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路”建设成为农业节水“先锋路”
2016-05-30姜文来
姜文来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整体情况来看,该战略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我国与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密切联结,对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与经济贸易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根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涉及的18个省的任务和目标,勾画出实现“一带一路”路径图和目标。“一带一路”目标明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需要相关行业从各自领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路径,最终形成合力实现“一带一路”的宏观目标。
从农业节水的视角,农业节水如何在“一带一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水利人必须思考的大问题。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应建成农业节水“先锋路”,为“一带一路”做出更大贡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省(区)。该地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成为制约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该区域通过努力,有条件和潜力成为农业节水先进区,使古老的陆地“丝绸之路”变成农业节水“先锋路”。
该区域对缺水有深刻的教训,有利于根植农业节水意识。从历史长河角度来看,该区域发展受水刚性约束强烈,有过因缺水放弃家园的沉痛教训,也有因节水重建家园的经验,因水导致社会兴衰经验与教训弥足珍贵,对节水的认识颇为深刻,节水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基因渗入民众之中。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黑土城早已因缺水等原因成为废墟,现只留空城令游人凭吊;曾经富庶的楼兰国因为缺水等诸因素最后“亡国”消失在茫茫的沙海之中,直至近代才被重新发现成为“无水亡国”的标杆;位于甘肃辖区的石羊河下游地区民勤正面临“第二个罗布泊”命运的威胁,党和政府正千方百计挽救其可怕的命运;黑河下游居延海曾无水可进干涸,生态退化严重,如今治理初见成效,干涸的居延海又重新焕发生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渐渐成为该区域用水者的共识。
该区域农业用水量大,农业节水前景可观。农业节水量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农业用水规模影响农业用水量的体量,农业用水量越大的地区,其节水量的规模相对越大,越值得期待和努力。用水量小的地区,即便将用水效率提升更高,但总节约的水量整体也不会大。我国西北区域农业用水量大,2014年农业用水量为 926.5亿立方米,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23.9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用水量为551 亿立方米,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 14.24%。西北地区哪怕节约1%的水,节水量就能达到9.26亿立方米,超过北京市农业用水总量的8.2亿立方米,数量相当可观。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该地区农业用水量大与经济结构有关,更与干旱的气候和土地盐碱有关,即便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努力,该地区农业用水量节约10%是能够实现的,农业节水的前景依然令人心动。
该区域用水效率不高,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国内通常用农田灌溉用水系数来进行用水效率衡量。从区域的角度来衡量,该区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4年为0.5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4%,最低的青海省只有0.4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2%,新疆建设兵团最高为0.5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即便如此,和全国农田灌溉用水系数最高的上海相比低23.94%。从总的情况来看,虽然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和自己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哪怕近期提升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即0.516,按照2014年区域农业用水量进行估算,可节水24.46亿立方米,占2014年全国农业用水量的0.63%。
该区域技术节水应用广泛,节水技术创新能力强。目前该区域节水器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节水技术储备和节水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一些技术“接地气”,受到百姓的欢迎,应用较广泛,发挥了节水的效用。如甘肃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革命性措施,其应用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新疆的膜下滴灌技术是将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国内覆膜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节水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劳和增产的效果,在新疆及相似地区被大面积地应用。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节水灌溉材料研发、制造、销售与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节水灌溉工程系统企业,其规模国内最大,拥有很强的节水创新能力。
陆地“丝绸之路”区域在农业节水上有这么多的优势和潜力,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和优势,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不断地克服农业节水面临的挑战,该区域成为农业节水的先锋是可能的,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