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
2016-05-31胡炜霞刘家明李明朱林珍
胡炜霞++刘家明++李明++朱林珍
关键词山西煤炭业;替代产业;重点景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6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21
煤储量丰富的山西是全国第一大煤产地及输送地,1979年尤其是1992年后,产煤量一直要占到中国25%、世界12%左右,煤焦和以煤为燃料的高耗能产业超过山西工业总产值的80%[1]。在山西凭借煤炭生产、消耗和供应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付出巨大牺牲和做出突出贡献时,以煤炭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结构不仅使其遭受着长时期、广范围和大强度的环境污染,还使其经济地位进入了近乎永久性的落后队伍行列。由此造就的煤炭单支独大的产业极端化模式使日后的山西饱受矿难、政治腐败的诟病和困扰。期间山西产业结构曾尝试过多次改革,但与煤炭营运起落合节拍的政策上的摇摆,致使调改始终未能彻底执行。2008年煤炭工业的惨淡市场使山西在经历过前所未有的痛苦挣扎后,将煤炭、焦化和以其为能源的电力、冶金原四大产业整改为包括煤化、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在内的新四大产业。但实质上煤炭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未有根本性动摇,依然在竭尽全力和不知疲倦地支撑着山西财政与税收。也因此现阶段当煤炭需求和价格的下滑使山西经济再一次跌入谷底时——2014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全国和山西并不感到意外,长期的惯性就已经注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必然结果。“以煤为基”的长期产业方针所受挫败不仅表现于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长远的危机和艰难也清晰可见,因为中国面临减炭排放量和治理空气污染的世界性压力。也有观点认为,“以煤为基”体现的是国家对山西的要求,山西是被迫和无能为力的,煤炭工业中长期都离不了[2]。这种从外在视角出发解释煤炭一支独大的合法性其实是非客观的。山西无论在建国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曾涌现过一批有较好发展基础并具相对优势的行业,但1992年后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先后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显然过分看重和依赖煤炭工业对它们形成了致命的挤出效应。从内在视角考量,若将这种困境和窘迫一味归咎于国家政令和外部决策,为自身曾经的不努力和认识、判断失误开脱责任,我们将永远挣不脱经济落后和发展迟缓的怪圈。因此在煤炭资源纵向扩展下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现实受挫和前景黯淡的形势下,山西必须横向选择主要替代产业。在除煤化业外的三大产业中,旅游业比装备和材料业更具有突出地位及替代可能性,下文将详细论证。
胡炜霞等: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在重工业原料、资源型地区的后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改革研究文献中[3-10],最经常出现的概念是接替产业,包括接续和替代两种含义。前者基本仍以原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或支柱依托,主要是加快和进行产业链纵深延伸和拓展;后者不再承袭和坚持原来的资源型重工业地位,而是寻求新发展产业或用不一样的产业来替换。已有文献中大量讨论的是资源型重工业的调整和设想新思路后的接替产业[3-7],考虑替代资源型重工业的区域研究较少(即使替代,也是在资源枯竭情况下)[8-10],而本文正是基于替代产业这一角度的思考。和山西类似有煤炭业替代需求的相关区域研究有的也提到了旅游业发展,其中不乏完全替代成功的例子。但没有一个地区会像山西这样是在煤炭未衰竭情况下全省域境内遇到的如此迫切严重的问题。本文与以往替代产业探索区别在于:①山西以煤为绝对支柱产业的经济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范围,遭受的重创以及替代的任务和艰难程度是其难以比拟的;②将旅游业作为省域主要替代产业,并与其他重要支柱产业对比分析的研究也是少有的;③煤炭采掘业长期持续使得山西一批优质旅游资源,由于城镇化进程迟缓和缺少开发关注得以继续完整存留,如古城、村落和古堡文化建筑,这种与当今怀旧、返朴归真主题不谋而合的旅游吸引力是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在煤炭业为山西经济之柱背景下,有关山西煤炭与旅游关系的文献多探讨的是前者接济、扶助后者发展的二者协调问题[11-13],对于替代煤炭业的研究较少[14-15]。
1山西旅游业替代煤炭经济的可行性1.1山西旅游业与装备制造业比较分析
2012年后,装备制造业在山西是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已成为增加值增长很快的行业,但其在山西工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尚相当小。由于新型材料业建设规模极小,所占工业比重特别低,而且作为煤炭产业下游工业环节,也与高炭排放密切相关,因此让其上升为山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是不合理的。所以选择煤炭替代产业的角逐就放在了旅游业和装备制造业比较分析上,如表1。
从占GDP比例看,通常认为在规模上产业增加值达GDP的5%时,即具备了作为支柱产业的条件[14]。2009-2014年山西旅游业增加值占有比例均超过了5%,具有了支柱产业基础,而装备制造业占有比率尚未达5%。况且从均值看,旅游业所占GDP比重达到了较高水平,达到8.01%,超过5%不少高度,而装备业还远低于5%,只有3.34%,离5%还有较大距离。从产业增加值看,旅游业要远高于装备业,达到了2-4倍,2009-2014年,旅游业分别是装备业的3.96、2.91、2.23、2.19、2.37和2.49倍,平表12009-2014山西旅游业与装备制造业统计对比
从二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基础、环境和趋势看,旅游业同样显现出较强优势。由于装备业对人才、技术要求较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先导产业,全国各地都在生产经营,尤其是东部发达、沿海区域具有雄厚实力和领先水平。山西装备业受区位和引资条件制约,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差,生产集中度低,基础薄弱,中间经过较长的停滞期,缺乏持续性建设和技术输入,从全国竞争看处于劣势。与此相反,山西坐拥富集的与煤储量相媲美的旅游资源优势并占有多个唯一和第一,以现存18 118处古代建筑、120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31 400处地上文物、13 000尊古彩塑、27 000 m2寺庙、道观和墓葬壁画、260处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均居全国首位[16]。可见,发展旅游业所满足的资源区域性、独特性和文化优势要高于装备业需要的条件。由于具有资源禀赋无可辩驳的天然优势,和受中国旅游业火爆推进的大好形势以及产业商品交换方式不同的影响,同样在未享受山西政策、资本重视情况下,旅游业开展要强于装备业。装备业只是在2009年山西产业政策调整后才有了快速发展,这一点从表1可看出,当年其增加值增速只有1.62%,到2010年迅猛达到45.42%,旅游业增加值起伏则没这么大。并且从将来看,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和享受闲暇时光有着强烈的思慕和追求,山西旅游业大有作为。再加上旅游业的绿色、天然、环保性能,因此在寻找主要替代产业时,旅游业比装备业更有中选的理由。
1.2旅游业收入与山西各项经济指标对比
2009年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大量减少,山西下大力气对煤炭企业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2000多个私营小煤矿退出经营。随后2010、2011年煤炭经济整体运行良好,但2012年6月份后,煤炭需求和价格的双重下滑使得山西经济在经历过2013年的下降后,2014年跌入谷底,这一情况可由图表中山西经济增长率和排名显示出来。
表2和图1显示,山西旅游业发展在全国的位次非常稳定,不管是2009年山西经济形势严峻时,还是在2010、2011年煤炭需求旺盛、煤价上涨时,亦或是在2012、2013年煤炭市场低迷以及2014年煤炭无销路时,基本都处在15名左右,这个名次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说明无论山西以煤炭为主体的经济发生着怎样剧烈的波动起伏,山西旅游资源具有恒定的吸引向性。而山西GDP排名在22-24之间,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且有下降趋势,旅游业发展水平要好于整体经济状况。同时也说明,无论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如何调整改良,不管是2009,还是2012年后省政府表22009-2014山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排名对比
着急救市和为煤炭销售找门路,只要以煤炭为绝对支柱产业,山西就不容易摆脱经济位置处在下游的命运。这一点证明在山西两大先天优势资源开发中,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要强于利用煤炭的情况。在山西旅游业收入排名处于中游水平和位置牢固的同时,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却在不断下降,从16名降至24名(这两组数据具可比性,虽旅游收入非均值,但其和省人口量关系不大)。2009-2014年,人均GDP下降了8名,说明在我们顽固地动用各种方法和政策挽救、保住、促进煤炭发展的努力过程中,与此截然相反的结果却是山西人均GDP不断地被别的省市区所超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处于下游位置。在2009、2014年煤炭经济最低谷时,对应的城镇居民收入排在第23位,但在煤炭销路较好时候,比如2010、2011年,可支配收入名次也不过是20、21位,比最低值前进不了几名。以上情况说明以煤炭经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使得山西经济发展横向上不断退后,若要一直以煤炭为支柱产业,将不会改变山西人均收入低水平状况。因此在山西产业转型期,替代煤炭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旅游业名次的稳定性显示其具有这一替代优势。
旅游业与GDP在增长率上相比,也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有趣的是旅游经济与煤炭业增长(代表山西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如图1所示,在煤炭经济增长率最快和排名最靠前(分别是15、12名)的2010、2011年,旅游业增长率排名反而最靠后,下降至23名;而在山西经济增长排在全国下游或倒数第一的2009、2012、2013和2014年,旅游业增长率排名都比较靠前,2012-2014年,分列4、7、11名,2009年排第21名(这与当年举全省之力整改煤炭行业而无暇顾及旅游业有关)。说明了在煤炭业增长衰弱无力阶段,旅游业的解救和重要作用反而凸显出来;而在煤炭业运行良好和全省努力发展煤炭业时,旅游业则处于被忽视状态。在山西,煤炭业享尽了各种产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而旅游业却鲜有这样的待遇。一直未受优待的旅游业在煤炭经济衰弱时显示出的救赎作用以及其增速排名较靠前的状况,说明在山西旅游业具有光明前景。在山西国民经济中,煤炭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率走势完全一致,第二产业从2009年增加值占GDP的54.59%,下降到2014年的49.7%,降低了4.89%,而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的38.92%直升到44.1%,上升5.18%。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表1看一直较稳定,占有率连续在第三产业中名列第一[17]。第三产业的乘数效应及劳动就业率显然要高于第一、二产业。旅游业以游为中心的聚集人气功能和关联效果较强,其能够促进普通百姓,尤其是偏离于中心城市地区的村民致富,更有利于收入均衡分布。因此旅游业在山西经济的比重、乘数、贡献是具有相对优势的。
尽管山西旅游业在四大支柱产业中具有较好的替代条件,但以上数据仍能暴露其自身一些问题:①旅游业收入在全国排名居中,但居中数值要远低于发达省份水平;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不算很高,也不十分稳定;③旅游业增速较快,但对山西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帮助不大,在增速较快的2012-2014年,也挽不住因煤炭收入下滑导致的各项经济指标下降趋势。这些说明山西旅游业对经济带动还需精心策划和努力开拓。根据游客旅游时会选择当地最著名景区的空间行为规律,结合近五年山西37个重点景区节假日游客规模占到总量30%的事实[17],本文认为以山西重点景区为聚焦点,探索和研究其如何促动游憩业、经济增长,对山西具有主导和决定性意义。因此,重点景区拉动经济发展路径的寻找、规划和设计就成为必然和现实的解决之道。
2山西重点景区拉动经济增长特点和旅游业横向比较优势以景区为凭借拉动旅游业增长和促其转型升级,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和地区经验。通常做法不外乎是围绕景区发展旅游规模经济,横向联合同类或相似旅游企业,纵向延伸与拓展旅游产业链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18-19]。本文意不在继续讨论景区促动旅游业发展的一般机制和山西适用性。旅游业的增长不在乎开发所有一流品质旅游资源,也不在于利用起所有或大部分景区。从重点景区——地区经济增长和从景区——旅游业发展——地区经济增长除了重点景区所具有的聚焦力和吸附性区别外,前者涵括了比旅游业主要为游客服务更宽泛的内容,还意味着一些不曾被旅游业注意和联系的细节、过渡和领域。山西重点景区带动经济发展包括以下几个特点:①利用和发挥山西优势产业资源——旅游和煤炭的影响和作用;②以遍布山西11个地市的37个重点景区为橇板;③消费者主体多元化;④发展的是旅游、休闲、游憩业,或称泛旅游业;⑤从重点景区可为经济服务的被忽视之处和薄弱环节出发,如其周边环境空间价值。
旅游业所具有的带动经济转型功能,使其被列为不少地区的主导和重要支柱产业。本文是在山西全省范围内从替代产业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及其作用的,这种舍弃原有支柱产业的提法与别的省份是有区别的。另外,开展旅游业所产生的对已污染、破坏环境的修复作用及旅游交流必然附加的资源保护、自立精神等文化价值,也是本研究的内在深层目的。所以山西旅游业具体省域的需要情况和替代的革命性意义与其他省份也大不相同。发展旅游业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域外游客,山西获得游客青睐的竞争力何在?旅游业的地方特性使其比第一、二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具有一条很独特的优势:消费者对旅游地求新求异的变化性和选择决策的非排他性,因此旅游产品的忠诚度一般是比较低的。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达到多个空间的选择,一次不被选择的旅游地并没因此而丧失被游客购买的机会,尤其在旅游如此普遍的当今时代。所以旅游产品不能完全像别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模式来谈竞争力。旅游消费的核心吸引力是产品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换句话说,山西旅游业在和别的省份比较时,并非要实力很强才能推动本省的经济进步,地域资源天然的差异性,使得各个省的旅游业发展不像大部分别的行业那样竞争性和排斥性强。在波特钻石模型的资源、市场、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政府和机遇六个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20],山西旅游业优势和突出特点在于其保存完整的大量建筑类旅游资源,在本文带动经济发展的37个重点景区中,建筑类别占50%以上。
3重点景区拉动山西地方经济增长路径
重点景区推动经济发展目前主要通过空间、弱势产业环节和主体三条路径予以实现,即图2中由重点景区开始的右方向示意和走势。发挥其中心辐射和文化、环境影响作用,在空间上开发重点景区周围地带和利用其中的各种旅游资源,包括典型煤矿;在产业链上重点对购买品和演艺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和普及化的推广;从主体上看,周围地带开发后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居民、附近市民等的多元消费群体。图2从右图2山西重点景区促动经济发展循环路径模式图
往左看,满足市场需求后,景区周围地带、产业链环节都会获利,从而推动景区及周围地域游憩业发展,同时居民和商铺店主的收入也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继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图2中以重点景区为中心,无论从右往左,还是从左往右,都塑造了一个可逆的良性循环路径过程。
3.1能够发挥重点景区在地域上的辐射和以点带面作用
3.1.1重点景区周围地带的充分利用
利用山西重点景区周围地带时,不能在费时费钱费力搬迁居民、整治环境后,仅发挥了生态绿化和为景区添色的作用,还应该利用景区的旅游强辐射源功能,带动周围地带游憩业增长和经济发展,以使空间地域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首先开发周围地带中相关主题的旅游资源,配套同一主题文化特色的旅游要素。这些旅游资源与重点景区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主题文化特色,表现出易与重点景区整合及明显是重点景区衍生物的特征,体现出以景区为中心的整个地带文化风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相应地服务及接待设施也应延续和保持这种和谐特征,可增强整个旅游地域的资源垄断性、差异性和难以模仿性。这些资源开发后形成的景点必须与重点景区有机组合或有效捆绑形成一个整体或系列,成为游客乐意选择且很轻松就能抵达的去处。如山西临汾尧庙附近的人造景观华门,由于和尧庙旅游风格大相迥异,多年来从文化和心理上就一直不被游客所接受,希望借光造势而在周围地带中开发的怡呼贝尔草原简直就是惨败。这些景点与尧庙的文化格调是冲突的。二是周围地带旅游资源开发后可以并入容量较小的景区内。如相比其盛名,乔家大院原有景区面积、容量过小,在将复原、复建后的德兴、保元、宁守三堂扩充至原存的在中堂后,从外观基本看不出新旧、原有现有之分,可观赏性和规模还得到加强。再比如洪洞大槐树景区,虽然明代迁民文化意义深远,但原本只是汾河滩上一处外形非常不起眼的小景点,经过开发周围地带中的庙宇区、祭堂区和民俗文化村并将其并入景点后,面积和容量扩大多倍,美学价值、参与性及体验性都大为提高。但景区的这种增容扩张要适度,避免游客不再需要与景区周围区域接触的情况发生,因为仅仅是景区内收入增加是不足够的,还要使景区可以造福和惠泽于周围更大的区域。三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强渗透性和联姻力,与周围地带中的优势产业结合形成新业态,增强重点景区影响力和创收能力。临汾市在尧庙周围地带开发建造锦悦城大型商城就很失败,因为尧庙在城市郊区,商业并非其所处位置的优势产业,这种只服务于市民的建设缺乏与旅游业的融合特征,也缺乏尧庙的旅游文化风格。
3.1.2重点景区附近煤炭资源的旅游利用
山西境内80%的县域拥有煤矿。通过重点景区的发展促动煤矿、旅游资源的开发,将重点景区与废弃或正在生产的煤矿联系到一块,起到促进两大优势资源产业融合和以点带面的经济作用。提出这一点基于以下市场需求:山西“煤海”声誉名扬天下,无论省内还是省外游客,都有目睹和感受的愿望,因为煤矿位于山上,远离人们生活环境,甚至省内游客也很少见到。对于煤炭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不能大面积展开形成批量景点,因为山西煤炭虽分布广泛,却是省域范围的优势产业,资源相似性较高。因此显然不可能在只要有重点景区的县市都开发煤炭旅游资源,相互间应分隔一定的必要距离,但这个数量要大于地级市的个数,同时与重点景区不宜相距过远。在开发时还要突出各个煤炭景点的不同特色,如煤种类的区别,煤层分布深浅程度的差异,以及岩矿环境的相异等。第二,山西煤炭景点必须要与重点景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避免孤立或脱离旅游线路的状态,需要在重点景区活动中安排、穿插对煤炭景点的介绍、宣传,并为游客的抵达提供便捷。如大同云冈石窟附近的晋华宫矿山公园,是目前山西仅有的三个与煤炭相关的旅游景点中规划最好的,但利用率却极差,示范效果很不成功。石窟游客量不断攀升,可相距甚近的晋华宫煤矿景点却十分冷清。其实矿山旅游是对云冈石窟观赏的很好补充,在晋华宫煤矿的山头,专门设有观赏石窟全景的远眺点,可以对其全貌概览,有易于形成完整印象。如果从区域发展旅游高度上,这两个景区之间可以建立多样而必然的联系,重点景区也有义务将自身旅游效益延伸到更大范围内。因此云冈石窟在导游词中要相应展示煤矿的风采及对于石窟观赏的重要位置,并在二者之间搭配紧密联系的轻便型交通工具,使之连为一体。三是煤炭景区要开发出活泼灵动、收益较高的各种参与式游憩项目。山西目前三个煤炭景点,利用的都只是井下探秘游。这种活动的操作需要较高技术,票价不低,对游客数量还有下限设定,受众有限。因此还应开发煤矿的地面及建筑、库房的开阔空间和设备装置的高大形象,形成多功能的旅游价值。如煤矿山头上欣赏风光的价值,运煤的火车厢及轨道的怀旧和工业情感价值等。整治后的生态环境+工业文明的实物标记,还可以成为举办各种露天聚会、婚礼和野餐,以及摄影、艺术情调展示的良好场所。
3.2实现重点景区旅游影响区域使用主体的多样化
山西重点景区的使用主体当然是旅游者,但对于景区发展旅游所辐射的地域来讲,服务对象则要尽可能多元化。除了旅游者外,还应大量用于本地居民、附近或依托城市市民的消遣娱乐、交往聚会等活动。创造一种艺术、观察、哲思、漫想、交流的氛围。这是重点景区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山西重点景区多半红火的是法定小、中、长假日,平时游客量不多或分布极不均匀。若其周边设施服务、店铺商柜仍以游客为主的话,很难保障和维持正常的日间生意和经营,也就难以调动休闲、游憩从业者的积极性。但要是将景区周围地带消费者扩大至当地、附近、甚至外地的休闲群体时,则会有稳固市场需求和持续的发展前景,从而有效促动地方经济增长。因为貌似现代人有更多活跃、快捷、多样的交往方式,但时尚、发达的交流摆脱不了实际空间促狭和虚拟时间压缩的沉闷,反而更不易达到真正放松和缓解压抑的作用。而人们有着到广阔天地活动和喜欢看到同类热闹喧腾的天性[21]。因此,铺陈着景区优美风光实景、有着熙来攘往各色陌生人群的景区周围宽敞活动空间,就是人们真实和真正交流的理想天堂。景区周围空间消费者扩展至休闲群体后,也易生产出迷人、沾染地气、世俗化的生活场景,这种聚以人气的地方风格和特异气质,也是旅游者喜闻乐见的现实状态。他们在逃离自己身边喧嚣和热闹的同时,又迷恋上别人富有生气的欢快生活,因为他们终究是喜欢生活的[21]。绝对的安宁和静寂一般与人们的内心是不相容的[22]。因此重点景区周边地带要布局出满足人们聚首、闲聊、观看、欣赏等的具有自然、文化、艺术美的公共环境。其中店铺经营的应该是一些非完全实用的生活用品业务,如精致美食、饰物、手工玩意、艺术品等。这里还应聚集着群众性的地方娱乐表演以及经常上映着活生生的现实人生礼节仪式。城市中的景区舞台演艺项目,有的不妨移到景区之外的活动空间,避免由于游客不足引起的上演困难和在淡季难以为继的条件限制。
3.3促进重点景区旅游购物品的深度和精度开发
现代旅游者有着越来越强的购物支付能力,深度挖掘和开发这一市场对于经济推动有着突破性意义。但随着他们旅游视野的开阔和经验的丰富,激发和满足其购买欲望的标准和难度在加大。在山西旅游六要素中,购物环节做得较差。除了平遥古城购物外,其他重点景区难见起色。旅游购物经营零散、规模小、生意冷淡或缺失,创收能力严重不足。除了纪念品从南至北的雷同性和单一性外,开发的系列和表现内容还相当贫瘠旧式和粗笨,如佛珠、手链、木质梳子、手杖、饰品、披肩围巾和玉器古玩等都极其普通而缺乏创新性,不具有独特的山西魅力。因此需要从深度和精度上进行开发。首先,要具有文化气韵和风土气息,将山西文物古迹大省的形象印染和渗透入购物品中。题材包括形象生动的壁画、建筑、戏剧符号等,像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价值极高的永乐宫、后土祠唐代服饰壁画和俑像,以及元杂剧戏曲壁画等,都是极好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些轻巧型的丝绢布纸质的画轴,各种类型的扇面、布艺、手帕、丝巾或食品包装盒等。风土物品包括养生保健营养品、土特产和地方风味的美食佳肴,如精巧小袋、盒装的金针、红枣、煮饼、各种面食等。二是购买品的设计要精巧、雅致、轻便,趋向微型化和艺术化。如洪洞大槐树景区的粗布现场纺织,很吸引年轻一代人的好奇眼光,但织成品均是床单、被罩、枕巾等一类的粗加工布品,美观性差,物件较大,价格较高,让观赏了土法织布手艺后有心购买布艺者犹豫再三,转而放弃。如果将这些土布料制成玩偶、古代人物形象或着实用装饰小布艺、内衣等,价格较低,携带方便,无论对于游客,还是消闲人群来说,购买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三要特别培育和挖掘出一批传统手工业制品,消耗性功能的优先,如食品。除了较有影响的平遥推光漆器和牛肉外,山西绝活手艺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如面塑、羊骨烟斗、麦秸杆编织品等。所以庙宇窟寺也不局限于佛事纪念品,显示和销售本地传统手艺作品应是重点。另外,休闲和旅游购物多在于瞬间的新鲜和奇异打动,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多,经常性的纪念品购置带回家就成为无用的堆积物,使人们对其购买欲望降低。但能消耗的特色产品会不一样,如入口、乌发养颜、养生和芳香固液体类的就少有这方面的担忧,因此应倾向于优先开发这类颇受旅游者欢迎的地方损耗品。
3.4重点景区演艺事业的全力挖掘和强力展现
文化演艺是现代旅游业开展的常伴现象和必要因素,对于烘托气氛、促进商业发展具有明显作用。目前在山西重点景区中,演艺项目还只是点状发展,尚未形成轴状带动和全面铺开形势。虽然全国旅游演艺节目是普遍、红火和轰烈的,但从内容、形式和装饰上,都有趋向空洞、肤浅和简单化之嫌:王朝歌“印象”系列席卷全国,爱情主题泛滥成灾,声、光、电、影、灯绚丽多变的背景遮盖了表演本身,故事本身的艺术、文化感染力倒成为衬托和次要的了。这种情况在山西两个世界遗产地平遥古城和五台山也正在上演。在秉着大众性是文化传播和承继基础的思路上[23],考虑到山西重点景区多体现的是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如果全都套用“印象”系列的视听盛宴和高科技模式,不易在千篇一律中突出独特个性。山西属旅游后发地区,不具备时尚和赶时髦的基础。从内容上来说,不妨以非同时代的文化符号给自己贴上“土气落后”、“传统保守”、“固守欠灵活”的标签,也即调动起“原始纯朴”、“憨厚敦实”的文化风格。一是在民间俗事和人生百态上做文章,加强与游客之间交流,用人生感悟打动游客。二是围绕山西传统食品、服饰用品、特产工艺等内容编成精彩或跌荡起伏的小故事和传说。在表现形式上,要善于与地方曲艺、剧种结合,表达出浓厚、回味无穷的地方腔调。比如皇城相府上党梆子奏乐,无唱腔,只使用唢呐、铍、铙等地方简易声器,却演奏出铿锵有力、铁骨铮铮的豪迈来,再配上诙谐幽默的夸张式动作,就形成了一副其乐融融、喜庆热闹的大众欢快场面,非常有别于我们往常听到的西洋和中式高雅乐器,给人的视听觉和心灵带来了有趣的快乐。总之,趣味民俗演艺应成为山西重点景区的普遍形式,以此加强人们对山西旅游资源的印象和热爱,加深对山西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光环效应改变长久以来山西在人们心目中黑、黄、灰的不利形象。也借此带动山西的各种土特产品、风味饮食、科技新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4结论
(1)在山西新四大支柱产业中,寻找替代产业时比较分析的重点是旅游和装备制造业。无论从凭借资源、基础条件,还是市场需求和前景看,旅游业表现出的实力和潜力都要强于装备业。将山西旅游业和整体经济水平相比较,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增长率水平的同比地位都要高于后者在全国的排名。由此,旅游业在山西具有产业和经济比较优势并具备了替代煤炭业的可能性。
(2)山西泛旅游业要促动经济进步和尽快成长为替代产业,当前的首要路径是充分利用重点景区周围的资源、土地和空间,服务对象不局限于旅游者,还要多用于重点景区本地、附近居民和市民等多样化的消费主体。购买品开发和表演活动的开展是山西旅游业需要大力加强的关键要素,针对的主体也要多样化。
(3)山西重点景区通过空间开发、主体多元化、产业链挖掘这三条主要路径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后,促进以自身为核心的旅游业及其相关渗透、融合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精神活力和生活享受的产业发展,增强泛旅游业在山西经济中的地位和作为替代产业的实力。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继军,赵大为.高炭大省低碳发展法律问题研究:对山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5):92-96.[Wang Jijun, Zhao Dawei. The Research on Legal Problems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Highcarbon Province: The Reflection of Coalbase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Shanxi[J].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5(5):92-96.]
[2]张璐,薛耀文.山西省历次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效果评述[J].山西社科联,2013,(2):22-26.[Zhang Lu, Xue Yaowen. The Effect Review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on Preciou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xi [J]. Shanxi 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3,(2):22-26.]
[3]陈忠祥.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1):46-49.[Chen Zhongxiang. The Research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a Resources Declining City: Take Shizuishan of Ningxia as an Example[J]. Economic Geography,2006,26(1):46-49.]
[4]贾晓晴,赵奎涛,胡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盘锦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109-113.[Jia Xiaoqing, Zhao Kuitao, Hu Ke. The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Panjin[J]. Urban Studies ,2011,18(1):109-113.]
[5]赵新宇,张人戈.论资源枯竭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原则[J].当代经济研究,2009,(7):45-48.[Zhao Xinyu, Zhang Renge. The Principles of Choosing Alternative Industries in Resourceexhausted Regions[J].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2009,(7):45-48.]
[6]张学春,金兆怀,张友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0-45.[Zhang Xuechun, Jin Zhaohuai, Zhang Youxiang.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J].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on,2014,(1):40-45.]
[7]戴昕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基于安徽淮北市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5):22-24.[Dai Xinchen.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e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Economy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uaibei City in Anhui Province[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10,24(5):22-24.]
[8]崔德忠.煤炭企业非煤替代产业及矿山绿色产业多元发展的思考[J].煤炭技术,2011,30(3):8-9.[Cui Dezhong. The Discussion about Coal Enterprise Being Substituted by Non Coal Industry and the Diversified Green Industry on Mining developing [J]. Coal Technology,2011,30(3):8-9.]
[9]孟川,杨彦.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替代产业的实证分析:以邹城为例[J].学术探讨,2011,(6):394-395.[Meng chuan, Yang ya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king Tourism a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ubstituted Industry in the City Depending on Resources: Taking Zoucheng as an Example[J]. Academic Discussion,2011,(6):394-395.]
[10]黑龙江省社科院《替代产业》课题组.黑龙江省资源区域替代产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48(3):27-32.[The Substituted Industry Research Group of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Alternative Industries about the Resources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Social Scien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1998,48(3):27-32.]
[11]江五七,石培华,方磊.旅游业与资源型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 兼论山西省煤炭和旅游和谐发展[J].经济地理, 2007,27(6):1037-1041.[Jiang Wuqi, Shi Peihua, Fang Lei. Research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A Concurrent Talk abou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Co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2007,27(6):1037-1041.]
[12]李丽,景普秋.山西煤炭产业与旅游业的冲突及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3,(11):121-124.[Li Li, Jing Puqiou. Study on the Conflict and Convergence of Co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 Shanxi[J]. Economy Problems, 2013,(11):121-124.]
[13]李玲娥.略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1,(12):45-47.[Li Linge. An Analysis of the Ways for Resource Depending Citie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y Problems,2011,(12):45-47.]
[14]邵秀英.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对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的思考:以山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8):189-190.[Shao Xiuying.The Reflection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nomics:Taking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 Productivity Research,2012,(8):189-190.]
[15]胡炜霞,薛耀文.山西省煤炭经济转型中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山西档案,2014,(3):41-44.[Hu Weixia, Xue Yaowen. Tourismdrive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al Industry Economy in Shanxi[J]. Shanxi Archives,2014,(3):41-44.]
[16]郭永伟.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初探:以晋、陕、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经济师,2013,(3): 276.[Guo Yongwei.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Inter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Taki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as Examples [J]. Economist,2013,(3):276.]
[17]胡炜霞,薛耀文,李明.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山西重点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29(4):195-201.Hu Weixia, Xue Yaowen,Li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