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主体及类型

2016-05-30蒋家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蒋家琼

摘 要: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明确将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列为又一基本目标。在我国,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了国家意志;同时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对象涵盖所有受教育者。就类型而言,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关键词: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分类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3-0047-04

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基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这一目标和任务,围绕科学素质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协调而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对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协调和约束作用。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

政策目标是一切政策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它规定着政策活动的方向。纵观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其目标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在20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上,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构成了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开篇明确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同时,教育必须“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1 ],充分肯定了科学素质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指出,其立法宗旨在于“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科学素质教育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定位。198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并要求“更加自觉地依靠科学,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努力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2 ],高度肯定了科学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 [1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素质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意义,“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是从根本上动摇和拆除封建迷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3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强盛的基础。” [4 ]将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到了事关国家兴衰的高度。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科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与深入,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逐渐突破了仅限于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目标定位,明确将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列为政策的又一基本目标。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界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 [5 ]。该表述凸显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体和要求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的价值取向,为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目标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且“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6 ],强化了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同样指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不仅旨在“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而且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乃《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8 ]。

二、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主体

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参与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决策过程的组织和机构十分广泛,它们各负其责又彼此协作;同时,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涵盖所有受教育者。endprint

首先,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了国家意志。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思想以来,党和政府便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素质教育,把它视为自身的重要职责。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逐级纳入各部门和地方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 [9 ]。1996年4月,根据《科普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我国建立了由原国家科委为组长单位,中宣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全国的科普工作。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政府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并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做到认识到位,教育投入到位,要尊重教育规律,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 [5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努力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其立法宗旨在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升为国家意志。与此同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把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 [10 ],为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2006年,国务院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国务院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同时,各级政府须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有关规划计划中,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并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其次,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一场事关全局、涉及面广的深刻变革,仅凭政府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科普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大众传媒、家长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与参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科学素质教育工作。1994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普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使之逐步走上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轨道。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了家长和社会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主动向家长、社会宣传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家长、社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形成社区参与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5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6 ]

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定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亦指出:“推进青少年科普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各界、家庭和青少年本人的共同努力与积极配合,并长期加以坚持。” [3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同时,《科普法》还非常详尽地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在推进科学素质教育中的责任。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强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再次,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科学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种族、信仰及性别等因素的限制。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要求: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6 ]《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同样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必须面向全体青少年,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使每一个人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步入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科技能力。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要尊重、爱护和关心每一个青少年,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接受水平的青少年的需要,使全体青少年都能够参加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3 ]

三、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类型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进行划分。endprint

首先,按照政策的空间层次,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可划分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科学素质教育总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原则等的总体规定,它作用于科学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素质教育具体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层次所作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定,如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科协、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等17个部门联合制定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等等。

其次,按照不同的教育阶段,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可分为学前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初等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中等科学素质教育政策、高等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等。目前,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对于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则关注不足。

再次,根据政策所解决的教育关键问题,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可分为课程政策、教师政策、经费政策、质量政策。课程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及管理等的规定;教师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教师的要求、晋升、考核、培训、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经费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质量政策是对科学素质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督导等方面的规定。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是一种由多项具体政策构成的多层次政策体系,它具有双重目标和多个主体。然而,总的说来,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同时各决策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为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对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全面考察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系统评估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科学素质教育政策调整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科学素质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内容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从而提升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效益,最终达到我国素质教育政策体系设定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7.

[3]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41-142.

[4]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选编(1985~ 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3.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年)[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28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4-12-14(1).

[10]王友文.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到国家意志——全国人大常委柳斌、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姜沛民解读新《义务教育法》[N].中国教育报,2006-09-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