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重大主题宣传的“时度效”

2016-05-30周立芳

新闻论坛 2016年1期

周立芳

【内容提要】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的必修课,重大主题宣传要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必须把握好“时、度、效”。中央媒体对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报道,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板。本文从学习中央媒体关于对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集中报道入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主题宣传 中央媒体 “时度效”

重大主题宣传是门主修课

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的主修课,让重大主题宣传切实发挥重大影响,是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作为一名地方党报的编辑,在重大主题宣传的理解上,必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在导向的把握上,必须有较高的自觉性;在报道的水平上,必须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

什么是重大主题宣传?时下业界较为一致的认识就是,党和政府领导机关主导下的重大时政题材的宣传报道。换言之,就是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重大决策、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典型、地区的重大建设成就,等等。通常情况下由党委宣传部统一组织、策划、调度、督查,展开有规模、有声势、有深度、有节奏的宣传报道,在本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重大举措,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强基固本工程,影响所及,举世瞩目。我区媒体从2014年这重大决策出台之始,就开启了大规模宣传报道的帷幕。

央媒主题宣传反响热烈

对这一重大主题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于10月9日至11日进行了集中报道。2015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2015年9月23日,新华社发布通稿并在新华每日电讯7版刊发; 2015年11月9日和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时长1分10秒;2015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发,时长15分;2015年10月10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人民网、新华网,与传统媒体同步播发。中央媒体如此强势推出我区的全局性工作成就报道,在近年来尚属首次。因此,在我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在新闻界也引发热烈的议论。

要把握好时度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特别强调新闻宣传“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照中央媒体此次集中报道,首先从“时”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时”,不仅仅是指时间和时效,作为中央媒体来讲,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时机。此次“十个全覆盖”的新闻宣传,他们准确把握了两个重要节点。一是正值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此时此刻,非常需要对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权威解析,需要以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对这一影响全局的惠民工程进行更全面、更丰富、更广阔的宣传报道。二是这一时期,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各盟市和区直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参与,对12个盟市的“十个全覆盖”工作进行巡回现场观摩。如此声势浩大的行动,必然在全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时机下,中央媒体发挥各自优势,适时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产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尤其是报道中阐释的“十个全覆盖”对于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给人们的启示更为深刻。

其次,在把握好“度”的方面,这一重大主题宣传,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媒体对题材选择的适度和选用综合材料、典型事例的恰到好处。比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都是以典型诠释,以问题引导,去把握报道尺度的。每一篇报道,都是通过扎实的采访,用说服力很强的典型解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诠释“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民生取向。不仅可信度高,而且可亲可爱,有深度,有吸引力。尤其是几篇大的通讯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增强报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在问题切入、舆论导向方面,中央媒体做到了情况准确、数据翔实,把农村牧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前的现状鲜明生动地进行了概述。而后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描述,深刻解读“十个全覆盖”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凝聚共识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导向,而且通过对主题思想的准确把握,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价值,有效提升了宣传的思想性和引导力。

第三是“时”和“度”把握的恰如其分,无疑使“效”的结果也得以充分体现。新闻报道“时、度、效”的要求,我们也可看作是传播时间、传播方法、传播影响的有机统一。中央媒体对重大主题宣传“时、度、效”的把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几家媒体几乎是在同一时段内报道的,却取得了题材同一而质不雷同的宣传效果。以标题为例,《人民日报》的标题为《扶贫惠民全覆盖 昔日穷村变福村——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巡礼》、新华社通稿的标题为《内蒙古: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旧貌换新颜》,中央电视台的标题为《内蒙古“十个全覆盖”补民生发展短板》,各显优势,均显特色。同时,在选取典型和运用综合材料上,也不尽相同,但所显示的说服力却是同样强劲有力。

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佳状况,尤其是正能量传递效应的最大化,除了“时、度、效”的科学把握外,朴实的文风,生动的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央媒体“十个全覆盖”的报道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本。比如,报道中大量引用农牧民的幸福感受,来说明“十个全覆盖”顺应民意、深得人心的本质所在;用驻村干部的切身体会,来反映干群关系的融洽;用记者的所见所闻,描绘农村牧区的亮丽风景。口语化、软表达,以及贴心话语、肺腑之言的表述风格,大大增强了每一篇报道的新闻魅力。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编辑: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