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2016-05-30江艳
江艳
摘 要: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基础,对于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对学习其他科目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文是最受重视的一门科目。教学语文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懂得课文的意思,而是通过教课文让学生学会语文。本文介绍了利用课文教语文的方法,以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B-0088-01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教师展开了围绕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课文”的方式限制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找到利用课文教语文的方法,才能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小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笔者就此结合教学经验,通过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课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学习词语应用
在学习课文时,要重视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学习中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多样和语文的博大精深。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金蝉脱壳》一课时,笔者特意找了一些金蝉脱壳的图片和一小段纪录片,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后,对于金蝉脱壳的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再来学习课文就比较简单了。作者对于金蝉脱壳的最后一段写得格外细致,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们对于这一段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抖、伸、仰、腾、扑、抽、趴”,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动词的应用,并给学生留下作业: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作,必须用到10个动词。收上作业,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动词的应用上大有进步。
二、从学习课文大意到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比较在意的是课文的大意总结,经常在讲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意义,并且复述课文的大意,这一教学内容并非不可行,但不能作为语文课文教学的主体。因为在进行课文大意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应该精读的课文变为泛读的阅读材料,学完一篇课文只是大概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语言表达相辅相成,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应重点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例,笔者从语言表达学习的角度设置了教学方式。这篇课文是一篇朴实中透着感人的文章,虽然写的是樟树,但表达了作者对于宋庆龄的尊敬。在教学中,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总结文章要表达的含义,而是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课文中有两段都是用来描写樟树的,其中第一段主要是从外貌描述,显示出了一种“即视感”。对这一段,笔者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樟树的样子,还找了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按照作者的描述,画出樟树的样子,先是“不高,再是”“粗壮的”枝干,再是“稠密的”树叶。通过阅读和想象,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思路。第二段是从樟树的“香气”表达樟树的“高贵”,是一个升华段落。笔者主要让学生学习其朴素中带有内涵的表达方式——先分析樟树的“香”,最终做出总结。这种表达方式特别适合学生作文时使用。后来,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实现语文的应用
语文是对汉语的学习,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其实可以说,学生出生之后就是在学习语文,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自如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如何更好地表达、生动地表达、准确地表达,就需要进行语文的学习、掌握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从而提升个人的品格和素质。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这一课生动地表现了祖孙情,作者描写的生活小事都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相似性,学生能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文中,作者小时候就是一个淘气鬼,总是给祖父捣乱,但祖父从来不发脾气。学到这里时,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和祖父或者外祖父之间有什么类似的事情,很多同学举手回答,说了一些关于自己和长辈之间的小事,学生在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非常开心,课堂气氛比较欢乐。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原来语文的学习是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并能用语文表达自己的生活小事、个人情感的。自然而然,语文课上就不仅仅是学习课文,而是学习语文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明确课文教学目的,站在“用好课文教语文”的角度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语句表达、情感体验、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时刻反思教学方法,将每堂课都上成“语文课”。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关于“用课文教语文”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4,(7).
[2]周燕娥,张淑君.例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两次教学《金蝉脱壳》的体会[J].教学与管理,2014,(26).
[3]牛纪英.教育科研: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我的语文教学研究成长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