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节奏对不同依恋类型男女情绪的影响差异

2016-05-30铁瑞甘元元朱晨缘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铁瑞 甘元元 朱晨缘

摘要: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随机选取不同的男女被试.通过改变音乐节奏的快慢.从而探究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是否在性别方面上在不同节奏的音乐中产生情绪差异。本实验中的自变量分别是:性别(男、女),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音乐节奏(快、慢),采用被室内设计加前后测的方法,进行持续3~4次的音乐干预。其中,音乐的选取是由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仔细挑选,为区别歌星及其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直接选取不舍歌词的不同节奏轻音乐来进行实验,分别为40拍(很慢节奏)、72拍(较慢节奏)、112拍(较快节奏)、208拍(很快节奏)。本实验研究发现:第一,男生在较慢节奏、较快节奏的歌中积极情绪都显著高于女生的情绪。第二,男女生在很慢节奏和很快节奏的歌中都无明显情绪变化,但是女生在很慢节奏的歌中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男生。第三,所有依恋类型的人在较慢节奏的歌中积极情绪都一致显著(表现为接受)。第四,所有依恋类型的人在很慢节奏的歌中均表现为消极情绪。第五,相对于不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被试在较慢(72拍)和很快(208拍)的音乐节奏中,有更高的音乐情绪体验。

关键词:音乐节奏;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情绪体验

1文献回顾

1.1依恋

依恋理论是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一种安全和舒适的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依恋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持久的情感连接,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吴薇莉,2004)。

1.1.1成人依恋

早在1969年,英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Bowlhv便在《依恋与丧失》一书中首次提出“依恋”的概念,并论述了儿童早期母婴依恋的发展。虽然Bowlby的主要理论偏重于母婴依恋,但他相信,依恋对人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从出生到坟墓”。随着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研究的成熟,依恋理论的研究渐渐从儿童领域扩展到成人领域,其中标志性的成果是Hapan和Shaver(1987)发表的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研究认为,Ainsworth所提出的三种儿童依恋类型同样可以应用于成人依恋,他们建构了简短的三段式描述,通过迫选法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类:第一种情况描述了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的成人,第三种是矛盾型依恋的成人。

1.1.2依恋风格

继Bowlby(1969,1973,1980)提出儿童依恋理论之后,其他研究者在成人的浪漫关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其中,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回避型依恋者分为恐惧回避型和超脱回避型两种,由此便产生了4种类型的依恋风格:安全型(secure)、专注型(preoccupied)、恐惧型(fearful)和超脱型(dismissing)。其中,专注型是由焦虑一矛盾型演变而来,这4种类型中的后三类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1.1.3音乐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今现状下的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也更加看重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音乐对人的作用,实际上在于行为上的改变,人们通过接触不同的音乐信息,如节奏、旋律、和声、响度等,激活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对个体的情绪进行调节。音乐情绪反应是人类先天的生物本能,并且音乐刺激能够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变化,缓解机体焦虑、紧张等情绪,进一步降低生理唤醒水平,促使个体达到放松、舒缓。对于心理上的觉知,音乐可以减轻人们的焦虑、紧张,同时又有镇静、缓解疼痛的心理作用。

1.1.4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假设不同维度和依恋类型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经研究发现,迷恋型和恐惧型(高焦虑)在情绪反应上与另外两种类型差异显著,冷漠型和恐惧型(高回避)在情绪中断上与另外两种类型差异显著(王金奎,2007)。依恋理论认为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回避和焦虑)应该是与不同的应对和情绪调节策略相联系的,焦虑倾向的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更多的使用过度激活策略(hvperactivation),而依恋回避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抑制激活策略(deactivation),即不同的依戀维度应该通过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焦虑通过情绪反应,依恋回避通过情绪中断)(王金奎,2007)。

1.1.5音乐节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音乐的节奏有两个特征:快慢和强弱。一般来说,平静和悲伤的音乐节奏较慢,而激动的和愉悦的音乐节奏较快。另一方面,平静和愉悦的音乐节奏感较弱,而悲伤的和激动的音乐节奏感较强。可见,音乐的节奏特征对于其情绪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All,2006)。 Radocy和Boyle(2003)基于同时期心理学和音乐功能的概念,将音乐划分为刺激性音乐和镇静性音乐,并认为它们各有不同的效果。他们指出,刺激性音乐能激发情绪反应并具有以下特征:(1)断奏较多,重音符较多。(2)声音较高。(3)音速较快。如进行曲或舞曲就属于此类。镇静性音乐则能缓解和平稳情绪并具有以下特征:(1)相同的连奏的音调。(2)平缓而稳定的基本节拍。(3)音速较慢。

1.2提出假设

假设1:男女在不同节奏的音乐干预下情绪变化不同。

假设2:不同依恋类型的男生或女生在不同音乐节奏的影响下情绪变化不同。

假设3:安全型的男生或女生相比于不安全型的男生或女生在不同节奏的音乐干预下更容易出现情绪变化。

2实验目的

探究在不同节奏音乐的影响下,不同性别不同依恋类型的人的情绪体验差异。

3实验方法及步骤

3.1实验方法

被室内设计&前后测对比实验法:

成人依恋量表(ECR)、情绪体验量表(每次音乐干预之后都会进行情绪体验量表的测试)。

3.2实验步骤

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预实验,共招得30名被试,回收有效数据20份,具体结论如下:根据spss配对检验分析可知,对2(A2-C2):P=0.04,对9(B1-D1):P=0.000,对11(B3-D3):P=0.001,对13(B5-D5):P=0,000,对15(B7-D7):P=0.014,P值分别都<0.05,即A、c两首歌对比时,被试表现为显著接受,B、D表现为显著的愉快、惊奇、悲伤、兴趣。正式实验步骤:

实验被试:

在华中师范大学本校区共招得64名被试,回收有效数据64份,先后在一周的时间里进行了两次实验(周一第一次实验数据收集,周五第二次实验数据收集)。

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这里从预实验的情况来看,实验后续被试缺失的比较严重,所以将正式实验的次数缩减为了两次,然后招收被试64人,回收数据64份)。

(1)在进行实验之前,主试向被试表达清楚此次实验目的,即告诉被试对他们进行音乐干预的测试,然后探究不同音乐节奏的干预是否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影响。(2)每个被试首先填成人依恋量表,测出其依恋类型。(3)然后分别拢陕节奏和慢节奏的音乐各两首,及总共四首无歌词歌曲编号为A、B、C、D(其中A:112,B:72,C:208,D:40)如下图所示。当第一次进行实验时,让被试听陕节奏的A歌两遍,听完之后填份情绪体验量表,然后让被试听慢节奏的B歌两遍,同样再让被试填份情绪体验量表。(4)第二次进行音乐干预实验时,方法同(3)中步骤一致,先听c歌两遍之后填一份情绪量表,再听D歌两遍之后填份情绪量表。(5)收集实验数据。(6)通过spss软件统计实验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结论分析

4.1性别

其中男生被试:28人,女生被试36人,共64名被试,男生占43.75%,女生占56.25%。

分析性别在音乐节奏上的情绪体现区别发现:男生在B(较慢节奏)歌的情绪变化上(接受、愉快、惊奇)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A(较快节奏)歌的情绪变化上(惧怕)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A(较快节奏)歌情绪变化上(厌恶)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很快节奏和很慢节奏的歌中都无显著的情绪变化。

4.2依恋类型

女生被试中,四种依恋类型各9人;男生被试中,安全型依恋有5人,专注型和冷漠型各4人,恐惧型人数较多,共15人。

由sps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四种依恋类型对于72这首歌普遍呈接受的情绪(较显著);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的人一致对于208产生惊奇情绪,而冷漠型的人虽较其他情緒惊奇情绪较显著,但没有其他三种依恋类型变化明显;每种依恋类型的人在40歌中的惧怕情绪和悲伤情绪显著高于其他情绪。

4.3性别一依恋类型

在spss分析中,并没有发现性别与依恋类型无交互作用,即两种变量的相关不显著。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浅析性别差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脑干及外周听觉结构与功能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