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
2016-05-31
毛泽东初到南雄点星火:情也农民,泪也农民
杨开慧板仓斗争躲追杀:情系夫君,心为理想
1929年春,巍巍梅岭朔风凛冽,雪花狂舞。一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部队踏上了南雄这块土地,骑马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中央红军前委书记——毛泽东。
第一次踏上梅关古道,阅古通今的毛泽东站住了。这条古道曾经是马车驼铃不绝于耳、商贸发达人流如织,古道繁华多少年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关,本着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开关道,开发岭南。再折成张九龄负责打通五岭南北之咽喉。从此,这条丈余宽、三十多华里长的山间大道,成长江与珠江相连的黄金通道,成商旅如梭、物资云涌的繁华之地,古道上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景,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一条三十里的山间古道,“南来车往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让岭南的雄州(今日南雄)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商业重镇。
然而,当年此项工程浩大,磨难重重。真因张九龄夫人献身,这古道才得以通畅?不,不,这只是个传说,绝非暗指。由戚夫人,毛泽东想到并担忧起结发妻子杨开慧。开慧母子,现在可安好?自己走了以后,敌人肯定不会放过他们母子,开慧应该一直都在东躲西藏的路上,造孽哟。我毛泽东的事业不该以牺牲妻儿为代价,半年来,各种不吉传言让他这个既是丈夫又是父亲的男人揪心蚀骨、夜不能眠……
还记得一年多前的1927年的8月底,那黑夜中的告别比从前任何一次告别都要匆忙。但毛泽东却一反常态的显得重复啰嗦,老是反复叮嘱妻子要注意安全、注意安全。
听堂妹杨开英后来回忆:开慧生前曾跟她说,以往,她跟毛泽东的任何一次分别都没有那种掏心掏肺的感觉。可那次离别好奇怪,那个人一融进夜色中,她的心就空了。事实上,开慧的直觉没有错。那黑夜中的匆匆一别,竟成夫妻永别。那煤油灯下的最后一眼对视,竟成了后来岁月中,毛泽东回味不尽的终极影像……
走过夫人庙,毛泽东瞥了一眼仍有烧香进贡的庙宇,没有认真看。他是坚信妻子开慧带着孩子活得好好的,而不是像张九龄的夫人被人追念。再回头望望长长的队伍,他索性翻身下马。这个对远古有着千丝万缕记忆的古道,第一次红旗猎猎,歌声悠扬。毛泽东仿佛从脚底一枚枚鹅卵石上,感觉威武足迹渗透的久违精神,马蹄烙印透着的耀眼红光。如果说,从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成群商队荡漾在高山峡谷间清脆铃声都早已消散,中国革命新的传奇将在红军队伍壮大、根据地建立有了崭新的续写。梅岭啊,在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里,又在雕铸一座永恒的红色丰碑,千秋万代荣耀,天南地北辉煌。
“啪啪……”,枪声,有情况。毛泽东与红军官兵迅速进入战斗……
这天是1929年1月24日,沉寂了许久的赣粤边界南雄,突然的枪声划破夜空,紧接着炮火激烈,山岭背、黄坑、上下杨梅等村寨。老百姓家家把门拴得紧紧的,并紧急找地方藏身。孩子不敢哭,连狗都吓得把叫声憋回去。
激烈的枪响过后,村村寨寨又恢复了平静。老百姓纳闷了,接下来该是烧杀抢掠,怎么半天不见动静?门缝里一看,当兵的都在禾场上、大树下坐下,多有规矩,连说话都不会大声。这是一支不扰民的队伍——不是白狗子,是红军!
红军来了!红军打回来了……
山乡里沸腾了,大家纷纷打开家门,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禾场上就聚满了乡亲。送茶的送水的,拿出自己家都舍不得吃的糯米糕慰劳红军的,络绎不绝。而村口的榕树下,许多伤员被乡亲们主动照顾,烧开水的、缠纱布的……目睹此情此景,毛泽东眼眶湿润了,鱼水深情,还是老百姓亲啊。
可不久前,南雄县委领导的有三万余人参加的农民暴动和土地革命运动,遭到反动派镇压,数百名农民在这次斗争中献出生命。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残酷镇压,一片血腥。革命者的家属被捕坐牢,敌人强迫他们交出亲人,不交的,杀了近亲杀远亲。200多名共产党员、赤卫队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数千间房屋被烧毁,2万多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惨不忍睹。南雄的革命斗争走向低潮,人民群众在沉重的压抑下生活着。红军的到来,在他们苦难的心田里升腾起希望的火花,他们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欢迎红军的到来。
当毛泽东看着村里几乎被烧光的房屋,他流泪了。还向身边的群众问道:“这是谁烧的?”群众回答是国民党军队。毛泽东指着被烧的房屋,愤怒地说:“这笔债,一定要他们还。”他哪能不知道,正是这些朴实百姓,亲人死了,家也没了,身上的伤疤还滴着血、心口的疼痛还揪着心的他们,依然对红军充满希望,用性命支持革命。
同时空的湖南板仓,同样是这样。
这天,杨开慧和长沙县的地下党在杉树坡秘密开会。“随着斗争的深入和惨烈,一大批战友、同志甚至亲人被敌人杀害。”杨开慧说到这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没掉落下来,是很快被仇恨的烈火蒸发了。
记得最初,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猝不及防的共产党人纷纷倒毙于敌人的枪口与屠刀之下。当时的长沙,从南门口一直连向天心阁,城墙上皆挂满了革命者的头颅。有的甚至还不是革命者,只是被那场疯狂屠杀而误杀的普通百姓。据说连当时的狗,也因为吃惯了人肉而吃人成性,见到活人就一顿乱咬。到后来,共产党员、工会农会干部以及国民党左派被杀者已达500人以上,三湘大地有“死地”之称。
正是这形势的逼迫,毛泽东将心中沉思日久的思想化作行动:拿起枪,组织自己的工农武装。他走了,去了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换来一家人的四分五裂,如今的东躲西藏,换来夫妻遥遥相望、相见无期……
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杨开慧发动群众、组织地下斗争,她的名字在贫苦农民中传颂着。大家为了掩护她,都亲昵地叫她“霞姑”。与此同时,杨开慧的名字也让敌人倍感头痛,还伴随许多传说:
杨开慧带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女赤卫队,从井冈山杀下来了,正在平江、湘阴一带活动;
杨开慧正在影珠山和飘风山一带组织游击队,直接威胁省城;
杨开慧昨天化妆进城,在督军衙门探得重要情报,正赶回井冈山……
国民党清乡司令部、长沙警备司令部的何键终于得知,一直领导长沙、湘阴、平江等多县农民武装的头、在这一带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居然是共匪毛泽东的堂客(湖南话,妻子)。何键,又奉蒋介石密令,要摸清毛主席的行踪。两处并拿,何键指令侦缉队和铲共义勇队,盯紧杨开慧……
与此同时,敌人疯狂杀害革命者,以示对杨开慧的警醒。
1928年3月,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好友郭亮被杀于长沙司门口,刽子手将他的头颅挂在长沙定王台高墙上示众,再把人头运往不同城市巡回“展演”。
同年5月,杨开慧的好友向警予在历尽种种酷刑后被押赴刑场……
那年8月,杨开慧的闺蜜郑家奕在受尽非人的折磨后,敌人把已经不成人形的郑家奕用箩筐抬到刑场,再一排枪口对着箩筐频频点射……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梦之,何日复重逢。
1990年,在杨开慧故居的房梁下,挖出她生前留下的手稿,诸如上述《偶感》这类的文字比比皆是。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少妇思夫,国共两党激烈的武装对抗,杨开慧当然明白,身处对抗前沿的丈夫毛泽东,每时每刻将会面临着什么。
在那些寝食不安的日子里,杨开慧从报纸上得知,丈夫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似乎天天在敌人的追杀中东躲西藏,已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并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丈夫的队伍越打越少,最后一小股赤匪流窜到了井冈山。在围追堵截的险恶环境里,丈夫和他的起义部队,会遭遇怎样的困境。
揪心和牵挂,依然是杨开慧躲避追杀、坚持斗争的同时最长久的折磨。彻夜难眠、苦度时日时,她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晚的时晨(辰),十多天了,总是不见来信……
也许是一种莫名的预感在作怪,与毛泽东别过多次的杨开慧,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分别那样令她心神不定:
我检(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恼(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在革命最低潮、最危急的时候,杨开慧咬紧牙关、带着仇恨,联络地下交通员,将板仓一带的地下斗争,与边界的平江、湘阴、浏阳等地串联起来。牺牲了多少革命者,可他们的亲人还在战斗,周边群众还在战斗。“革命的火种是泼不熄、浇不灭的!”
在杨开慧组织群众、打击敌人、夺取枪支的时候,板仓一带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壮大的革命力量反过来支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反“围剿”。
而毛泽东来南雄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筹集粮食、扩大队伍,就是发展壮大红军、与国民党的“围剿”针锋相对到殊死对抗。
阳春四月的古道上,走来了单瘦的毛泽东,他的身边什么时候都围满了群众。
这天,与他一同走着的是南雄县委几位负责人。“我们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激发起他们的革命热情;广大农民是我们事业永不枯竭的源泉,是革命之母,只有依靠他们,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说到这里,毛泽东异常兴奋,双眼炯炯有神,他提高话音,继续说:“谁能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而要赢得农民,就必须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我们要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教育群众,比如,我们讲打倒帝国主义,群众不明白,但我们将它改成打倒洋财东,群众就知道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让大家深受启发,坚定了要把南雄的革命烈火燃烧起来的决心。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一生就是紧紧依靠群众的一生,走群众路线就是他战无不胜的法宝。“依靠群众,人民是革命之母。”成了毛泽东从事革命高举的不二旗帜。
正是这面旗帜的引导下,在强大敌人包围的严酷斗争中,红军赢得群众的支持、重视做群众工作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毛泽东去南雄之前后,从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红军决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主要任务是做群众工作,打仗与做群众工作是一与十之比的。”毛泽东还认为“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他曾批评红四军中一些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井湾到王木岭,毛泽东在南雄,与朱德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将10支五响步枪和一批子弹赠送给南雄县委,赠送给当地百姓。后又到达乌迳山下村,经乌迳官门楼,穿过界址圩往江西信封方向前进。
如今,当地农村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十大政纲》、《当红军歌》等“红军标语”,就是当年毛泽东到南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留下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