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茶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探研
2016-05-31邓懿珊朱海燕陈升毕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
邓懿珊,朱海燕,陈升毕(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
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茶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探研
邓懿珊,朱海燕,陈升毕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为探研武陵山片区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以推动该片区整体经济的综合发展,在调研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联动理论,提出构建茶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大优势产业联结互动的发展思路。初步探索了切合武陵山片区实际情况的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产业为实践推动力,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三位一体茶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为多领域、多层面驱动武陵山片区整体经济的提升,加快国家实现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计划的步伐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茶产业;旅游
0 引言
产业协作发展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特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而采取的毗临城市或地区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合作发展,从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协作。可以说,产业发展协调性关乎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健康发展[1]。
中国跨省际边界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47.9%,绝大部分因历史、区位、政策等原因如今仍处于贫穷或较贫穷阶段。跨省际边界区域因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划分,通常各自为政,统一管理难度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因此,对中国跨省际边界区域实施经济协作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区域总体最佳效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区域协作发展格局。武陵山片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实施跨省际边界政区经济一体化扶贫开发的区域,基本涵盖了中国跨省际边界区域的主要特征。因此,以武陵山片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协作区的建立有助于打破各行政区域间的封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各类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在前人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肖湘愚[3]撰写的研究论文——《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较全面地构建了该地区的宏观发展战略,不仅提出了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宏观总体战略,还部署了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体实施战略,并在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特色产业增长中心战略、特色产业一体化联动战略和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战略。刘钊等[4]撰写的《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也解析了“产业联动”的内涵与结构、产业联动形成的动力因素及产业联动网络的演进路径,指出产业联系是产业联动的基础和前提,将产业联动理论运用于区域发展整体部署研究之中是未来大势所趋。此外,还有学者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特色优势资源展开研究。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武陵山片区为典型的茶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探研,这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武陵山片区基本情况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17.18万km2[5]。2010年末,片区内总人口约为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853万人,乡村人口约为2792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6]。武陵山片区自然资源环境优越,大部分地区地属热、水资源丰富的山地黄壤温暖带。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之一[7],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片区内各省市之间及部分省市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8],人民生活水平低,贫困面广、程度深。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民族等原因,武陵山片区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天然条件[9]。
2 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依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目前武陵山片区需要着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五大产业。通过考察发现武陵山片区的茶叶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均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条件。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茶叶的优势产区,该片区茶产业发展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社会基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依托武陵山片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茶产业已成为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据了解,目前武陵山区宜茶面积67万hm2,年产量约14万t[10]。其中,生产性茶园每公顷年产值超过4.5万元,标准建设茶园每公顷年产值约9万元。同时,茶产业也是该片区主要的特色农业产业,长期以来发挥着保障茶叶产品供给、增加农业收入、拓展地方财源等多重作用。以鹤峰县为例,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1.63万hm2,茶叶产量31.5万担,茶叶产值4.9亿元,为农民增收2.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是湖北省茶叶出口第一县。
就旅游业而言,武陵山片区自然景观荟萃,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走廊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极具开发潜力。据统计,武陵山片区总共拥有13个自然保护区,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5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一大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其中,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为代表的山水自然风光和凤凰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从行政的角度来看,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可以被划分为大湘西旅游圈、鄂西旅游圈、渝东南旅游圈和黔东北旅游圈4个次级圈层[11]。而旅游产业一直是大湘西旅游圈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几年,其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增速都远远超过武陵山片区内的其他三大旅游圈。2012年,大湘西旅游总收入达到3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41%。其中,张家界被香港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12]。2010年,张家界还被列入首批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4年旅游收入实现220亿元。在大湘西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之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武陵源和凤凰古城为核心的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以及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的旅游品牌体系。同时由于缺少整体的协调规划,使得该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张家界和凤凰古城两家独大,而其他景点的发展相对落后。
武陵山片区为多民族集居地,民族文化多样,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片区内包括2个民族自治州、40个民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集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土家文化和苗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域性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各民族同胞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增强武陵山片区文化软实力,促进区域内部发展创造了极好条件[13]。
上述产业作为武陵山片区的特色产业,无论是从武陵山片区多年的实践来看,还是从《武陵山规划》来看,其正确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联系到武陵山片区综合经济价值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笔者认为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应以茶产业为着力点,充分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构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成为以茶产业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旅游一体化协作区。
3 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基本内涵
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产业为实践推动力,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茶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开发利用武陵山片区的茶叶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相关技术整合成不同类型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再通过不同渠道传递给旅游者,进而开发茶文化旅游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使茶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发展并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茶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沟通平台,从而带动茶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再通过资源、产品、市场的联合发展,有效促进茶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4 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实施
4.1以片区区域合作为基础,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是指导原则
区域形象是靠符号进行传播的,这个代表区域形象的符号就是品牌或标志。品牌或标志的优劣是一个区域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增强区域内“三位一体”产业合作,促进武陵山区空间协调发展[14],力求突破区域行政体制的限制,进行统一规划,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15],建立以民族文化同根为基础的茶文化旅游联合体,打造统一品牌下的无障碍旅游区,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市场[16]。消除区域间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合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地形象品牌。
第一,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跨省际边界区域协作组织,通过中央层面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促进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增强协作发展意识,增进政府间的协作对话,主动打破行政分割,加强“三位一体”产业联动发展的内部张力,保证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第二,以旅游业为依托,协调处理好区域内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特色与“三位一体”产业整体形象定位之间的关系,树立“大武陵”茶文化旅游品牌,联合打造并推出多条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第三,实施茶文化旅游宣传渠道共享计划,实施统一有效的宣传促销系列活动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大武陵”茶文化旅游品牌得到全面推广[17]。
4.2以茶叶地域品牌、民族文化为亮点,开发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是基本战略
武陵山片区可以充分借鉴国内以西湖模式为代表的茶文化旅游模式,以片区内丰富的茶旅游资源为着力点,以土家文化、苗文化为亮点,提供民族特色旅游服务[18],合理利用和配置空间旅游资源[19],重点打造“重庆—三峡水路—宜昌—清江画廊—恩施—永顺—张家界—花垣—吉首—凤凰—铜仁—梵净山—乌江画廊—重庆”的茶文化旅线主线,逐步构建以“点—线—面—带”为发展轨迹的国家级茶文化旅游区,形成统一品牌下定位精准的差异化产品。该旅游线路又可以具体到下面几个线路:(1)石门银峰、石门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及苗族文化(石门—桑植—张家界—德夯);(2)石阡苔茶、梵净山贡茶、梵净山佛教圣地、乌江画廊和武隆天坑(铜仁—武隆);(3)恩施玉露、黔江小南海、土家文化(黔江—恩施);(4)安化黑茶、雪峰湖地质公园、茶马古道、梅山文化(安化);(5)古丈毛尖、红石林、芙蓉镇、猛洞河、凤凰古城、苗族文化、侗族文化(古丈—永顺—凤凰—芷江)等。这些旅游线路将多个旅游点结合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便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20]。
4.3以茶产业发展为主体,促进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是主要目标
依据产业联动理论,区域产业可以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获得产业联动效应,从而提升产业经济效益。茶产业是武陵山片区传统的优势产业,而由于产业链不健全、区域行政规划的限制等问题的存在,没有形成从种植、加工到品牌研发、流通网络、贸易及产品售后服务六大环节的一体化战略,在茶产业链中存在着相互分割,利益分散,恶性竞争的困境[21]。武陵山片区是茶产业聚集区,片区内通过茶产业将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连贯成一体,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促进该片区“三位一体”茶产业的联动发展。因此,要加快形成并实施茶叶种植、加工、品牌研发、流通网络、贸易及产品售后服务六大环节一体化战略,并在各大环节实现与本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如图1),使茶叶资源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加工中,还要将茶文化这一内涵丰富的元素有机地融入游客的吃、住、游、娱等方方面面,打造成游客能常来、常住、常留的深度旅游。以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打造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村落,包括乡村茶文化旅游中心,小牙坞自然茶园风光区在内的八大旅游区域[22]。游客可以到生态茶园游览观光,了解当地的民族茶文化,在品茗香茶中欣赏到不同民族风格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这种独特茶文化旅游体验模式能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带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休闲生活体验,推动茶文化旅游系列产品的销售和民族工艺品市场的发展。二是打造以茶文化休闲为主的农家旅游点——龙坞茶村,以农家乐的模式让游客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茶的乐趣。游客还可以亲自体验采茶、制茶,了解传统茶叶加工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三是相继研发、推出以“龙井茶宴”为代表的特色茶菜、茶点和茶宴,丰富茶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四是多次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杭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茶产品会展旅游和茶文化节庆旅游等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当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能扩大国际茶文化的交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三大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4.4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片区“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的智力保障
高素质人才是武陵山片区产业协作发展的重要助力,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引进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智力保障。因此,要立足大山区,面向大市场,服务大农业,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23]。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现区域内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其次,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培育适宜区域企业及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15]。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开展专门针对“三位一体”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工作。通过开展科学化、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培训[24],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片区“三位一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图1 “三位一体”模式实施路径
5 小结与讨论
研究认为,基于片区内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武陵山片区要力求突破行政区划的窠臼,以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导向,通过茶产业串联片区内的优势资源,构建茶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大优势产业跨地域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从而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纵深发展,驱动武陵山片区整体经济的提升。
同时,武陵山片区应逐步建立并完善自身“三位一体”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统一制定规划[25],加快完善片区内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26],加大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27],共同推进茶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这对于加快国家实现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计划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全面落实国家“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将武陵山片区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开科.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及其治理机制优化[J].经济地理,2011,31(10):1692.
[2]欧阳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一点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20):21-24.
[3]肖湘愚.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40-45.
[4]刘钊,马军海.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4-107.
[5]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Z].2011:3.
[6]吕学芳,肖英胜.从贫困迈向小康——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7]方磊.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哲学思辨[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2):47.
[8]何伟军,申长庚,李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5):60.
[9]段超,沈道权.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报告(201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1.
[10]赵熙,包小村.推动武陵山区茶叶产业发展探讨[J].茶叶通讯,2013, 40(3):12.
[11]陶少华.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1):134.
[12]王兆峰,余含.基于交通改善的湘西旅游城镇化响应时空分异与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191.
[13]王志章.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协作路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9.
[14]向延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分析——基于武陵山区的经验数据[J].经济地理,2012,32(8):175.
[1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北京:国务院,2012.
[16]张英.武陵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6-60.
[17]姜霞.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4(4):51.
[18]李军,李忠斌,王成成.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建设的SWOT分析——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民族论坛,2014(1):82.
[19]赵怀琼,陆静.六安市文化旅游深度发掘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5):21.
[20]赵娟.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的研究综述[J].艺术时尚, 2013(10):141.
[21]李忠斌,万享明.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以宣恩县茶产业为例[J].民族论坛,2012(8):64.
[22]杨妮,李小明,杨骏.茶文化旅游初探——以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30.
[23]孟立军.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以武陵山片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97.
[24]叶明霞.湖南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06(2):165.
[25]陶婷婷,谢武.六安市部分地区贫困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7):12.
[26]何伟军,余维.社会资本与鄂西南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5):78.
[27]王青松.武陵山区产业转型中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22.
Exploration of“Tea Industry, Ethnic Culture and Tourism”Cooperation Development Mode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Deng Yishan, Zhu Haiyan, Chen Shengb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tea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n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e whole are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nd industries interaction theory, development ideas of constructing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re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namely tea industry, ethnic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way that fitted the status quo of Wuling Mountain were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mode was based on the tea industry and driving by ethnic cultural industry and leading by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 for driv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improvement in multi-fields
and multi-layers and acceler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alleviation program.
Key words:Wuling Mountain Area;“Tea Industry, Ethnic Culture and Tourism”Cooperation Development Mode; Tea Industry; Tourism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060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以茶产业推进武陵山片区综合发展的对策研究”(2014ZK2029);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子课题“基于技术创新视角高校与产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2013BAD20B00)。
第一作者简介:邓懿珊,女,1990年出生,湖南郴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茶叶经济贸易与茶文化。
通信地址:410128湖南长沙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Tel:0731-84617804,E-mail:383772151@qq.com。 410128湖南长沙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Tel:0731-84617804,E-mail:306529731@qq.com。
通讯作者:朱海燕,女,1971年出生,湖南娄底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叶经济贸易与茶文化方向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4,修回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