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隶万象名义》“旵,昌字”条补证

2016-05-30袁金平李伟伟

辞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居延空海玉篇

袁金平 李伟伟

由中国唐代日僧释空海撰写的《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一部重要的汉语中古字书。现在学界一致认为该书是依据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撰写的,其分部、收字、注释文字多与现存唐写本《玉篇》残卷相当,保留了《玉篇》的基本面貌[1],这是宋本《玉篇》所不及之处。

《名义》日部云:“旵,昌字。”根据这条注释,“旵”应理解为“昌”之异体。但由于此说本身没有提供坚实的证据,故其多不为后世字书取信,专门研究《名义》的学者也多将其视作误书。吕浩(2007: 330)认为所谓“旵,昌字”之“旵”乃“”(籀文昌)之误,从而将此条直接改作“,昌字”。在没有可靠版本依据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如此校改略显草率。《名义》所谓“旵,昌字”之说,可能并非空海杜撰,而是原本《玉篇》的本来记录。通过查核地下出土的写本文字资料,我们可为其提供切实佐证。

居延汉简作为汉代社会文字书写实录,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书写者文化水平限制且注重实用等原因,其中一些文字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因之产生的省简、变异、混同等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某些汉字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洪映熙 2001: 60)“昌”之变为“旵”即其实例之一。“昌邑国”一语屡见于居延汉简(马孟龙 2011: 121,240—242),其中“昌”字写法大多比较规范,均从日从曰[2],但也出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书写形式,列举如次:

上举二例“昌邑国”之“昌”,上部从“日”,下部所从显已讹作“山”形,是“昌”的变异写法。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旵”形写法,也足以证明《名义》“旵,昌字”之说确实来源有据,不容轻易否定。其实,“曰”写成“山”形在两汉的简牍资料中是较为常见的文字现象。这种异写的“昌”字还见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流沙坠简等两汉简牍[4],甚至有独写的“曰”也被写成与“山”同形(陆锡兴1989: 88)。进一步调查可以发现,在汉代,与“曰”形体接近的部首“白”[5](即自,见《说文》卷四),有时也写成“山”形,如“皆”“鲁”“者”“暑”等所从(骈宇骞2001: 123,130,239)。不过,“曰”或“白”何以会写成“山”呢?有学者推测这可能与汉代草书的发展有关系。陆锡兴先生(1989: 13—14;2002: 178—180)曾以“皆”“者”所从“白”的形体演变来说明汉代草书的发展分化

,其中这种变化(即中间偏上两横变点,再由两点连成一线),无疑就是“昌”所从“曰”在汉代变成“山”的真实原因。这种异写形式与“昌”之间的关系在后世逐渐不被人所知,但值得庆幸的是其在《名义》中被记录下来。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昌”的异体“旵”,与多用于人名的今音chǎn的“旵”不是一个字,而是彼此有着不同来源的同形异字。为便于讨论,我们将后者标作“旵2”。

“旵2”,《说文》未收,宋本《玉篇》谓:“丑减切,日光照也。”《广韵》同此。上下切字或有更换(如《龙龛手镜》作“丑鉴反”),但整体读音未变。后世关于“旵2”字音义的解释,基本上都是沿袭《玉篇》诸书的说法[6]。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旵2”的产生时代应该不会很早。有学者将甲骨文中现通常释为“岳”的字形释作“旵”(李实 1997: 827—828),恐不可信。

另外《玉篇》山部还有一个“”字,音“仓龙切”,训“日欲夜”。从写法上看,“旵2”“”二字关系密切,一个从“日”在“山”上,一个“日”在“山”下,前者义为“日光照”,后者为“日欲夜”,皆为会意字。张涌泉先生提示笔者,“旵2”“”这两个字有可能是晚唐五代前后新造的方言俗字,正好是一对,后《玉篇》的修订者据以收入书中。此说极有可能是正确的。

附 注

[1]释空海编.篆隶万象名义·出版说明.北京: 中华书局,1995。

[2]关于“昌”字形体的历时演变及有关解释,请参见: 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52;李学勤主编.《字源》中册.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605。

[3]简号参: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编.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7。图版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0。

[4]陆锡兴编著.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130。另清邢澍所撰《金石文字辨异》卷五(清刘世珩辑《聚学轩丛书》第一集)将碧落碑铭“昌”录作与“旵”字形近,未知何故。据今传碧落碑拓本,其“昌”从日从口,与《说文》籀文同。

[5]《说文》所载540部之“白(自)”部其实并不存在,其所属字本多从“口”,后繁化为“甘”。可参见: 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76—280。

[6]明人赵钦汤增订,李登详加校正的《重刊详校篇海》一书将“旵”直音作“钟”,未知何据。参见: 赵钦汤(明),李登.重刊详校篇海·卷五后册日部.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参考文献

1. 洪映熙.簡析居延汉简文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5).

2. 李实.甲骨文字丛考.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3.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4. 陆锡兴.急就集——陆锡兴文字论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7.

6.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 骈宇骞编著.银雀山汉简文字编.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 123,130,239.

8. 释空海编.篆隶万象名义.北京: 中华书局,1995.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443002)

(责任编辑 郎晶晶)

猜你喜欢

居延空海玉篇
跨空海界面磁感应通信特性分析及应用
电影《妖猫传》与《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中空海入唐后的比较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日本有个“唐玄奘”
敦煌、居延简牍中的丝路汉代戍边医学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汉代居延甲渠塞遗址群保护展示探讨
居延新简所见的一条律令目录
居延汉简所见“公乘”的年龄和役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