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心理 实现健康老龄化
2016-05-30林娴罗格莲
林娴 罗格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增加导致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出。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从老年人自身、家庭成员、社会机构等方面来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
联合国提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是: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者,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或年满60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定为老年型社会(社会老龄化)。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16%。老年人口系数增加导致社会老龄化,这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以我国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计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总量扩张,增量提速发展态势,人口平均寿命也逐年上升,老年人已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一般来讲进入老年的人在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头发、眉毛、胡须变得花白等特征,这是自然规律。在心理上,年龄越大,需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事情就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思想意识就会越复杂。从简单反应到复杂思维,人成熟了也意味着变老了。一份科普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问题。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意识水平低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进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出现近事记忆障碍,近期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忘的特别快。
(二)心理康复能力差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在心里面留有严重的痕迹。 他们要从这种创伤刺激中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恢复的程度也比较差。每当再次回忆起这种种创伤时,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
(三)言语上的重復性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很多老年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就变得爱唠叨起来,说话重复啰嗦,还常常自言自语。老年人是一种特殊群体,人老孤独、话多,为了排出寂寞,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他们有的时候过于自信,总把成年子女当作孩子看待,或者由于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生理上,特别是老年人大脑组织的衰退,容易引起老年人爱唠叨的毛病。前说后忘,明明已经说过的事,但说了就忘,等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次叮咛或反复询问。
(四)怀旧情结显著
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环境适应能力弱
一个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一个人的个性(是否灵活、习于社交、自信心等),新环境的情况(是否欢迎外来人员、是否歧视、与旧环境差距是否太大),人生经验等有关。当老年人移居到子女所在的新环境时,会遇到与当地社会群体的传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语言、观念、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此时,他们首先要面临一种“突然的割裂”,与过去已经非常熟悉的环境、记忆、情感、人物、习惯及应付方式的联系都断开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丧失感”,会导致分离性焦虑,因为人们往往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感觉才最舒服。
(六)自信心的不足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老年人经常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挂在嘴边,害怕去面对和尝试新事物、新活动。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能力也缺乏,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总是害怕失败。即使遇到一点问题,也常常是退缩、易放弃,而不是努力去解决。敏感、多虑,容易因小事而过度焦急、容易烦躁不安。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我国社会的老龄化与发达国家还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是社会逐步走入富裕阶段后,才出来了人口的老龄化。而我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时,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的行列。尽管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有所发展,但还是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健康的含义不仅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而且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大量实践证明,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延缓人衰老的有效方法。长寿的老人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依照我国提出的“9073”养老整体规划,就是90%老人采取居家养老模式,7%的老人在社区,3%在养老院集中养老的结构。无论是哪一种的模式,老年人、家庭成员、社会机构,都要帮助他们预防和摆脱心理困扰,让老年人能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老年人的自我心理养生
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
(一)积极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进取心、希望、理想等。对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人有了进取心、理想,并充满希望和奋发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满活力。老年人最好能正视现实,向往未来,少回顾过去,并可以多看一些喜剧性的节目,多参加一些愉快的聚会,“笑口常开,笑脸常驻”保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
(二)保持好奇心,培养爱好
“好奇心”是一种探究行为。大多老人守旧、固执,这种性格不利于健康长寿,老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主动去学习和适应新事物。有研究证明,有“好奇心”的老人更长寿。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学习新东西能帮助老人加强人际交往,增强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如果总是做一些得心应手的事,大脑学习机制就容易停滞不前,可以尝试学电脑、摄影等比较复杂且需要动脑子的新事物。老人应多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找点儿乐子,培养一些兴趣,年纪大了,不等于一切趋于停滞。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跳舞、气功、下棋、垂钓等都能增进身心健康。
(三)注重人际交往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结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谈心,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做到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
三、家人的关爱与理解
10月2日是全国法定老年节。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老年人家庭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沟通联系相关联。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樂目标所需要的重要方面。
(一)用心交流,耐心倾听
在与老人交流时,不要让老人抬起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那样老人会感觉你高高在上和难以亲近的,应该近距离弯下腰去与老人交谈,老人才会觉得与你平等和觉得你重视他。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老人话多,记忆力也不好,有时一件事说了又说,问了又问,千叮咛万嘱咐,这时家人应耐心地倾听。他们有时也觉得自己话多,惹人烦。我们就说:“不要紧,我听着呢,您接着说。”老人上了年纪,在他们之中,最常见的当属视力下降、耳朵失聪、思考能力和理解力大幅下降,家人应常对他们说“不要紧”、“没关系”、“慢慢来”等,让他们不会有过大的心理压力。
(二)留点家务给老人做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子女做些家务,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从生理角度来看,各种劳动都是活动的形式,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达到综合平衡。从心理角度来看,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照顾好家庭的成就感,找到心理寄托,感到满足和快乐。如买菜途中练腿、臂力;厨房练手脚;拖(擦)地板练全身;擀面锻炼腰臂;洗衣、择菜强心健脑。
(三)陪老人一起去旅游
旅游是运动也是健身,更是享受。到大自然中去享受天然大氧吧,领略山水间的神奇,身心都会有一个飞跃。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旅游可以让老人延年益寿,忘却烦恼和忧愁,使人心情愉快,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精神压力,保持细胞年轻,让衰老的脚步慢些再慢些。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3年的调查,45.2%的老年消费者有外出旅游的意愿。一面老人希望出去走走看看,一面他们又担心自己在行走、饮食、住宿等方面带来的不便。家人可以利用周末或是节假日陪老人一起出去旅游。因为家人是最了解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的出行,老人才更放心。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与儿女后辈在一起团团圆圆享受天伦之乐。对许多家庭来说,平日里年轻人工作忙、学习忙,老人难得与子女聚在一起。大假时,如果子女独自去旅游,这会让老人多少感觉落寞和遗憾。陪老人一起旅游,既可互相照应,又能交流感情、增进沟通,可使老人心情舒畅、家庭和睦温暖。
四、社会政策、制度、人员的支持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一个忽视老年人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不健康的社会。
(一)十三五规划对健康老龄化的重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国家老龄委科技中心主任吴玉韶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应对养老问题已成为国家战略,未来国家鼓励六大养老产业,分别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文化教育业、老年宜居服务业以及老年金融理财业。
(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社会养老是必要补充。精神上的关爱比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受敬则心宽, 心宽则安康, 安康则长寿。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善事父母, 弘扬孝道”。《老年法》中也规定:“全社会应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美国社会学家莫尼汉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爱老人是文明的行为,如何对待老人是对当代人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的严肃考验,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公民道德提升的重要表现。在医院、银行等设立老年人服务窗口,在公交车上设置老人专座,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及时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对不敬不孝不养老人的恶劣表现要及时暴光,严重的要加以组织处理。
(三)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并告诉老年人要适当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发展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享受生活,学会表达爱,学会接受爱来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活的更精彩。
(四)优化教育产业结构,建立老年教育网络
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以丰富生活和陶冶情操为办学宗旨,通过设置养生、唱歌、书法、舞蹈等课程,积极倡导老年人健康的、以文化为主导的生活方式。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拓展了空间。老年大学学员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结交朋友,排遣孤独,展示精神风貌,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除了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以外,老年大学还可以让老年人发挥与提高潜能。1983年,我国创立了第一所老年大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王中南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功能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事,而是需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碧英.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3).
[2]劉一平.适应新环境=亲情+方法[N].深圳特区报,2011-11-07.
[3]赵晓征.养老设施以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沙乘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
[5]张丹.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6]赵业.陪老人去旅游[N].云南日报,2012-09-26.
[7]王中南.深刻认识老年教育的意义 促进老年大学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12(17).
(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