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2016-05-30谢海荣
谢海荣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而重要的科目,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现象。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为后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无效教学行为 成因
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违背了教学规律,偏离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对象,以至于产生了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为了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笔者参与了多项教学研讨活动,发现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随处可见。下面,笔者详细分析了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价值。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第一,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认识上出现不到位的现象。作为教师,要想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具备充足的数学专业知识。
第二,部分教师没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由于学生的层次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无法因材施教。
第三,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固守陈规,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从而导致教学无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受多年教学习惯的影响,仍然将讲解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渠道,且课堂提问缺乏思考性与挑战性,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极低,出现无效教学行为。
二、教师运用教材缺乏创造性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教材编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新课程教材,所以未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此同时,新教材在说明与建议上也更加简单,导致教师不能直接领会编写者的意图,最终出现将简单的课程复杂化的现象,更不要说实施有效教学了。
三、课堂结构分布不合理
在讲解中,有些教师缺乏重点,且重复一些非重点语言。在课堂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上也缺乏充分考虑,把很多时间用在基础练习上,甚至经常出现拖堂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产生反感、厌烦等情绪。
四、师生角色冲突,缺乏恰当的引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引导、启迪与点拨。只要学生有疑问,不管是否有探索价值,教师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这样的探索过程只是虚假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效率可想而知。
五、过分依赖或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进入课堂教学中,它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探索规律,带给学生新奇的视听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把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仅仅是使用课件取代了教师的讲授,用动画演示取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的课堂,过分依赖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知识和能力的印记,更没有教学效果可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广大数学教师必须予以重视,从根本上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建立起化繁为简、高效课堂、质朴教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降低直至避免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靳书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J].学周刊,2015,(29).
[2]陈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学周刊,2015,(32).
[3]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3).
[4]朱华.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吴伟华,陈文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四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