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2016-05-31罗德红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40003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职教师中职教育

罗德红,罗 颖(.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40003;.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



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罗德红1,罗颖2
(1.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40003;2.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选择广西A市303名普通家长和269名中职教师家长,调查两类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原因的共性和异性。调查表明,“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意愿最强烈,“不收学杂费”的吸引力非常微弱;家有职校生在读的家长意愿更为积极;教师家长,尤其是普通授课教师家长,选择更倾向于子女的客观学习能力;普通家长更倾向于尊重子女选择和认可职业教育的价值。基于调查结论,提出中职教育影响力提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师;普通家长;中职教育

家长是当前或未来可能与中职教育产生交集的社会群体,中职教师是最了解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代表,他们也是当前或未来的家长。教师和普通家长子女入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是否一致?本文针对广西A市303名普通家长和269名中职教师家长展开了调查。

1 调查样本简介

样本教师来自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示范校),普通授课教师居多,10年以下教龄教师居多。合计269名教师参与调查,其中61.7%的教师来自示范校,38.3%的来自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普职校)。调查将样本教师的教龄分为5个级别,将职务分为4个级别。普通授课教师154名(57.2%),其中38.0%的教龄为1~3年;校级领导19名(7.1%),其中47.0%的教龄为1~3年;普通行政人员27名(10.0%),其中47.0%的教龄为1~3年。

合计303名普通家长参与调查,其中有子女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家长为115名,占总体普通家长人数的38.0%。其具体文化程度及子女是否入读中职情况见图1。

图1 普通家长文化程度及子女是否入读中职情况统计

研究发现,无论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其子女入读中职与否的百分比大致相同。中职生父母文化程度并不低。图1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同一文化程度的家长中,如大学和高中文化程度,其子女是否入读中职的人数虽然稍有差距,但是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文化程度为大学的人数在整体人群中所占比例较低,人数相对少,故入读中职的子女人数就显得比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家庭少。

2 原因结果

2.1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首选原因

图2显示,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前两大原因均为“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普通家长的比例差异显著性高于教师(P<0.05);选择“孩子没有发展潜力”的最少。这意味着很少有教师和家长真的打心眼里看低自己的孩子和职校生,并不认为中职教育是差生教育,而是教一技之长的教育。

图2 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2.8%的教师和11.9%的普通家长选择“不收学杂费”,与“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的比例差距巨大,显然其吸引力非常有限。

另一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原因是“考不上普高”,教师选择比例高于普通家长;在“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方面,教师选择比例低于普通家长。显然相对于普通家长,中职教师的选择更倾向于子女的客观学习能力,而非其兴趣和职业教育本身特点。

2.2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家长选择倾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图3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意愿虽然具有一致性,但是强度有差别,突出表现在“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学校管理好,校风好”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升高而明显上升;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普通家长选择“考不上普高”“未来好就业”“不收学杂费”等务实选项的比例高。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家长选择强度差别实为偶然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强度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图3 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2.3子女已入读中职的普通家长选择倾向更为积极

就子女已入读中职的普通家长而言,积极原因高于均分,消极原因低于均分。如仅有1.7%的普通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发展潜力”,21.6%的认为“考不上普高”。这给我们以下启示:(1)中职教育和中职教师永远不要看低学生,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期望,应该创造条件发挥中职生的潜能;(2)中职教育应多作正面积极的宣传,改变未涉入中职人员的负面看法。对家长而言,中职教育最大的吸引力是学到谋生技术,即人才培养质量。

2.4初次听说中职教育的普通家长偏好“学校管理好,校风好”

面对一种不熟悉的教育,普通家长最看重的是什么?图4显示,他们首选“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学校管理好,校风好”。通过比较两类家长的选择,“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由第一位降到第三位,与听说过的家长选择比例差距巨大;“学校管理好,校风好”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不收学杂费”依旧保持倒数第二,但是比例有所上升。可见,对普通家长而言,好教育的标志是学风好、管理好,而他们一旦了解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好教育的标志就转化为“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好的管理和校风是这种一技之长学习效果的保障,如果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是否免费则构成了阻碍因素或吸引力。

图4 听说过和初次听说中职教育的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另外,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的家长超过半数。显然,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兴趣,树立各职业平等的理念,让其未来从事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职业。

2.5不同职务中职教师家长的选择倾向各有特点

不同职务教师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具有一致性(见图5),比例虽然高低不同,但是仅在“学校管理好,校风好”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图5 不同职务中职教师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同时,不同职务教师的选择倾向各有特点。普通行政人员对这些意愿的认同度更高,他们更看重的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在“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未来好就业”“学校管理好,校风好”“不收学杂费”等方面,他们选择的比例较其他人更高。普通授课教师则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他们倾向于认为孩子考不上普高,只能让他们读中职。中层干部和校级领导对这些意愿的认同度相对最低,仅有5.3%的校级领导认为“不收学杂费”具有吸引力,14.7%的中层干部认为“学校管理好,校风好”具有吸引力。

图6 不同教龄中职教师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2.6不同教龄中职教师家长的选择倾向各不相同

图6显示,教龄长的教师认为若子女能力低下,他们才可能选择让子女读职校。如“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未来好就业,能赚钱”“学校管理好,校风好”等职校教育质量方面的选项,相对其他教龄教师而言,他们的选择比例最低;而对于“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考不上普高”“孩子没有发展潜力”等子女客观条件方面的选择人数更多。

在“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中职”的个人观点主观表达中,教龄越短的教师表达的观点越多,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和子女能力方面,如校园人文环境差、学不到什么东西、管理不严和子女实在没有就业能力等。他们乐于指出问题所在,也表明了他们渴望改变,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如1~3年教龄的教师列举了教师无能无用、觉得没有未来、怕被别人带坏等原因。

图7 不同性别的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原因统计

2.7男性中职教师选择更务实,女性中职教师更倾向于子女学习能力

图7显示,女性家长“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的总体比例高于男性,而其他大多数选项则低于男性。男性家长看重“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学校管理好,校风好”和“未来好就业,能赚钱”。在主观表达题“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中职”中,11位女性家长中的10位提及原因是学风不好、怕孩子学坏,而7位男性家长提及原因均与学习效果有关,如学不到一技之长、找不到好工作等。显然,男性家长的看法更为理性和务实,女性家长的看法更具有情感性。这对于宣传中职教育和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男性和女性教师家长的选择更加趋同,较大差异表现在“未来好就业,能赚钱”方面,这显示男性更务实的一面。2.8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差异性检验

图表的观察数据表明,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的选择比例高低不同。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差异是否为偶然现象,笔者进行了非参数检验(见表1)。检验表明,“考不上普高”“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能够学到一技之长”3项原因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的普通家长比例显著高于教师家长,而选择“考不上普高”的教师家长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家长。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教师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似乎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即子女的客观学习能力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入学要求;而普通家长更倾向于尊重子女的兴趣和职业教育价值。作为中职教育的从业者,教师家长主观上排斥子女入读职业教育,反映了从业者对所在行业的失望,这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表1 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子女入读中职的差异性检验

3 中职教育提升影响力的建议

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职教师家长和普通家长选择其子女入读中职的问题实际上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问题。基于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本研究结论和建议如下。

3.1学到一技之长是中职教育的最大吸引力

整体而言,中职教育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能够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普通家长对其的认同度高于中职教师家长。有76.7%的普通家长认为子女入读中职“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是他们选择了中职教育的原因,位列首位。

培养一技之长的问题已有诸多相关建议和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1)学校管理好和校风好是学到一技之长的软环境保障,是家长普遍看重的、可信赖的、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好学校的必备特征。(2)家长尊重子女的兴趣意愿,有利于推动中职教育的整体面貌改观,因此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教育理念,与职业学校和各职业部门联合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各类职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兴趣本身不能提高成就水平,但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其他同等条件下,有兴趣者和无兴趣者的效率产出必然不同,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误识。(3)切实尊重职校生的认知特点和家长对子女的希望,改变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永远不要看低他们的发展潜力,提供适合他们潜能发挥的一技之长。

3.2提升中职教育从业者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

相对于普通家长,中职教师家长偏向于当子女客观学习能力达不到普通高中的入学要求时,才为子女选择入读中职,教龄长的教师选择倾向更加明显,教龄短的教师对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心态更加热切。整体而言,职业教育从教者对子女入读中职持较为排斥的态度。

相关部门应继续强化中职教育的育人本位,树立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对主观题的分析表明,部分新入职教师认为中职校园人文环境差、学不到东西、管理不严、授课质量不高、教师不敬业等;教龄更长的教师、普通行政人员和调查的示范校教师负面评价更多,如社会歧视、地位低、家长不重视、学生素质差、学不到东西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生源质量严重影响了职校教师的从业热情,且示范校教师所表达出的负面情绪更多,这种负面评价显然很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学生潜力的创造性。

3.3加大中职教育积极正面的宣传力度

中职教育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部分普通家长表示是初次听说“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初中毕业后接受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初次听说比例最高(14.3%),中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比例也在10.0%左右。从性别来看,14.0%的女性家长表示第一次听说,而男性家长则为7.0%。

中职教育的宣传策略应有性别意识。中职教育对男性的吸引力倾向于务实和功用方面,如学到一技之长、未来能找到好工作;女性家长更倾向于尊重孩子选择,以及对将来不一定会出现的坏情况产生焦虑和担忧,如认为非但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可能学坏等。这意味着中职教育不仅要满足男性家长的务实需求,而且要用人文关怀的事实消除女性家长的焦虑和担忧。■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7-0113-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赞助(10YJA880093)

猜你喜欢

中职教师中职教育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中职教师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新课堂、新模式、新活力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