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平:暖人心的“三毛局长”
2016-05-31
上海人,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那南方人的温文尔雅、细心周到,一眼就看得出来。他在北京生活了许多年,内在的性情与本色依然不改。
淡眉长目,文质彬彬,性格沉静,一级警监,一员儒将,1962年生于上海。2010年1月初,春节前,他奉命率公安部工作组赴海地,考察和慰问中国维和防暴队,并与派驻当地的联合国官员会谈。出发前的1月6日上午,在公安部大楼B座611会议室,朱晓平参加一个有关出版体制改革的会议,与群众出版社社长杨锦并肩而坐。青年时代,两人同一天到公安部报到,两家住同一栋住宅楼,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是公交车自行车称霸的时代,私家车还是遥不可及的“中国梦”。杨锦的妻子徐翼怀了身孕,挺着大肚子不敢挤公交。从每月一次到每周一次的例行产前检查,都是朱晓平自愿当徐翼的义务司机,每次忙里偷闲,不辞辛劳,用单位的桑塔纳“保驾护航”,接送徐翼到医院。徐翼很是过意不去,说单位不会对你有意见吧?朱晓平笑说,这不叫“假公济私”,是“为公济私”,现在一家一个孩儿,是天大的事,帮助解决杨锦的后顾之忧,应该的!
1991年1月2日凌晨5时,正是年节,正是寒冬,还是黑夜,未到预产期的徐翼突然出现临产征兆,腹痛不已,必须紧急送到医院。无奈之中,杨锦想到了朱晓平。恰好那天晓平在单位值班,晓平开着车呼啸而至。长街之上,严冬之夜,北风劲吹,桑塔纳的两盏大灯就像救星一样明亮、迅速而安全。徐翼记得,在车上,她几乎忘记了疼痛和害怕,只有感动,只有温馨,脸上挂满了泪水。下车时,她喃喃对朱晓平说,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2010年1月初,那次出版体制改革的会议上,杨锦听说朱晓平数天后要率工作组赴海地慰问。他说,为了世界和平,也为了咱两家的友情,我和太太给你备一杯薄酒壮行吧。有我家这杯酒垫底儿,你到海地什么酒都能对付了。
朱晓平笑呵呵说,临行前事情太多,壮行酒就免了,还是完成任务后等我回家,喝一杯犒劳酒吧。
呵呵,一句多么快乐的“等我回家”!
回到装备财务局布置工作时,朱晓平对办公室主任说,去年我一直计划带全局同志到延安考察学习,因为忙没安排上。这件事你要记住,等我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抓紧办!
呵呵,又一句“等我回来”。
朱晓平,热血男儿,才干卓越,文静性情中有天生的侠肝义胆,青年时代就“一战成名”。1980年,十八岁的他和哥哥一起乘公交车,见义勇为,扑上去按倒一名带刀的盗窃分子,北京市授予哥俩“首都整顿治安积极分子标兵”称号。数月后,朱晓平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他选择这个专业太对路了。毕业后,进入公安部一局,后任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处处长。他的缜密思维、文字功夫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快赢得高层赏识,1998年出任公安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为迎接港澳回归、周年庆典和保障当地安全,做出许多细心周密的努力。2001年,任公安部一局副局长,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为筹建地区反恐组织机构,朱晓平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与各参加国警方进行了灵活有度、卓有成效的谈判与协调,推动中亚五国与公安部分别签署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双边协定。
2006年1月,朱晓平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警务联络部部长,摆平了许多很复杂很艰难的事情,为维护香港和内地的沟通合作和社会治安做出突出贡献,荣记二等功,同事们戏称他是“定海神针”,走到哪儿哪儿平。如此杰出的将才,说话办事却出奇的接地气、平民化,是名副其实的“晓平”。一次赴新疆,严冬时节,风暴雪狂,朱晓平裹着棉大衣,跋涉在没膝深的雪里,带领工作组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边防哨所,3个月行程3万公里,走遍了新疆全部15个地州和兵团10个师,探访了43个县级公安机关,11个边防支队和112个基层所、队,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督导和调研,小本子上记满了基层公安工作的成绩、困难和干警们的意见建议。边防的特警队巡逻在天山南北,地处高寒,即使夏天的夜晚也凉风透体,朱晓平很心疼,立即指示局里为干警们解决了毛衣、毛裤、毛皮鞋。过几年,朱晓平再赴新疆考察,特警队的队员们都记得他送来的温暖,戏称他是“三毛局长”。
2009年,四十七岁的朱晓平升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他要求全局干部做到“六气”——完全是独创的说法:“骨气树人格,正气树形象,勇气克困难,智气迎挑战,朝气养精神,和气赢民心。”同时他还为全局干部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唯独没有自己。公安部分房子了,朱晓平理应换一套大间。他表示,我们两口子没孩子,房子够住了,大房子分给其他老同志吧。
这件事高风亮节,公安部大楼内赞不绝口。
临行前夜,妻子埋怨他总是忙工作,胃疼好久了也不去医院看看。朱晓平说:“等我回家再说吧。”
好的,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