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情怀
2016-05-31沙蓬
沙蓬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山村。1950年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美术学校学习美术,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作,用稿费解决了自己的部分读书费用。
1953年,刘文西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习,聆听了院长莫朴先生、副院长潘天寿先生的教诲,花鸟画技法和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工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从1984年起担任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职务达12年,对学院的搬迁重建、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坚持党的文艺方向、方针和政策,坚持深入生活,艰辛创作,画了二万余张速写。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先后去了六十多次,每年用不少时间泡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地上,与陕北人民交朋友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大量的作品中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他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风土人情的作品。李瑞环同志鼓励他说:“你在三十余年美术生涯中,以独具风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题材的作品,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希望继续朝着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走下去,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以刘文西为代表的西安美院的实力画家,在中国画坛上创立了“黄土画派”。
陕北的黄土高坡成为刘文西取之不竭的创作能源。他遵循着扎根基层的宗旨,在陕北与农民打成一片。放牧人、陕北的汉子、陕北的小姑娘都是他绘画舞台的重要角色……他深入生活,将陕西黄土高坡上的风情风貌和生灵植入自己的画作中。作品有着浓厚的生活基础,体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和地域特色,可以说是陕北人的生活剪影。黄河故道写生,他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生动再现了黄河两岸人的精神特质,画风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刘文西用干练传神的画笔记录着生活。他时刻不忘人民,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凝聚于笔端,构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的《黄土情》《陕北人》构图缜密,别具匠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背景选材真实,情景交融,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气神,堪称“黄土画派”的力作。
刘文西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优秀画家,他有着浓烈的领袖情结。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让他对劳动人民和领导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毛主席一往情深,他在记录劳动人民的同时,将画笔延伸到领导人的领域,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画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和牧羊人的幸福感,无论色彩、构思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出他不凡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
数十年来,刘文西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数千幅,出版画册十余部,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25件,获国家级奖9件。近几年,又创作了《东方》《基石》《老百姓》《与人民同在》《春天》等大型作品,都在全国性美展上展出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这些作品无不给人留下优美而隽永的回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刘文西重视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几年来发表论文和文章三十多篇,如《个性与生活》《要大力发展人物画》《为人民而创作》等,阐述了他在攀登路上的真知灼见。1981年以来,刘文西先后访问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并同夫人陈光健一起举办二人作品展。
教学工作、领导职责、社会活动、深入生活、创作实践,构成了刘文西全部生活的紧张节奏。
他在长年的苦乐中得出一个道理: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你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