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口径下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测算
2016-05-31王勇
关键词全行业口径;区域间贸易;虚拟水转移;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07-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4
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近年来水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虚拟水由英国学者Allan[1]提出,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如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 000吨水资源。虚拟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虚拟水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进行区域间转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生产所在地的水资源,因此,产品向外输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产品中隐含的虚拟水向外转移的过程,产品输入的过程实际上是将隐含的虚拟水向本地区转移的过程。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是实现区域水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目前,中东地区的埃及、约旦、以色列等许多缺水国家和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水资源量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5.25 m3、941.26 m3以及1 042.33 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量2 059.69 m3。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中国不同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了解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状况对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区域间贸易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陈丽新、孙才志[2]的研究发现,黄淮海和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东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邹君等[3]研究发现,农畜产品虚拟水适宜输出地较适宜输入地多,且多位于内陆;刘宝勤[4]根据粮食虚拟水净输入输出量的多少,将全国31个省份虚拟水平衡和流动状况分为六个类型:虚拟水高输入区、虚拟水一般输入区、虚拟水低输入区、虚拟水高输出区、虚拟水一般输出区以及虚拟水低输出区。
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耗水量较多,使得区域间农产品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量较大,因此更容易得到重点关注;另一方面,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隐含虚拟水的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便于测算和分析。当然,农产品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仅考虑农产品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不能完整地体现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状况。
王勇:全行业口径下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2)全行业口径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全行业口径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中国所有行业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进行测算,在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上较好地弥补了农产品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不足。目前,关于全行业口径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较少,仅有Chao ZHANG,Laura Diaz ANADON[5]和王雪妮[6]分别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中国30省区间和8大区域间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进行了测算。
目前关于全行业口径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缺少动态比较分析。目前研究仅测算了固定时间点(2007年)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没有考察虚拟水转移动态变化;其二,数据全面性上存在欠缺。目前研究并非基于全行业口径的测算,缺少部分服务业行业和建筑业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应用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基于2002、2007中国8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状况和动态变化进行测算,多角度展现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揭示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时空演变规律,为不同地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启示。
1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测算的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1.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由两部分组成: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
投入产出表:本文采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7],该表由国家信息中心与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合作编制完成,采用Chenery—Moses模型,通过典型调查和模型估算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得到,是目前中国最新的、较为权威的能够反映我国区域间经济、贸易联系的投入产出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根据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等关系将我国划分为8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上海、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和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西藏(无相关数据))。同时,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包括17个行业部门:农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
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①农业生产用水数据来自当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者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的农业用水总量指标;②分行业的工业生产用水数据分三步获得:首先,各地区工业用水总量指标可由当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者国家统计局数据库获得;第二,假定各地区各工业部门的单位产出用水量与全国相同,继而得到推算的各工业行业用水量,加总得到推算的工业用水总量;第三,用各地区实际的工业用水总量与推算的工业用水总量的比例作为调整系数,对各行业推算的用水量进行调整,得到“真实”的各工业行业用水量;③分行业的服务业生产用水数据与工业用水数据的计算过程相同;④建筑业生产用水数据是通过假设各地区建筑业单位产值用水数据同全国相同,然后推算得到各地区建筑业用水量。为了与中国8大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时间一致,本文采用的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均为2002年和2007年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官方并没有各细分行业的生产用水数据,本文采用了推算的方法间接获得各行业生产用水数据,这也是目前关于虚拟水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1.2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模型构建:8区域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测度模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构建,加入水资源因素,得到水资源拓展型MRIO模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主要应用于区域间的关联研究,目前在区域间碳排放[8-11]、区域水资源[12-14]、区域生态足迹[15-16]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构建的中国8区域水资源扩展型MRIO模型的具体过程如下:
式(4)中:Hrs为17*4矩阵,表示s地区最终需求对r地区的完全用水需求矩阵;其中,hrsik(k=1,2,3,4)表示s地区的第k类最终需求对r地区.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用水需求之和,即完全用水需求;Hrr表示为了满足地区最终需求,地区的完全用水量;∑1r1r≠sHrs表示由于s地区的最终需求导致其他地区虚拟水转移到s地区的虚拟水(即s地区虚拟水进口矩阵),∑1s1s≠rHrs表示由于其他地区最终需求导致r地区虚拟水向外转移矩阵(即r地区虚拟水出口矩阵)。
此外,对于8地区最终需求进口导致的虚拟水进口计算,由于每个地区各最终需求的进口只有加总项,需要将进口分布到各行业中。对r地区各行业的进口估计,我们采用如下的估计方法:
首先,将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按照相同行业加总(包括r地区的最终需求和其它7大地区转移到r地区的最终需求),得到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17行业的分布并求得各行业的分布比例。
第二,将r地区第k类最终需求的进口按照第一步求得的各行业分布比例进行分摊。
第三,将第二步求得的r地区4类进口最终需求按照行业相加,得到r地区各行业进口数。
第四,根据式(10)计算得到r地区的虚拟水进口向量。
Wr-im=Q^r·Lrr·Fr-im(10)
式(10)中:Wr-im为r地区的虚拟水进口,Fr-im为r地区最终需求进口向量。
2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整体现状利用式(8)和式(9)分别计算中国8区域虚拟水流出和流入,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为负表示该地区的虚拟水为净流入状态。
2.1动态来看,东北区域、中部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出情况发生逆转2002年到2007年,东北地区由虚拟水净流入区域变为虚拟水净流出区域。2002年,东北地区转移到其它地区的虚拟水数量为43.97亿m3,而从其它七大区域流入的虚拟水数量为73.61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9.64亿m3;2007年,东北区域转移到其它地区的虚拟水数量为175.16亿m3,从其它七大区域流入的虚拟水数量为51.59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123.57亿m3。
2002年到2007年,南部沿海区域由虚拟水净流出地区变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2002年,南部沿海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84.74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66.09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18.65亿m3;2007年,南部沿海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101.73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180.75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9.02亿m3。
2002年到2007年,中部区域由虚拟水净流出地区变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2002年,中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206.10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131.2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4.82亿m3;2007年,中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到其它地区的数量为240.41亿m3,从其它地区流入虚拟水的数量则为306.3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65.97亿m3。
2.2京津区域、北部沿海区域和东部沿海区域始终为虚拟水净流入地区表1显示,2002年到2007年,京津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下降显著,下降比率为65.17%。2002年,京津区域虚拟水流出为4.88亿m3,虚拟水流入为97.17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92.29亿m3;2007年,京津区域虚拟水流出为20.85亿m3,虚拟水流入为52.99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32.14亿m3。
2002年到2007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44.30%。2002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60.81亿m3,虚拟水流入为120.52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59.71亿m3;2007年,北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02.77亿m3,虚拟水流入为248.64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145.87亿m3。
2002年到2007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净流入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084.17%。2002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00.04亿m3,虚拟水流入为120.70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0.66亿m3;2007年,东部沿海区域虚拟水流出为82.90亿m3,虚拟水流入为327.55亿m3,虚拟水净流入量为244.65亿m3。
2.3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始终为虚拟水净流出地区
表1显示,2002年到2007年,西北区域虚拟水净流出量上升明显,上升比率为1 189.54%。2002年,西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38.06亿m3,虚拟水流入为105.27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32.79亿m3;2007年,西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483.64亿m3,虚拟水流入为60.80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422.84亿m3。
2002年到2007年,西南区域虚拟水净流出量下降明显,下降比率为72.09%。2002年,西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25.13亿m3,虚拟水流入为49.10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76.03亿m3;2007年,西南区域虚拟水流出为167.20亿m3,虚拟水流入为145.98亿m3,虚拟水净流出量为21.22亿m3。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整体现状显示,由于区域间贸易隐含的虚拟水转移对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等缺水区域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有一定程度缓解,三个地区均为虚拟水净流入状态;而贫水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区域则通过区域间贸易的方式流出了大量水资源;同时,作为富水地区的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则通过贸易形式流入了大量水资源,虽然节省了本地水资源的消耗,但是却对其他地区水资源造成间接的消耗压力。
3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主要流向 为进一步探析不同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状况,分别对2002年、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主要转移去向进行分析。
3.1各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增长幅度较大 表1显示,2002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仅有7个,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大于40亿m3的转移路径有11个,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则有17个,显示了中国各地区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
具体到各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增加显著。2002年到2007年,东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由43.97亿m3增长到175.16亿m3,西北地区对外转移虚拟水由138.06亿m3增长到483.64;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是仅有的两个虚拟水转移增长量超过100亿m3的地区。
2007年,东北地区虚拟水对外转移增多主要体现在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44.35亿m3、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32.47亿m3以及转移到中部区域的40.37亿m3。西北区域虚拟水对外转移增多主要体现在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107.18亿m3、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117.38亿m3、转移到南部沿海区域51.40亿m3、转移到中部区域114.92亿m3、转移到西北区域280.88亿m3、转移到西南区域60.87亿m3。
从经济层面看,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外虚拟水转移增长显著显示了两个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但是却并不符合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作为缺水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的形式在不断向外流出水资源,这将会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3.2中部地区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量明显多于其它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量 2002年,中部地区与外部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中,大于30亿m3的转移路径有4个(分别为:东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区域的41.98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39.54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61.75亿m3、西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区域的32.04亿m3),而2002年所有区域间虚拟水转移中,中部地区与外部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路径超过30亿m3的个数仅为7;2007年,中部地区向外转移虚拟水或者流入其它地区虚拟水中,大于30亿m3的个数为8(分别为:中部区域转移到北部沿海区域的44.54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东部沿海区域的111.50亿m3、中部区域转移到南部沿海区域的36.74亿m3、东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0.37亿m3、北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0.97亿m3、东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31.69亿m3、西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114.92亿m3以及西南区域转移到中部地区的46.41亿m3),明显多于其它区域的虚拟水转移数量。
中部地区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明显多于其它地区间的虚拟水转移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中部地区位于中国中心地带,与其它7个区域中的5个相接壤,地理位置使得中部区域与其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隐含于贸易产品中的虚拟水转移较多。另一方面是中部地区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粮食及工业基地,且交通便利,是中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来源基地,与其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3.3总体来说,中国各地区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两条转移路径 尽管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入和流出,中国大体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两大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路径。数据显示,2002年和2007年,西部地区(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向东部地区(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净流出虚拟水分别为154.02亿m3和501.67亿m3;同时,北部地区(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向南部地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和西南地区)净流入虚拟水分别为-148.84亿m3和368.42亿m3。这一点并不符合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禀赋的分布现状,富水的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没有将水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生产较多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输出到其他地区。而贫水的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则向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流出虚拟水增加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中国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生产过程所必须的原材料、农产品及最终消费必需品需要通过国内其他地区的输入。同时,由于具有更为发达的产业结构,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多生产高附加值和低耗水产品,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大多以具有高耗水特点的农业为主。此外,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也普遍较低,使得贸易产品隐含的虚拟水含量较多。
4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产业分解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产业对各地区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的影响,对不同区域的贸易隐含虚拟水进行产业分解。结果显示,各地区主要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既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4.1各地区主要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首先,农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工业是各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数据显示,2002年和2007年,中国8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中,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几乎均为农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其次,各地区对外贸易隐含虚拟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2002年和2007年,各地区虚拟水含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所含虚拟水占各地区全部虚拟水比重几乎均大于90%,部分地区甚至接近100%。
4.2各地区主要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区对外贸易主要的虚拟水行业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京津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服务业和商业运输,北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其他服务业,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中部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西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采选业,西南地区主要的虚拟水对外转移行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4.3各地区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虚拟水流动有显著增加,中部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京津地区为主要的服务业虚拟水流出地区
考虑到以往关于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建筑业和服务业,本部分重点对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情况进行分析。表2为2002年、2007年中国8区域建筑业和服务业虚拟水转移。
表2显示,2007年各地区的建筑业与服务业虚拟水流动比2002年绝大部分有明细上升,表明各区域间建筑业和服务业间贸易流动不断增加。各地区建筑业和服务业
中部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表2显示,2002年和2007年,中部地区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分别为0.03亿m3和1.1亿m3,京津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也是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入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要的建筑业虚拟水流出地区。对服务业来说,京津地区为主要的服务业虚拟水流出地区。
5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流动能够对地区水资源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流出本地区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本地区水资源,使本地区的可供生产和消费的水资源量减少;另一方面,流入本地区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外地区水资源,降低了本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为了进一步考察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对各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和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比重,得到表3。
5.1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的比重:南部地区低于北部地区 表3显示,2007年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具体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均低于10%,分别为3.46%、5.83%、2.18%和4.97%。说明了中国南部四个地区本地水资源中仅有较小比重用于生产输出到外部地区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并未对本地水资源的使用并未造成显著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北部沿海、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均高于15%,分别为20.27%、59.40%、15.93%和19.84%。说明了中国北部四个地区水资源中有较高比重是用于生产输出到外部地区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已经对本地区水资源造成显著影响。
以上分析显示,中国各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水资源比重与中国各地区水资源量成反比:北部缺水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较高,南部富水地区虚拟水流出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则较低。这并不符合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作为贫水地区的中国北部各地区,应节约本地水资源的使用,增加高耗水产品的输入,降低本地区对水资源的消耗利用;作为富水地区的南部各地区,应适度增加虚拟水的流出,从整体上使中国水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5.2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的比重: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指的是本地生产和消费活动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既包括生产和生活的直接消耗用水,也包括最终消费品生产过程中对本地区和外地区的间接消耗用水。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体现了本地区生产和消费活动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越高,说明本地区生产和消费对外部水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表4显示,中国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东部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均大于20%,说明了东部各地区本地区完全消耗水资源对外地区的依赖性较大。具体地,京津地区最高为47.66%,北部沿海地区为37.08%,东部沿海为26.91%,南部沿海为20.39%。由东部地区向内陆地区,各地区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则逐渐降低,中部地区为18.86%,西南地区为14.66%,东北地区为8.79%,西北地区为5.71%。
东部地区对外部水资源产生严重依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经济角度看,东部各地区的产业为服务业、轻工业及高技术产业为主,最终需求部分的农产品等高耗水产品需要从外地区大量输入;从社会角度看,中国东部各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大,对最终消费用品的需求量较大,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最终消费品需要从外地区输入,导致东部各地区由外部地区流入大量虚拟水;从用水效率角度看,西部各地区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水量要高于东部各地区,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如农业生产的原始灌溉等方式在西部地区仍较为常见)又间接增加了西部地区的虚拟水流出量。显然,富水的东部地区对贫水的西部地区水资源有较大依赖会进一步加剧西部贫水地区的用水紧张程度,不符合我国各地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6结论及政策启示
基于水资源拓展型MRIO模型,本文对中国八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进行了具体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量显著增加;中国存在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的两个主要的虚拟水转移路径;各地区主要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出行业既具有明显的行业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北部地区的虚拟水流入占本地区水资源比重较大,东部地区对外部地区的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入存在较大依赖。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存在贫水地区“反哺”富水地区的现象。为了改进目前并不合理的区域间贸易隐含虚拟水转移现状,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重视贸易隐含虚拟水对节约地区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虚拟水进口占本地区完全消耗水资源比重均大于5%,京津地区甚至高达47.66%,显示了贸易隐含虚拟水能在很大程度节约本地区的水资源消耗。未来,要进一步重视贸易隐含虚拟水对节约地区水资源的重要作用,通过区域间贸易带来的水资源流动,调节不同地区的用水结构,这对于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2)建立科学的各地区节水型产业结构。目前,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贫水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产业结构以高耗水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如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而富水地区由于技术水平先进,产业结构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这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水资源的不平衡程度。今后,各地区应从节约水资源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地区节水产业结构,对于高耗水产品的生产,应逐步由贫水地区向富水地区转移,通过贸易满足贫水地区对高耗水产品的需求;同时,贫水地区应该加强对于节水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3)改进目前并不合理的区域间贸易结构。贫水地区通过贸易形式向富水地区净流出水资源并不符合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改进区域间贸易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具体地,对于西北地区等贫水地区,今后应该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如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等),同时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产品(如农产品、饮料、纺织品、木材及家具等),通过贸易的形式缓解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富水地区应该在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富水产品的生产,减少对于农产品等富水产品的外部需求,这有利于全国层面的水资源科学利用。
(编辑:尹建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llan T.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 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R]. 1993.
[2]陈丽新, 孙才志.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的形成机理与维持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25(11):44-53. [Chen Lixin, Sun Caizhi.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 Mechanism of Virtual Water Flows Pattern Embedd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25(11):44-53.]
[3]邹君,李红伟,杨玉蓉,等.中国省际间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合理性评价与调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99-1306. [Zou Jun, Li Hongwei, Yang Yurong, et al. Ra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of Provincial Virtual Water Flow for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3, 21(10):1299-1306.]
[4]刘宝勤.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空间格局及其调控政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0, 10(2):16-20. [Liu Baoqi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Control Policy of the Foods Virtual Water Flow in China[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0, 10(2):16-20.]
[5]Zhang C, Anadon L D.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Domestic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Provincial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0(2):159-172.
[6]王雪妮.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虚拟水贸易格局及趋势研究[J].管理评论,2014,26(7):46-54. [Wang Xueni,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and Tendency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 China Based o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Management Review,2014,26(7):46-54.]
[7]张亚雄,齐舒畅. 2002,2007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Zhang Yaxiong, Qi Shuchang,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of 2002 and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8]Wiedmann T. A Review of Recent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Used for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nd Resource Account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2): 211-222.
[9]Lenzen M,Wood R,Wiedmann T.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a Case Study of the Uks Carbon Footprint[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43-63.
[10]Druckman A,Jackson 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2004: A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 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066-2077.
[11]Wiedmann T,Wood R,Minx J C, et al. A Carbon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the Ukresults From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19-42.
[12]Daniels P L,Lenzen M,Kenway S J. The Ins and Outs of Water Usea Review of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Water Footprint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and Policy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1, 23(4): 353-370.
[13]Lenzen, Manfred. Understanding Virtual Water Flows: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Case Study of Victori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9, 45(9):318-326.
[14]Cazcarro I, Duarte R, SánchezChóliz J.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Spanish Water Flows [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21):12275-12283.
[15]Kuki Y. Analyzing Canadas Ecological Footprint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Unidirection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pproach [D].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11.
[16]Zhou X, Imura H. How Does Consumer Behavior Influence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hinese Regions Based on the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1(2):171-179.
[17]Arto I,Andreoni V,Ruedacantuche J. Water Use, Water Footprint and Virtual Water Trade: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Worldwide Water Demand[C]//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putoutput Techniques. C. Lager. Bratislava, Slovakia, [S.l.]: [s.n.], 2012.
[18]陈锡康,杨翠红.投入产出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Chen Xikang, Yang Cuihong. Input and Output Technology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