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
2016-05-31李秋雨朱麟奇刘继生
李秋雨++朱麟奇++刘继生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差异;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07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0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外汇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地域辽阔,各省市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然而,由于狭隘的地区经济观念、旅游研究理论和模型方法的限制,将空间效应纳入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将空间效应考虑其中,运用适合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科学、定量地研究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非常迫切。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一直是旅游学领域热点之一。早在19世纪末,国外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二战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加,更多学者开展并深化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以不同国家或地区为实证分析对象,对旅游业的经济影响进行多角度分析[1-3]。Balaguer 和CantavellaJordá首次探讨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关系[4],突破了以往只关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向研究。陆续有众多学者对二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方向进行研究[5-7]。尽管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多元化,但绝大多数计量研究仍采用OLS法估计,忽略研究对象的空间相关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比国外研究,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始于改革开放后,研究内容和方法与国外基本一致[8-10]。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引入到旅游业的研究中[11-12],探究旅游业空间集聚性及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13-14],但鲜有文献将空间效应纳入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
综上可知,大多数文献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及二者的因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尺度上,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多个国家为主,将研究区域视为一个整体,忽略了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性的问题。由于地区经济基础的不同,旅游业与经济发展间相互作用关系差异较大。在国内,也有学者分区研究,但基本都选择“东、中、西”三个区域。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东中西”三个地区经济体量发生了变化,从精确的角度看,这种划分不能准确反映区域经济水平。鉴于此,本文根据各省市2000-2013年实际人均GDP,将中国划分三个区域,以空间计量为视角,运用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探究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分异规律,为区域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5-17],本文运用CobbDouglas 生产函数研究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假定条件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生产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关系。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至关重要。本文重点考察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旅游业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改进后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如(1)所示,取对数后得到式(2)。
Y=AKαLβTγ(1)
LnY=LnA+αLnK+βLnL+γLnT(2)
式中:Y表示总产出,A为技术水平系数,代表了除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和旅游业投入之外的其它影响产出的因素,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力资本投入,T为旅游业投入,α、β和γ分别是三种要素的产出弹性。
李秋雨等: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1.2空间计量模型
Anselin和Griffith指出区域经济的活动具有空间性[18],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与一定空间范围内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实证分析中,生产函数模型如果忽略了区域间的空间性,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在分析前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文中运用Morans I 指数判定区域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13]。如果研究区域具有空间相关性,则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否则运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两种表达形式。SLM用于研究因变量是否对邻近的区域因变量产生扩散或者溢出效应,表达式见(3)。SEM中误差项存在空间相关性,度量了邻接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表达式见(4)。
y=ρWy+αln+Xβ(3)
y=aIn+Xβ+ε,ε=λWε+μ(4)
式(3)和(4)中:y是n维因变量列向量,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In为 n×1维向量,X为n×k阶外生解释变量矩阵,ε为随机误差向量,μ服从相互独立且均值为零、方差为σ2的同分布,λ为空间误差系数。对于SLM和SEM的选择,可根据拉格朗日乘数LMlag、LMerror 和Robust LMlag、Robust LMerror确定。检验中LMlag与Robust LMlag显著性水平高于LMerror与Robust LMerror,则选择SLM,反之选择SEM。
1.3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31个省市(后文简称为“中国”)及三大区域,时间段为2000-2013年。依据2000-2013年各省市实际人均GDP(Pgdp)的均值划分为三大区域。遵循Pgdp由大到小的原则排序,Pgdp在20 000元以上的为第一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福建、山东和内蒙古,除内蒙古外,所有省市均分布在东部沿海;Pgdp在10 000-19 999元间为第二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北、重庆、湖北、海南、新疆、山西、湖南、河南、陕西、四川、青海、安徽、宁夏、江西和广西,囊括了我国绝大多数省域,分布在广大的内陆区域;Pgdp在9 999元以下的为第三区,包括西藏、云南、甘肃和贵州四省区,以西南边疆地区为主。
模型中:总产出使用各地区的实际人均GDP,通过对各省市名义GDP及其价格指数平减处理得到实际GDP,除以人口数量得到Pgdp。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差异性,对经济增长影响自然也会不同。因此,为更准确估计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分别探究(Dtd)和入境旅游(Itd)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Dtd和Itd运用国内和入境旅游收入测度。劳动要素的投入量测度选择每万人大学生数。物质资本存量的测度采用永续盘存法,具体运算借鉴张军的研究[19]。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表1列出2000-2013年中国(China)、第一区(First)、第二区(Second)和第三区(Third)经济增长的Morans I 值及显著性水平。2000-201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Morans I均为正数,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空间集聚性。第一区经济增长的Morans I值在2000-2009年间逐年增长,之后有所下降。从显著性上看,仅有2003-2009年经济增长的Morans I值通过检验,表现为相似值的空间集聚。第二区经济增长的Morans I值持续稳定增加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近年Morans I值有所下降,表明第二区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加强后趋于平稳。第三区经济增长的Morans I 值在-0.322--0.104间波动,始终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第三区经济增长具有空间独立性。综上可知,仅有中国和第二区始终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第一区部分年份通过检验,而第三区始终没有通过检验。原因在于中国和第二区包含的省市范围广,省市空间邻近的地域相对较多,更容易形成空间联系,第一区和第三区包含省市相对较少,省市间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如,第三区仅包含云南、西藏、贵州和甘肃四省,这些省区经济相对落后,在空间分布上,仅云南与西藏和贵州两地相邻,其他地区均不相邻。各地区由于距离较远,经济相对封闭,使区域间经济增长的联系较小。
2.2实证分析
综合四个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为避免模型误设,首先运用混合OLS 方法估计,一是为进一步确定实证分析中是否需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选择哪种空间计量模型,二是为对各种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2.1OLS分析
表2和表3列出了China、First、Second和Third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OLS估计结果。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中,各区域模型ln(Dtd)的系数显著为正,可见国内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在所有地区均成立。但各地区国内旅游的估计系数差异较大。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中,除第二区入境旅游的估计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地区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模型中ln(K)均显著为正(除国内二区外)。与预期相符,但ln(L)的估计系数有的显著为负,有的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能归因于选择了不合理的代理变量,也可能由于模型中忽略了空间因素,使估计结果有偏。
中国、第一区和第二区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模型中,均出现LM SAR与RobustLSAR或LM SEM与RobustLSEM在不同水平同时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研究中国、第一区和第二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时,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于SLM和SEM的选择,根据前文提到的选择原则,国内旅游业模型中,中国和第一区选择SLM,第二区选择SEM;入境旅游业各地区空间计量模型选择同国内旅游模型选择一致。出于比较目的,文中同时给出了SLM 和SEM 的估计结果,具体见表2和表3。第三区国内旅游的OLS模型中,LM SAR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而RobustLSAR检验未通过,入境旅游OLS模型中,LM SEM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RobustLSEM未通过。综合第三区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拉格朗日统计量检验可知,第三区应运用OLS分析。
2.2.2空间计量分析
相较于OLS估计结果,SLM和SEM模型中的检验值和变量显著性水平均有改善,表明空间计量模型的运用更加合理。同样指标在不同模型中估计系数相差较大,表明选择合理模型的重要性。
(1)国内旅游。从各地区的空间经济计量结果看,国内旅游、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系数估计都显著,且系数估计符号符合经济增长理论。各地区国内旅游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加入空间相关性后,国内旅游业发展依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但各地区国内旅游估计系数与OLS对应系数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普通面板的计量分析由于没有考虑空间效应,有偏的估计了国内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但国内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正向促进作用的基本结论比较稳健。China区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138,小于劳动力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考察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力和物质资本带动的。从First、Second和Third三个区域国内旅游估计系数大小比较来看,第一区产出弹性最大(0.370),第二区次之(0.260),第三区最小(0.115)。主要归因于第一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充足的客源,国内旅游和经济增长间更容易形成相互促进。这成为本文得出的重要研究结论,即经济基础越好的地区,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大。
(2)入境旅游分析。入境旅游模型中各指标估计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中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76,意味着入境旅游收入每提高1%,将促进经济增长0.076%。从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三大区域入境旅游估计系数大小比较来看,第一区最大(0.167),第三区的入境旅游产出弹性位于第二位,估计系数为0.115,第二区最小(0.038)。对比各地区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表2国内旅游的估计结果
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
由实证分析可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对经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促进消费、吸引投资、增加外汇和改善经济结构来实现。第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多种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物质产品及其他商品消费的增加。旅游消费的增加一方面会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生产的扩大,同时也使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进而扩大社会再生产,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增长,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第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旅游资源丰富,但传统经济衰退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吸引更多投资。其一,投资形成旅游资本积累,通过旅游资本增长率的提高促使经济产出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其二,投资可以使地方政府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用于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技术创新,知识和技术外溢到其他产业部门,实现内生增长;其三,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第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旅游消费是一种高水平消费,要求更新换代的速度高于一般性消费品,为了与旅游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最明显的就是旅游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刺激其在生产中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资源配置更为高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基础呈现阶梯式递减关系。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者有足够的“闲”和“钱”,目的地有旅游相关产业的支撑,而这两大条件在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更容易实现。其一,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多,满足了旅游活动展开所需的物质基础“钱”;其二,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劳动生产率较高,人们不用把大量时间用在劳动生产上,闲暇时间增加,满足了旅游活动的展开所需的必要条件“闲”;其三,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旅游相关产业升级改造上,优化旅游目的地供给条件。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旅游业也相对发达,二者良性互动促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更大。总之,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商品贸易发达的经济基础良好区域更容易实现。文中第二区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三区,并未遵循区域经济对旅游业影响规律,主要归因于我国入境旅游者往往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边疆地区和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第三区的西藏和云南处于边疆,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尽管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但由于当地政府资金与政策的大力支持,入境旅游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反馈作用不断强化。
对比国内旅游和入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鼓励旅游业发展举措的实施,人们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且国内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多以某地为中心,向周围扩展,促使发达地区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有利于邻近旅游地间相互合作,形成空间集聚。旅游业的空间集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形成和构建具有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入境旅游对旅游资源知名度、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完备性、交通便捷性、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近年来雾霾天气的爆发,在一定程度阻碍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入境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状态,2009年,我国首次出现40亿美元的旅游贸易逆差,2014年旅游贸易逆差额为1 079亿美元。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贡献少于国内旅游。
4结论及启示
4.1主要结论
运用经典计量模型和空间经济计量模型,以2000-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根据各地区人均实际GDP将中国分为三个区域,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为四个样本区域,探究各区域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并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关系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论为:①第一区除内蒙古外,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二区包含的省域最多,分布在广大内陆地区,第三区包含四个省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和第二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相似值的空间集聚,第一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逐渐下降,第三区经济增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独立性。②中国、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程度要小于物质资本的贡献,表明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资拉动。③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与区域经济基础密切相关,表现为正向的作用关系,这种规律尤为适用国内旅游。第一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均最大,意味着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容易实现。④对比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4.2政策启示
旅游业作为国家及许多省市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协调好二者关系意义重大。对于国内旅游,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国内旅游业发展重点应是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通过整治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乱象,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旅游体制创新等途径促进国内旅游的优质发展。对于入境旅游,应在巩固原有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市场;规范入境旅游,注重入境游客权益的保护;加强文化交流,消除偏见和隔阂;塑造旅游品牌,强化品牌吸引力。此外,政府应为入境旅游创造更多机会,使更多旅游经销商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业,鼓励区域旅游企业间合作展开海外营销,打造“中国整体形象”,提高入境旅游发展实力,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由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良好的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容易实现。经济发达的第一区应实施“富邻”发展政策,充分利用旅游生产要素、资本的空间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邻近区域旅游业可以共享客源市场的特性,积极展开区域旅游合作,形成旅游战略联盟。打破行政区域障碍,广泛开展政府、企业间合作,旅游企业间合作及旅游行业协会间合作,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邻近区域的共同发展。其他地区尤其是第三区要警惕出现“贫困陷阱”的聚集区。在未来的国家规划与政策制定中,引领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要素在各集聚区内最优化配置和有导向性的政策倾斜,将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倾向相对落后的第二区和第三区。此外,由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与经济基础正相关的特性,警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切误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救命草”。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uchapondwa E, Stage 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in Botswana,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Is Poverty Subsiding? [J].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13,37(2):80-89.
[2]CortésJiménez I. Which Type of Tourism Matter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s of Spain and Ita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10(2):127-139.
[3]Seetanah B. Assessing the Dynamic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for Island Econom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1):291-308.
[4]Balaguer J, CantavellaJordá M.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 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 2002,34(7):877-884.
[5]Tang C F, Tan E C. Does Tourism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laysias Economic Growth?[J].Tourism Management, 2015,46:158-163.
[6]Oh C O.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1):39-44.
[7]Kim H J, Chen M H, Jang S S.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5):925-933.
[8]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5):23-31. [Zeng Guojun, Cai Jiandong.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National Economy[J]. Tourism Tribune, 2012,27(5):23-31.]
[9]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11-316. [Wang Liangjian, Yuan Fengying, He Qiongfe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 Provin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Heterogeneous Panel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 (2): 311-316.]
[10]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5):24-32.[Liu Changsheng, Jian Yufe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Individual Data and Panel Data of Different Provinces[J].Tourism Science, 2008,22(5):24-32.]
[11]任英华,游万海,徐玲.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1,25(1):82-87.[Ren Yinghua, Yu Wanhai, Xu Ling.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J]. Human Geography, 2011,25 (1): 82-87.]
[12]牛品一,陆玉麒.江苏省县域经济集聚和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3,27(1):94-99.[Niu Pinyi, Lu Yuqi.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in Jiangsu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2013,27(1):94-99.]
[13]向延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分析:基于武陵山区的经验数据[J].经济地理,2012,32(8):172-175.[Xiang Yanp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from Wuling Mountai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32(8):172-175.]
[14]刘佳,赵金金,张广海.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4):186-192.[Liu Jia, Zhao Jinjin, Zhang Guanghai.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 (4): 186-192.]
[15]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 2014,24(12): 18-23.[Zhu Chengliang, Yue Hongzhi, Yan Hanping, et al.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4,24(12): 18-23.]
[16]吴玉鸣. 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弹性估计[J].旅游学刊,2010,25(3):18-25.[Wu Yuming. Elasticity Estim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Considering Spatial Effects[J]. Tourism Tribune, 2014,24(12): 18-23.]
[17]谢兰云.中国省域R&D 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37-47.[Xie Lanyun.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R & D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3:37-47.]
[18]Anselin L, Griffith D. 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 [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8, 65:11-34.
[1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Zhang Jun, Wu Guiying, Zhang Jipeng. Estimation of Material Capital Stock in Chinas Provinces: 1952 -2000[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10): 35-44.]
[20]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7): 43-55.[Li Jing, Tan Qingmei, Bai Junhong.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in China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 [J]. Management World, 2010, (7): 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