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柄”“笑柄”的成词理据及其文化探析

2016-05-30殷艳冬

辞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笑柄用例词义

殷艳冬

引 言

“话柄”“笑柄”两词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常用词。《汉语大词典》中“话柄”释为:“1. 供人谈话的资料。2. 话头。”“笑柄”释为:“借以取笑的事物;笑料。”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谈話的资料”一义。但是如果不查阅词典,不参考语境,仅从词的组合结构上推断词义,我们会发现由此得出的词义不合逻辑。“话”“笑”和“柄”组合在一起,无论是被视为动宾结构还是偏正结构都不能得出“谈话的资料”这一意思。那么为什么它们能在语言中表示“谈话的资料”的意思?到底是词典释义有误还是另有其因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汉语大词典》对“话柄”“笑柄”两个词的释义是正确的,它们之所以能表示“谈话的资料”义是受同义系列中“谈柄”一词的影响。“谈柄”,《汉语大词典》释为:“1. 古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僧人谈话或执如意。2. 谈话的资料。”它是在清谈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词语。“话柄”“笑柄”两个词受“谈柄”一词的影响也与清谈文化发生了关联,成为具有文化承载力的词语。

一、 “话柄”“笑柄”文化背景探析

“话柄”“笑柄”两词的源起可追溯到魏晋清谈。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士族文人为了自保都避谈政治,并将学术研究的重点投向“玄学”,开始就人生、社会、宇宙等哲理性问题进行谈说论辩,清谈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由于清谈的内容高深、语言玄妙,清谈名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明确其所指,麈尾便成了清谈时必不可少的助谈工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对此多有记载。后来清谈之风盛行,麈尾演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使不清谈,名士们也把它拿在手中。清赵翼《廿二史劄记》“清谈用麈尾”一节有证:“六朝人清谈,必用麈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器,虽不谈亦常执持耳。”甚至一些佛教高僧在论说佛法时也常手持麈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有维摩诘手持麈尾的壁画图。

目前国内已经没有麈尾实物,但日本正仓院尚藏有数柄可供研究。《世说新语笺疏》嘉锡案:“今人某氏(忘其名氏)《日本正仓院考古记》曰: ‘麈尾有四柄,此即魏、晋人清谈所挥之麈。其形如羽扇,柄之左右傅以麈尾之毫,绝不似今之马尾拂尘。此种麈尾,恒于魏、齐维摩说法造像中见之。”由此可知,麈尾是一种形如羽扇的器具,与马尾状的拂尘有一定区别,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那么为什么清谈家要用“麈尾”作为清谈工具呢?考察“麈”的词义可得:

(1) 《说文》:“麈,麋属。从鹿主声。”

(2) 《埤雅》:“《名苑》曰: ‘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视麈所往,麈尾所转为准。于文主鹿为麈,而古之谈者挥焉,良为是也。”

(3) 《一切经音义》:“麈尾: 上音主,下正体尾字也。《山海经》云: ‘荆山多麈鹿。郭注云: ‘似鹿而大,尾阔如帚。古之逸士执以为拂,犹如雕扇之类是也。”

“麈”是鹿群中的领导者,群鹿视麈尾方向为前进方向。魏晋士人对麈尾指明方向的这一作用进行附会,认为使用麈尾不仅可以显得风度翩翩,超凡脱俗,而且能够显示出自己在清谈活动中的领袖地位。因此每逢清谈之时,清谈家都喜欢手握麈柄,可以说这一现象的流行成为“话柄”“笑柄”两词得以产生的文化大背景。它虽然没有直接引起两词的产生,但却导致了同样可表“谈话的资料”义的“谈柄”的出现。

二、 “谈柄”与“话柄”“笑柄”

(一) “谈柄”的产生及词义演变

“话柄”“笑柄”两词的产生与“谈柄”一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三个词在语言中都可以用来表示“谈话的资料”。但是“谈柄”一词的初始义并非表示“谈话的资料”,该词来源于六朝时期麈尾改称,最开始在语言中表示清谈工具的“麈尾”,之所以用“谈柄”之名来指称麈尾,源于手持麈柄清谈的文化现象。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十六名物类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清翟灏《通俗编》卷十七“言笑”一节下云:“《天禄志余》: ‘近人以口实为谈柄,或云笑柄,非也。古人清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古书中多有用“谈柄”来表“麈尾”的用例,如:

(4) 闲斋寂寞,对林泉而握谈柄;虚宇辽旷,玩鱼鸟而拂丛蓍。(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序》)

(5) 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北周庾信《送灵法师葬》)

(6) 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唐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兼呈灵澈上人》)

后来“谈柄”的词义发生演变,发展出了“谈话的资料”义。为了明确“谈柄”一词词义发生演变的时期,笔者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对魏晋到清代1929种文献进行了检索,并对含有“谈柄”一词的语料进行了分析整理,详见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南北朝时期,“谈柄”一词出现,但只表示“麈尾”义。隋唐五代时期,开始出现“谈柄”表“谈话的资料”义的用例,因此可推断“谈柄”一词由“麈尾”义向“谈话的资料”义的过渡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隋唐五代时期13条“谈柄”用例中,隋代乃至唐初“谈柄”仍指“麈尾”,无“谈话的资料”义。如:

(7) 折角挥谈柄,重席吐言泉。(隋于仲文《答谯王诗》)

(8) 远上灵仪肃,生玄谈柄挥。(唐崔融《游东林寺》)

(9)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唐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中唐时期,“谈柄”词义发生演变。唐白居易《论严绶状》:“且严绶在太原之事,圣聪备闻;天下之人,以为谈柄。”这是目前搜集到的语料中最早用“谈柄”表示“谈话的资料”义的用例。这种现象在晚唐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晚唐温庭筠《过孔北海墓二十韵》:“白羽留谈柄,清风袭德馨。”这说明在中晚唐时期,“谈柄”的两个义项处于一种并存的状态。唐五代以后,这两个义项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开始出现反差,表现为:“谈柄”表“麈尾”义的用例逐渐下降而表“谈话的资料”义的用例逐渐上升。特别是在明清文献典籍中,“谈柄”多表示“谈话的资料”义,表“麈尾”义的用例很少见,如果出现表示“麈尾”义的例子,那么该用例的上下语境一定与清谈文化有关。

“谈柄”由“麈尾”义发展出“谈话的资料”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是通过转喻的方式实现的。“转喻,也叫‘换喻,它是指两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由现象A总是可以找到现象B,因此在人的认知中两者关系密切,以致可以用其中一种来指称另一种。”(叶蜚声2010: 271)古人清谈习惯手持“談柄”,清谈时必涉及一定的谈话资料,两者在人的认知中关系密切,于是“谈柄”就增加了“谈话的资料”这一义项。

“谈柄”词义发生演变也受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隋唐以后清谈文化衰弱,反映在语言上即“谈柄”表“麈尾”义的用例大大降低。“谈柄”中的“麈尾”一义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义,而“谈话的资料”一义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

(二) “话柄”“笑柄”成词理据分析

“谈柄”中“谈话的资料”这一义项的确立在语言中产生了一定的连锁反应,它对“话柄”“笑柄”两词的出现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根据笔者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搜集到的语料显示: 在魏晋南北朝81部文献中未见“话柄”“笑柄”用例;隋唐五代时期148部文献出现“话柄”用例1则,为唐赵璘《因话录》卷五:“王判书后云: ‘新命虽闻,旧衔尚在,遽为招命,堪入笑林。洛中以为话柄。”这是目前检索到的语料中“话柄”表“谈话的资料”义的最早用例,同时期无“笑柄”用例;宋辽金时期279部文献中出现“话柄”用例3则,无“笑柄”用例;元代82部文献出现“话柄”用例1则,无“笑柄”用例;到了明清时期,“话柄”“笑柄”表示“谈话的资料”义的用例突增。在明代397部文献中,“话柄”用例66则,“笑柄”用例29则;在清代942部文献中,“话柄”用例129则,“笑柄”用例155则。特别是在明清小说中“话柄”“笑柄”的用例比较常见,如:

(10) 汉司马相如文章魁首,唐李卫公开国元勋,一纳文君,一收红拂,反作风流话柄,不闻取讥于后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苏知县罗衫再合》)

(11) 郑恚曰:“若所生女,不如早亡,免贻笑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寄生附》)

据上述语料,我们可以推断“话柄”“笑柄”的产生受到“谈柄”中“谈话的资料”这一义项的影响。依据有以下几点:

1. 就三个词的出现时间来看,“话柄”“笑柄”的出现时间都晚于“谈柄”。在六朝“谈柄”表示“麈尾”时,同时期文献中检索不到“话柄”“笑柄”这两个词。

2. 就在语言中表“谈话的资料”一义的时间来说,“话柄”表“谈话的资料”义最早出现在唐赵璘《因话录》中。赵璘生卒年不详,根据历史记载,他大约生活在唐武宗、唐宣宗时期,由此可推断大约在公元850年语言中出现了“话柄”一词。“笑柄”晚于“话柄”,在明朝的文献中才见其表谈话资料义的用例。而“谈柄”表示“谈话的资料”义在唐白居易《论严绶状》中就已出现,白居易作《论严绶状》的时间是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这说明约在公元810年,谈柄就已经开始表示“谈话的资料”义。

到了近代,语言中还出现少量用“语柄”“词柄”来表示“谈话的资料”义的用例,如:

(12) 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

(13) 演说家引为腐败之例证,报纸上借为笑谈之词柄。举数千年来上下古今之历史,无此奇丑殊辱。(清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结论》)

对于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运用词汇学词语模的理论进行解释: 当“谈柄”表示“谈话的资料”一义并被广泛使用后,人们便仿拟“谈柄”一词的形式创造出了“话柄”表“谈话的资料”,两词中的构词语素“谈”“话”都与言谈有关,由“谈柄”发展出“话柄”合乎语言发展规律。后来又在“谈柄”“话柄”的基础上创造了“笑柄”一词,据笔者搜集到的语料来看,“笑柄”一词大量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文献典籍中,与“话柄”“笑柄”相比,该词在表“谈话的资料”义时也更偏重谈资的趣味性。在整个过程中,语言中出现了一个“X柄”词语模,其中“柄”表示模标,是该词语模中的固定成分,“X”表示模槽,具有可变性。在这个“X柄”的词语模中,模标“柄”不是指“器物的把儿”,而是表示一种特定的语义“材料”“资料”义。值得注意的是模标“柄”的这个语义是在特定的词语模“X柄”构式中所具有的意义,脱离了这个构式“柄”就不再表示上述意义。“话柄”“笑柄”的成词理据就是以“X柄”(模标“柄”表“材料”“资料”)词语模为基础,将“话”“笑”代入模槽位置而形成的。因为“谈柄”“话柄”“笑柄”都是建立在相同的词语模上,模标语义相同,所以三者的词义都含有“谈话的资料”的意思。后来随着语言不断发展,又以该词语模为基础,创造出了“语柄”“词柄”等词,这些词就“谈话的资料”一义共同构成了一个同义词语群。

综上所述可知,“话柄”“笑柄”中的“柄”字受特定词语模的影响而具有了特殊的构式义,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器物的把持之处。在汉语方言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在冀鲁官话、吴语中有“话靶”一词;在西南官话、吴语中有“话欛”一词。“欛”与“霸”音同,“话欛”又作“话霸”;“欛”又同“杷”,所以又有“话杷”一说。在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吴语中还有“话把儿”,晋语、江淮官话中有“话把子”,上述列举的这些方言词,它们的意思都等同于“话柄”,可以用来表示供人谈话的资料,这些词中的构词语素“靶”“欛”“杷”“把儿”和“把子”与“柄”相通,都不再指代具体实物了。

三、 结 语

通过对“话柄”“笑柄”两词的词义来源及成词理据进行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化与词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是具有文化承载力的词语,它们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我们不能局限于从纯语言的角度对词的组合结构进行静态的共时分析,还要注重从文化角度入手对词语进行动态的历时分析,毕竟有些词由于自身蕴含着文化义,所以仅靠结构分析是说不通的,如本文探讨的“话柄”“笑柄”两词。对于这类词只有进行文化探析,找到词义产生的源头,梳理出词义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解释词语。作为一名语言研究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词义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弄清词义的来源,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附 注

[1]因下文讨论需要,本文“尘”统一用繁体“麈”。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刘义庆(南朝宋)著,刘孝标(南朝梁)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 陆佃(宋).埤雅.丛书集成初编景五雅全书版.

4. 牛犁.麈尾与六朝清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 释慧琳(唐).一切经音义.狮谷莲社刻本.

6. 苏向红.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 王士禛(清).带经堂诗话.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1999.

9. 许慎(东汉).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1963.

10.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 翟灏(清).通俗编.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8.

12. 赵翼(清).廿二史劄记.北京: 中国书店,1987.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210097)

(责任编辑 郎晶晶)

猜你喜欢

笑柄用例词义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诗与酒
Why is April 1 a day to celebrate
字意与词义
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