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为镜”鉴发展
2016-05-30史林静
史林静
“沙漠的尽头是什么?”“还是沙漠。”
这是一部电影的经典对白。印象中的丝绸之路,就是沙漠连着沙漠,骆驼挨着骆驼。从不曾想过她与河流有何关系,黄河是黄河,丝路是丝路。
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发现水脉与丝路竟是这般吻合,所到之处,每一个丝路节点城市西安、张掖、中卫……无不是因为河流的滋养。一条河滋养一个个绿洲,正是因为这种串珠式的绿洲,串联起了整个丝绸之路。
应该说,河流是丝路的涌动,是她的生命力。
黄河以占全国2%的天然径流,承担了中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的供水任务。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受其泽被。沿河观察城市兴衰,也不难发现:有像杨凌、浐灞等一些城市和新区在崛起,有的如楼兰、统万城早已掩埋在黄沙故土之中,也有贺兰、张掖等古老城市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获得重生。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丝路城市盛衰流转,与其说是宿命,不如说是对水、对河流的态度。
一路向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宁夏,尤其是银川。因为她和我印象中的西北大不一样。
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历史上宁夏得黄河之便,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如今,黄河之水匮乏,这里依然因其丰富的农业物产而闻名华夏。“塞上江南”百代不衰,密码在哪里?
处于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本是重度缺水地区,全区年均降水量仅有289毫米,且西有腾格里沙漠,北有乌兰布沙漠,东有毛乌素沙漠,沙漠围城,黄河是其唯一的生命线。然而,20世纪70年代,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中下游开始出现断流。此后,黄河断流的频率和时长逐渐增加。
从1999年开始,宁夏人民取之不尽的“大水壶”——黄河,开始严格按照定额分配了。分配给宁夏40亿立方米的黄河可供水量远低于90亿立方米的实际用水量。
穷在水,富在水,希望在水,关键在水,瓶颈也在水。为此,宁夏不得不举全区之力打一场节水攻坚战。我在宁夏走访,从企业到家庭,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省下生命的水量。
作为一个用水大户,国电大武口热电有限公司在节水上想尽了办法。“以前每年1200吨的用水全部取于地下,自己打的井,水哗哗地流也不觉得心疼。”公司总工程师祁庆宁说,现在公司生产用水全部来自中水,建设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每年的用水量降至200吨左右。
“我们一直在推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到下一个五年,全区50%的大型企业都要建成节水型企业。”宁夏水利厅办公室副主任鲍旺勤说。而在宁夏农村,每一滴灌溉用水都要精确计算,农业用水执行着严格的计划指标。“节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我在宁夏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个社区大姐对我的“碎碎念”。银川市金凤区宝湖社区居民李大姐认真地给节省下来的水找一个合适的去处:装修房子时剩下的乳胶漆桶,用来接水刚刚好,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洗脸的水用来拖地……“一个月节省下来几块钱,不是给不起,是心疼水。黄河水越来越浅了,可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断了啊。”李大姐1974年定居银川,对水的珍视成为一种信仰。
河流就是这么慷慨,你珍视她,她就热情回馈你。
一路走过宁夏黄土高原区,原以为黄沙飞扬、沟壑纵横,不成想这里早已形成了170多万亩的人工绿洲。金秋时节,红的、黄的、绿的涂满山头。而垂的柳,荡的苇,水绕的城,草披的地……谁说宁夏是个缺水的地方?
过去我们总觉得河流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壶”,把“兴河流之利”简单理解为添置更多的茶杯、茶碗,但这些东西还没齐备,壶里就没有水了。粗放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最终得到的是一时之利,失去的却是未来。
在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博士张健看来,丝绸之路上,缺水是一直延续着的。“在缺水地区建立的商贸往来是一次伟大尝试,但在文明发展中,随着文明的膨胀,出现了问题。历史上不乏因为缺水而消亡的城市,比如,曾经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楼兰,最终因为缺水而消亡。”
现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这个路线将迎来它的又一次大活跃,丝绸之路所有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水。一旦发展超过水所承载的力量后,危机就出现了,比如搬迁和消亡。
“我们已经没有成本再放弃一座城市,退无可退。”
在榆林的统万城,站在稀树颓垣边,听风鸣沙悲,这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之一,然而繁华早已和水一起枯竭。新疆的楼兰城更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曾经商贾云集、驼队接踵。但因楼兰人盲目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瘟疫流行,盐碱日积,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让人不禁感慨,谁又会是下一个楼兰?
当然,历史在现代重演的概率已经很小了。沿着丝路采访,我们注意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发展理念深植人心,很多时候也是源于我们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丝路节点城市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对水保障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西安浐灞的采访,受到良多启发。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快速发展过度开发也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浐灞河城市段曾经成为西安市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区,河水又脏又臭。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浐灞区依托区内的4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全方位的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将再生水用于企业工业用水、市政用水,年使用再生水超过700万吨,一年能节省1000多万元。
浐灞区的道路两侧还能看到中水便民自助洗车机,采用刷卡或投币模式,仅需三四分钟即可完成车辆清洗,每辆车用水不高于20升,洗车费用为3~6元。这同时也解决了周边过往车辆和附近居民洗车难、洗车费用高的问题。
正是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让水资源化、效益化、产业化成为一张亮丽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浐灞成为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新兴发展高地。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记者沿着黄河一路走来,银川、楼兰、浐灞……沿途城市的故事,都在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历史上干旱地区城市的兴衰与河流是一致的。活着还是死去,全看对水的态度。善待水与河流,它给一方百姓富足与尊严。反之,把河流截得“肝肠寸断”,挥霍无度,它留给城市的是衰败和寂灭。因水而兴,水败而衰,这是过去几千年历史中干旱地区城市面临的共同命运。然而,这命运更多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那么,当代“以水为镜”,可以鉴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河是枯竭的、水是脏的,那么它所有的繁荣都是难以持久的。
“水脉对于丝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性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有一个总的不变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应该在尊重河流伦理的基础上,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健说。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古老的 “丝绸之路”和沿线城市也将迎来重现活力的历史契机。丝路经济的繁荣复兴,离不开水脉的保障支撑。它也将再次检视、镜鉴我们对水、对黄河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