底子之薄,是我们可以想见的。毕业后,他却被清华留校任教,其奋起直追的劲头和用功之刻苦,也是我们能够想见的。1980年,王树林调公安部工作,很快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他在相关业务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智能,包括摆弄电脑的高超技巧,连信息化时代培育的大学生也自叹弗如。机关里谁的电脑出问题了,第一个想起的“武林高手”就是王树林。
——2005年,公安部决定实施“送车万里行”工程,集中补助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安机关一万辆警车,王树林参加相关考察工作。他和同事们多次到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对各种车型和性能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基层意见,为部领导决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数据根据。在车辆价格谈判中,王树林和同事们根据掌握的相关资讯,与销售商展开多轮谈判,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最终选购的车辆质优价廉,为国家节省经费2.6亿元。
——2003年春,非典疫情来袭,气氛恐怖,人人自危,百姓们躲进家里不敢出门,北京看起来几乎像一座空城。只有警察不能消失,必须冒着风险战斗在第一线。为执勤民警采购防护服和相关用品,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可对非典大家知之甚少,防护用品的使用功能、技术标准、检测要求更无从谈起。王树林临危受命,不惧染病的危险,一次次穿行和飞行在国家卫生、医药管理部门、医学科研单位、相关生产企业之间,他动情地说,我们民警的勇敢和献身精神也需要珍惜。那些寂寞而危机四伏的日子,北京和各大城市的街道空空荡荡,等车候机,路途漫漫,疲惫不堪,疫情难测,而王树林像“独行侠”一样,一切都在所不顾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他迅速掌握了防护服的地方和国家标准,据此制定了适合一线执勤民警穿用的防护服样服,并向全国公安机关及时发布了21家定点生产企业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在疫情肆虐的高峰期,一线民警都穿上了特制的防护服。
——王树林遇事好钻研,书柜里的专业书籍五花八门,需要什么研究什么,同事们都夸他“不愧是清华出来的”。他太认真也太累了,2001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痊愈上班后,他一如既往,照样没完没了地累自己也累部下,他的口头禅就是工作要“抓紧点儿”。前两年,他觉得自己临近退休了,所有分管工作都应该“抓紧点儿”,于是制作了一张工作时限倒计时表,压在玻璃板底下,对自己实施“倒逼机制”。年轻的部下看了,感动地对他说,现在时兴对自己好点儿,你不要对自己太残酷了好不好?
王树林说:“我是为了退休不留遗憾。”
——1988年,现任装备处处长的谭保东调到公安部工作不久,他的岳父母有急事来京,可谭保东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好请王树林帮忙接站。王树林说:“没问题!”那是寒冬腊月的凌晨4时,王树林抱着裹在小棉被里熟睡的两岁女儿,出现在北京站站台上。两位老人下车后,惊问他为什么抱着孩子来接站?王树林说:“我爱人上夜班,孩子没人照看,我就抱着来了。”这件事,让谭保东两口子掉泪了。
——年轻的董薇莎好学上进,最初仅是借调人员,在王树林的关心督导下,很快成了业务骨干。但局里编制已满,很难调入。王树林对领导说,如果眼下没有编制,我愿意退下来,把我的编制让给小董,因为我们的工作需要年轻人更快地接上来。
——在局里值夜班时,王树林常给同事们买夜宵,年轻的张立新过意不去,有一次提前给大家买了夜宵。王树林严肃地说:“记住,以后禁止你买,咱们处里有传统,年轻人不准给大家买东西。你们年轻人工资低,开销大,我们的孩子都大了,家里没负担,所以这个钱就该我们花。”
他的这番话说得值班室鸦雀无声,人人心里泛着感动的浪花。
——2009年金秋8月,当过知青班长的王树林组织当年战友30多人,回访下乡的北大荒红色边疆农场。欢迎宴上,老农祁志全感动地告诉大家,王树林当年是个好小伙,现在是个好干部,他特别重情义,返城数十年来一直和我家有联系,常常写信给我们老两口。可我认字不多,不方便回信,但树林还是年年写信来,问我们身体怎样?问乡亲们好不好?我老伴病了,树林寄来一些药品和偏方,细心地告诉我们怎样食用。后来我孩子大了,就由孩子负责回信,不过常有些错别字。树林回信时,附带着把孩子的错别字都更正过来,一起寄回来,他那颗心啊,就是热,一直热!
全场掌声如雷,向王树林表示敬意。王树林站起来大声说:“北大荒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做得更多,回报乡亲们!再过三年我就退休了,等我回家了,有时间和精力了,愿意再为北大荒多做些事情,以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
又一句感情深重的“等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