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表演课小品阶段的教学重点

2016-05-30尚迪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重点表演小品

尚迪

摘要:小品阶段是本科四年表演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衔接了表演基础训练与表演片段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小品阶段犹如表演教学中金字塔的基石,該阶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表演创作观念的树立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通过梳理笔者在小品阶段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小品阶段的教学重点,以求提高表演课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表演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品;表演;教学重点

小品教学阶段是学生在表演课中第一次进行相对完整的作品创作,同时也是学生从表演练习阶段“我”演“我”逐渐过渡到小品阶段“我”演“他”的重要转变。在这一教学阶段,学生不仅要思考自己化身为角色而产生的一系列表演创作的问题,同时也要面临如何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行动展开剧情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纠缠,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表演初学者而言自然如临大敌,困难重重。

学生在小品教学阶段常常会缺乏自信,质疑自身能力,这些消极影响对于学生表演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耐心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的点评与讲解,不轻易让学生重新返工或是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彻底否定。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中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启发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这样才能使小品阶段的教学在表演课的总体教学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了解表演教学中小品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

在该阶段教学中,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对“小品”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教学效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甚至会使学生对于表演艺术的本质产生极为错误的理解,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创作。

在日常的教学中,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观念的原因就在于混淆“晚会小品”与“教学小品”的概念。从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影响最为广泛的“赵本山式”的小品延伸至现今各种综艺节目上的搞笑小品,这些节目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他们的脑海里都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入学之前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的教学小品,因此学生对于小品的认知基本就停留在了这种以抖包袱、有意设置搞笑情节,通过对生活中人物原型的某些细节动作进行夸张、放大,以达到引人发笑、烘托会场气氛的晚会小品上,而这类小品与教学小品的概念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却大相径庭。

对于初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表演基础、能力及生活阅历等等的限制,导致他们很难凭借演出正剧、悲剧等类型的小品去感染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然而,过度夸张、为搞笑而搞笑的表面化式的“喜剧”表演,却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同观众产生互动(毕竟通过搞怪、夸张,让观众发笑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学生一旦为了回避困难,对这种简单追求“效果”的表演方式产生认同,在心目中形成错误的观念,就犹如毒品带来的“奖赏效应”一般,将会后患无穷。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艺术在不断进步,观众的审美也千变万化,各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对与错。但学院派的表演教学却应当避免庸俗化的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创作方法,通过认认真真地组织行动,来完成角色的塑造。“小品是短小的表演动作习作,是表演基本功训练的一种形式和演员创作角色过程中逐渐接近人物的一种手段。它在思想内容的表达、情节结构的安排、表演技巧的综合运用上,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教学小品注重对学生表演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行动三要素”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更强调的是表演本身的过程,而非表演的结果”,与晚会小品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表演创作观念是小品教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2自编小品与成品小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小品教学阶段中,学生们最为痛苦的过程莫过于自编小品的学习。与作为观众的角度不同,当学生身为创作者进行小品构思时,他们会发现编剧的困难之处。当然,编剧对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水平及生活阅历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编剧教育的学生而言自然难以构思出成熟的作品。但在这一构思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自身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增强对艺术作品整体的把握能力,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为今后片段及大戏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能挖掘一部分学生的编剧与导演潜质,提高其创作热情,这也对于整个班级的创作氛围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表演专业的学生毕竟编剧能力有限,自我构思的小品往往在剧情的合理性方面较为牵强,设置的人物形象也常常过于单薄,不够丰富饱满。这对于学生进行表演创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利于提升学生表演艺术创作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细分小品阶段的教学为自编小品与成品小品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自编小品完成之后,一定要结合成品小品再开展一次小品教学。成品小品往往构思缜密,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修正,整体结构相对完整。学生完成成品小品的创作,不会因为构思的问题而造成表演创作的负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人物形象的创作中去,深挖剧本的潜在内容,不断磨练自身演技。如上,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充分发挥小品教学的目的。

3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

“表演是对生活的艺术性概括,演员必须通过二度创作把文字转化为形象,并通过自身的表演来进一步对人物进行补充。如果说追求‘生活化是表演艺术的起点,那么‘性格化创作则是表演艺术的最终任务。”生活是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缰绳,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表演必然陷入虚假肤浅的泥沼。在小品教学阶段,学生从表演练习阶段的“我”演“我”,转变为“我”演“他”,可以说是第一次进入了性格化创作的大门。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创作经验,并不具备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显得虚假呆板。因此,在该教学阶段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生活与人物的方法,并且要通过观察生活小品的形式予以展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对于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简单化、表面化、概念化地创造人物形象。例如,学生常常会饰演菜场卖菜的大妈或是大叔,面对这样的角色,他们十有八九都会简单地通过“卖菜啦,新鲜的蔬菜啦!”等类似的语言以及灰头土脸的外表展现人物形象。然而,生活中的菜农绝不会如此简单、呆板。只要我们在菜场中稍作观察就会发现,每个菜农都不尽相同。他们不仅仅是谈话的态度与方式不同,与顾客交流时销售的技巧不同,着装的风格也不相同,每个菜农都有着不一样的特点。而学生创作出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简单、呆板,就是因为其创作人物形象的种子基本是头脑中概念化的想象,他们并没有深入生活中去观察具体的人物形象,只是简单地反映出一些似乎是某一类人的标志性符号而已。生活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性格的,即便是相同环境中成长的一类人,他们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而表演艺术就是要在这种普遍性中创作出特殊性,创作出活生生的“这一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出“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中,从生活中去积累人形象创作的素材,才能实现表演艺术中性格化的创造。

4将素质训练与小品教学紧密结合

小品教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展现,通过对不同规定情境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表演素质,并进一步发现其内、外部创作素质上所存在的不足,如想象力匮乏、感受不够真挚等等。当学生在小品阶段表现出创作素质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将素质训练与小品教学相结合,在排演小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短板,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外创作素质,这样才能够完成该教学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

“表演基础训练是综合的训练,每一个元素的训练都必然涉及其他的元素。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去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去指导学生的创作。”同理,小品阶段的教学也是综合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品排演的同时,也要采取查缺补漏的训练方式去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外部创作素质。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表演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只有教师在完成小品教学任务的同时,多关注他们在创作素质上的缺失,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素质的不足,多指导他们不断地加强训练,才可以使学生更完善地投入小品阶段的学习中去,更具实力地走上舞台、登上银幕。

综上所述,小品阶段是本科四年表演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衔接了表演基础训练与表演片段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此阶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学会组织行动、重视观察生活,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认真完成小品阶段的学习任务,才能邁向更高的学习台阶,“只有同时提升内、外部素质,让表演与台词的学习并驾齐驱,才能完成富有生命力的表演艺术创作”。教师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作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启发学生从小品创作开始就要学会融入自身魅力去塑造角色,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的逻辑,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去诠释角色,再现生活。

猜你喜欢

教学重点表演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