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对图像复制的推动
2016-05-30黄一迁
黄一迁
摘要:近代历史上的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文化之机关”,承担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变的重任。其中,商务印书馆以注重美术出版为理念,大力发展先进的印刷技术,使图像复制的质量得以大幅提高,开启了图像化的时代,为美术的传播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印刷技术;美术图像复制;美术传播
1重视印刷的商务印书馆
工业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前行打开新的大门。其中,印刷技术变成了社会文化变革的基本推动力,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手段和空间。这也意味着一场更深刻、复杂和重要的文化改造的来临。掌握了作为“枢机”的印刷技术,就是掌握了新文化生产的钥匙。
商务印书馆于1929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志略》中,强调“印刷业之发达,与文化有密切关系”。在美术的文本和图像传播上,印刷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印刷技术的进步,不但扩大了文本流传的空间,使美术理论、美术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同时也构成了视觉启蒙运动的重要辅助手段。生产与制作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图像的质量与形态,与加工制作密切相关的技术因素与工艺手段对作品所呈现的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印刷、装订、摄影等技术因素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提高,深深影响了美术的传播。19世纪中叶前,国内只有少量刻印的书内附有插图,书画作品的出版受木刻技术限制,无法大规模施行。直到石印、珂罗版、金属版、胶印等技术传入我国后,美术出版業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西方传人的石版、珂罗版、照相铜版、照相锌版印刷画谱、画稿、画帖,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印刷出版,艺术作品得以广为流传,对图像的传播和美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印刷技术,商务印书馆不断派遣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1907年,商务印书馆派郁厚培赴日本金港堂总印刷厂学习彩色胶印照相制版技术。1920年,又赴英美考察印刷,聘回技师四名,改用圆盘网目版,使三色制版技术显著提高。1908年,黄子秀被派赴日本,学习彩色珂罗版技术。1912年,沈逢吉被派到日本学习雕刻铜版技术。沈氏在商务印书馆时曾得到日本技师的指导,赴日前已初步掌握此种技术,日本3年学习期满后回国,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雕刻铜版技师。但沈氏仍觉不足,1917年,商务印书馆又委派其赴日本东京凸版印刷公司学习,师从当时负有盛名的专家细贝为次郎,继续学习了3年。至此,沈氏在日本前后共学习了6年,可谓精通此道。
商务印书馆对印刷技术除了“加意研究,历经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还“不惜巨金,延选高等技师,畀以专责。”1903年,开辟雕刻铜凹版印刷,聘日人技师前田乙吉和大野茂雄等人到厂工作。1904年,聘请柴田到馆指导雕刻黄杨木。1905年,商务印书馆聘请日籍彩色石印技师和田埔太郎、细川玄三、冈野、松冈、叶田、武松、村田及丰室等人,到馆传授彩色石印技术。同年,又加聘了日本雕刻铜版技师三品福三郎和角田秋成来华传授技艺。这使原本十分复杂,不为大众所用的雕刻铜版技术就此在上海普及。通过与日本合资,商务印书馆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凹版、平版、凸版三种印刷技术。脱离日资后,又先后聘请美、德技师,指导照相影写技术。1909年至1913年间,美国摄影师施塔福先生以其娴熟的摄影技术和当时最新式的照相器材受聘于商务印书馆,担任摄影和照相制版的主管。在商务印书馆期间,施塔福改良了照相铜锌版,首次引进三色铜版胶印技术。1915年,商务印书馆购得海立司胶印机,并聘美国技师魏拨氏指导,第一次引入胶版印刷。1921年,商务印书馆聘用美国人海林格传授彩色照相平版技术。1923年,商务印书馆重金聘请德国技师海尼格来华传授影写版技术,并购置影写版设备,逐步采用平凹晒版技术印刷杂志插图和风景名画。同年,其聘请美国技师福劳斯特来华传授雕刻版复制术,手续既省,版又耐用。此外,凹凸版、胶版、三色版等等技术都各有专家指导。
经过不断发展,商务印书馆的印刷技术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不仅在国内获得奖项无数,在现代印刷工业十分发达的欧美,也算得上佼佼者。正如庄俞在《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中所言:
凡外国印刷之能事,本馆皆优为之,如铅印、单色石印、三色版、五彩石印、珂罗版、雕刻铜版、照相锌版、凹凸版、影写版等,各种出品,无不精美。
2商务印书馆的图像印刷技术
随着《点石斋画报》的流行,石印技术在上海腾飞而起。最早的石印以胶纸转写,笔画较细处不能翻制得特别清楚,使得笔触有所损失。1920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用直接照相石印法,不用胶纸,将照相摄制的图像以阴图文字直接落样于锌版,简化了手续,速度快,并且减少了笔触损失,提高了印品质量。
1905年,商务印书馆聘请的日本技师传授了彩色石印技术,试制成功了三色版,使商务印书馆所印的山水、花卉、人物等颜色逼真,几与原稿无异。有原文记载:
至光绪三十一年,商务印书局更聘日本彩色石印技师……来华从事彩印,此道益精。仿印山水人物花鸟等古画,其设色能与原底无异。
这种技术在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小学教科书》中便得以运用。《最新小学教科书》每册含有彩页两到三幅。在此期间,商务又设立了五彩落实部和图画部,将彩色石印技术跟更广泛地运用到各类彩色广告、月份牌、画片、地图等工商业美术中。这些彩色石印的印刷品,得到了国人的喜爱,因而十分畅销。当时的彩色石印,还是以手绘方式落与石版之上,更为先进的是彩色照相石印版,由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最先使用。《西清续鉴》《宋拓淳化阁帖》《意斋集古录》《燕京胜迹》等均以最新方法和机械影印,惟妙惟肖,精美绝伦。
石印技术虽然普遍,但终究不及珂罗版印刷精妙。黄宾虹就认为珂罗版可以“稍补木刻的不足,分些浓,淡,深,浅,得其仿佛”。
1907年,商务印书馆购置珂罗版设备,正式建立了珂罗版车间,复制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真迹,效果特别出众,因而非常被重视。特别是吴待秋进馆之后,大力发展了珂罗版技术,印制了一批精品书画。商务版清代刘墉的《刘石庵墨迹》、陈洪绶的《陈老莲归去来图卷》、明代《四王吴恽画册》,均以版面胶层极纤细的皱纹比例表现画面层次,不但能把画家的长卷大轴缩印得精妙入微,而且深淡层次分明,几乎能以假乱真。即使今天来看,依然令人击节叹赏。1914年,商务印书馆进一步改良珂罗版印刷,出版精品画册。珂罗版宣纸本《白龙山人(王一亭)精品画册》《西山逸士(溥心)画集》《剑父画集》《吴昌硕先生花卉画册》《石渠宝笈》《爨龙颜碑》《吴待秋画稿》《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名人书画》等均是其中的精品画册。1919年,其成功试制了宣纸十五色版,推出小林荣居所编《八大山人书画真迹》两集。1936年,其发行名人画册数十种,其中有《宋人画册》《罗两峰兰竹》《八大山人山水册》《石涛山水精品》等。此外,历代名人书画之被贴卷册屏联堂幅,尤不胜屈数。这段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珂罗版线装宣纸画集计一百余种,不仅颇受大众欢迎,也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特别是其彩色珂罗版印刷,被赞尤为精美。
珂罗版虽然红极一时,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其制版要求高,印刷速度慢,且耐印力低,成本昂贵。30年代中后期,其他书局相继停办珂罗版,仅存商务印书馆仍继续使用珂罗版精印书画,持续至40年代末。
影写版的引进,直接取代了珂罗版技术,成为印刷精美图画的主流技术。影写版即照相凹版,又称影写凹版,1925年,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英美烟公司印刷厂购得照相凹版设备,开始运用彩色照相版。无论图画有多少种颜色,均能分别照出,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比较手绘,格外周密,出品不光迅速而且精致,在中国堪称独步。用这种技术印刷的古今图书字画,能与原物不爽累黍,永不褪色。商务图书馆的《东方杂志》卷首图画以及内页的插图、插页,都采用影写版印刷。此后,《良友画报》《生活》封面都曾采用影写版印刷。《良友画报》自第37期起改为铜版纸印刷,每期销量曾达3万份。1930年后,改由商务印书馆采用影写版技术印刷,质量又有提高,使该画报成为当时国内印刷最精美的画报,销路跃增至4.2万份。虽然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本身也引进了影写版设备,但《良友画报》的印刷却交与商务印书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务的影写技术在当时位居全国之首。
除了照相版,雕刻版也是商务印书馆的主要印刷技术。在照相版还没有普及之时,黄杨版成为比较适合印刷精美图片的技术。商务印书馆曾聘日人指导黄杨版的雕刻技术,但木刻版毕竟耐印力较弱,极易造成图谱失真。商务印书馆在日籍技师的帮助下,开辟雕刻铜凹版印刷。采用这一技术印刷的图片和画册精美传神,如《小说月报》第12卷1号上精致铜版印刷的德加的《浴妇》《洗衣人》两幅油画,将原作的神韵传达得惟妙惟肖,很好地表达了印象派的笔意。
图像化的书刊大量出版所造成的广泛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商务印书馆对于印刷技术的引进、开发、改良为印制图画册大开了方便之门。在机器化生产的推动下,降低了美术印刷品的成本。名家字画不再成为特权阶层的收藏品,而能够提供给消费大众自由地欣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出版产业,服务的是一个都市社会、市民社会、平民社会。商务精良的印刷使美术出版物中的图画精美、逼真,开启了图像化时代的大门,刺激了民众视觉上的觉醒,进一步推動了美术的传播与发展。
作品发表:
1《记艺术家都冰如》刊载于《新民晚报》。
2《发现生活·发现美》刊载于《美术天地》,2008年。
3《美,发于生活,源自内心》刊载于《美术报》,2008年。
4《连接世界的窗口——认知艺术下的印象派绘画》刊载于《200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工开悟”博士生论文集》。
5《寻找自我》刊载于《画刊》,2009年。
6《色彩中的诤情画意》刊载于《青年社交》。
7《“书衣”之彩——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的装帧艺术》刊载于《跨界——.2010天工开悟艺术与设计论文集》。
8《艺术理念对于城市生活的再现》刊载于《2010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转载于《时代报》。
9《Black》刊载于《黑视力——杨小健画册》。
10《掌上清风,心中闲情》刊载于《沪上清风名家扇面邀请展画册》,刘海粟美术馆。
11《方寸之间见性情》刊载于《直觉——2011上海小幅油画作品展》。
12《感受真善美的温度》刊载于《画刊》,2011年。
13《重温历史,重筑同心》刊载于《精神如歌上海油画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作品集》。
14《美哉长宁,活力今朝》刊载于《活力城区今日长宁主题油画展》。
15《给我们光明——“从3.11以后的世界出发:河口龙夫近作展”》刊载于《画刊》,2012年第5期。
16《从灾区的照片说开去——记齐藤定“不在的光景”摄影展》刊载于《画刊》,2012年第5期。
17《力量之源——记吉尔达·施泰纳和约尔克·兰斯林克展》刊载于《画刊》,2012年第7期。
18《刺绣照片,采集美女——清川麻美的世界》刊载于《画刊》,2012年第8期。
19《叩开童年的记忆》刊载于《美术天地》,2012年第5期。策展:
“逾越海洋”中日当代艺术交流系列展
2011年8月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
2012年4月于日本福岛机场
2012年7月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厅
2012年12月“明园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明园艺术中心
2012年12月“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朱屺瞻艺术馆
2013年7月“云间千蕖”李超绘画作品展,朱屺瞻艺术馆
2013年8月“幻化八方”陈东杰作品展,视觉艺术空间
2013年11月海上油画系列展第二回——“归一·分流”两种油画美术教育个案文献展,朱屺瞻艺术馆
2014年9月“花甲一觉——黄阿忠师生作品展”,程十发艺术馆
2015年6月“东韵·西语——黄阿忠绘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出版:
“归一·分流”两种油画美术教育个案
“屐履心迹——黄阿忠油画集”
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
《执着的耕耘》《散落在纸上的优雅》《心灵的澄净》《光华风采,百年荣耀》《象”由心生——罗小戍的玻璃世界》《心灵的幻象》《架上的抒情诗》《风景中的阿忠味》《水的情怀》《笔尖上的“檀园”》《掌上清风,心中闲情》《延续艺术》《都市里的温情伊甸——读黄阿忠及其学生作品》《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东方绘画精神的弘扬》《意象之天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