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步伐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2016-05-30张金良
张金良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网络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的重大水利工程,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
黄河上中游及周边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涉及省(区)、城市的开放定位与要求,其中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区),西宁、兰州、西安等城市以及呼包鄂榆城市群均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明显。该部分区域也是黄河流域内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但同时也是缺水最严重的区域,是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的重点受水区域。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线第一期工程受水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及邻近的河西走廊地区石羊河流域。
1.区位优势明显,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承接我国东西地区共同发展和向西、向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纽带。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上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及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黄河上中游及其周边地区必将成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主要战场,这对于培育新兴城市群、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协调全国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土地资源丰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黄河上中游地区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区内的小麦、棉花、玉米、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总有效灌溉面积达7332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属于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农产品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黄河上中游地区具有适宜大规模垦殖的宜农荒地2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宜农荒地总量的20%,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储备库,只要水资源条件具备,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后备农业耕地开发,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可有效缓解土地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对推进全国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3.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为国家煤炭、火电等主要输出区
黄河上中游地区虽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洼地”,但却是资源禀赋的“高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和多种矿产资源均储量巨大,是我国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重大战略的主产区和承接地。全区已探明煤储量约50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5%左右。按照全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涉及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煤炭基地有7个,在保障全国能源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12年黄河上中游地区原煤产量约17.5亿吨,占全国产量的48%;火电装机8340万千瓦,占黄河流域火电总装机的60%;生产的油气当量4530万吨。除传统能源产业外,全区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仅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广袤的土地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沙漠戈壁广布,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
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黄河中下游乃至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上中游地处我国北方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的生态脆弱带,土壤类型中风沙土约占半数以上,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自我修复能力差,是我国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干旱、大风、沙尘暴频发的多灾地带,必须加大该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化,由于资源优势与交通区位优势,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必将成为我国与中亚、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地区合作交流的重要支点。同时,在国家发展新蓝图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未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必将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对于该区域水资源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地水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黄河上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贫乏,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根据《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报告》,黄河河川天然径流量(利津断面)由534.8亿立方米减少为482.4亿立方米,减少5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20%左右。同时,黄河又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河道内必须留一定水量输沙入海。“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源之一。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上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大量新增能源工业项目因缺乏水资源支撑而无法获得立项,很多工业项目因水量不足而不能尽快发挥效益。水资源与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
2.未来刚性需求旺盛,资源性缺水更加严峻
结合新的人口政策、能源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全面对外放开的相关要求,黄河上中游地区人口预计由9149万增加到2030年的10587万,年均增长率达8.1‰,城镇化率由49.3%发展到67.8%;预计区域GDP由现状3.5万亿元增长到10.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2%。
在采取强化节水措施的条件下,预计2030年黄河上中游地区河道外总需水458.4亿立方米,较现状年增加46.1亿立方米,主要表现为工业、第三产业、生活、生态等方面。其中,工业需水增加47.6亿立方米,第三产业需水增加8.3亿立方米,生活需水增加17.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需水增加6.5亿立方米。在此背景下,黄河上中游地区河道外缺水高达110亿立方米,严峻的缺水形势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实施跨流域调水,补充黄河水资源总量的不足,才能支撑国家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实施。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
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初步研究、超前期规划、规划、项目建议书等阶段。根据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调水,调水到黄河源头地区,输水线路为通天河侧仿—雅砻江热巴—黄河贾曲入黄口,线路全长1072.4公里,其中隧洞长1021.8公里,调水总量为170亿立方米,工程分三期实施。
2005年6月,根据受水区缺水状况、对调出区影响和技术经济合理性,开展了第一、第二期水源结合方案研究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后合并称为西线第一期工程。目前第一期工程推荐从雅砻江干流和雅砻江、大渡河6条支流共调水80亿立方米。
2.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水量配置
西线第一期工程调水进入黄河干流河道,供水范围主要是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并向邻近的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第一期工程推荐向河道外配置水量60亿立方米,供水对象主要为沿线重要城镇、工业园区、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灌区等。向河道内配置水量2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用水,结合黄河干流大型水库的调控,塑造相对和谐的水沙关系,逐步改善和恢复宁蒙河段、小北干流、黄河下游河段的河道形态,可使黄河干流宁蒙河段、小北干流、下游河道年减淤约0.6亿吨泥沙。同时,可使黄河干流水电梯级保证出力总计增加2012兆瓦,生产电量增加186.2亿千瓦·时。
3.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的作用及效果
(1)缓解现状严重缺水局面,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线工程调水入黄后,可以在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提高供水安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大缓解西北地区因城市群集聚、工业产业能源基地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而产生的缺水问题。调水后一方面增补水量,另一方面通过黄河干流多个水库的蓄丰补枯运用,给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更大调控空间,有利于全面协调河道内、外,上、中、下游,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用水关系,为黄河流域及邻近的西北内陆河地区的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支撑这一广大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发挥重要的水资源保障作用。
(2)实现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维持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西线工程可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缺水,改善当地生存、生活条件,逐步消除贫困与落后。同时,调入水量可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改善,提高区域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遏制区域内土地退化、沙化趋势,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恢复河道正常功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西线工程调水对黄河河道内生态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对黄河干流补水增加非汛期河道基流和提高河口入海水量,对干流河道和河口地区具有重要的河流生态效益;二是增加的水量通过汛期调水调沙减少黄河干流重点防洪河段河道淤积,通过西线调水及水库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恢复并维持黄河宁蒙河段、小北干流河段和下游主河槽的行洪能力。
建议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尽早实现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相关前期工作,为干旱缺水的黄河上中游地区注入新的水源;为干涸的绿洲、河流注入新的活力;为经济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