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祥如意》文化信息的英译策略研究

2016-05-30吴坤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吉祥如意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宁夏乡土小说《吉祥如意》(节选)作为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的对象,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来探讨其文化信息的英译策略。最后得出结论:在处理文化信息时,应该坚持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文化传真,促进文化交融和文化传播。

关键词:文化翻译理论;文化信息;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吴坤,女,硕士,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3

1.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最能体现其文化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交流的纽带,也为有效沟通和共同发展架起一座桥梁。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小说翻译基本涵盖了文学翻译中经常出现的各类问题,其处理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合理的文化信息翻译策略和有意识的文化阐释对避免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传达深层的文化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选取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作为翻译对象,并对其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这部作品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一幅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使人们重温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部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中含有大量文化信息,涉及到语言、物质、社会、宗教和生态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习语、民谣、服饰、饮食、建筑、习俗、动植物和宗教称谓等。这些都增加了翻译难度,未能向译语读者有效传递原语文化信息的译作不是成功的翻译。本文以文化视野关照翻譯活动,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其文化信息的处理策略。

2.文化翻译理论综述

2.1文化翻译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巴斯奈特、勒菲弗尔、韦努蒂等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开始注意语言本身之外的因素,如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把翻译活动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去审视,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和美国学者勒菲弗尔(1990)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作为文化翻译派的领军人物,巴斯奈特阐述了她的文化翻译观:第一,翻译不应以词汇、句子、段落为单位,而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第二,翻译并非简单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而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三,翻译的对等是原语与目标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第四,翻译是满足文化和某种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Bassnett, 1990)。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5)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异化要求以原文读者和源语文化为归宿,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韵味以传达出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归化要求以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为归宿,以其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语所要表达的内容,保证阅读的流畅性而降低原文的陌生感。

2.2文化翻译理论对小说翻译的指导意义

《吉祥如意》作为宁夏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其丰富的内容、朴实的语言以及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备受瞩目。小说中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应该在目标语中得到推介,不能妥善处理文化信息,乡土小说便失去了精髓。

乡土小说中的大量文化信息增加了翻译难度,而文化翻译理论为其提供了解决思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勒菲弗尔的“文化交融”、韦努蒂的“异化和归化”以及国内翻译学者的著述等都为小说翻译提供了宏观和微观的解决途径。笔者在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遵循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可以采用异化策略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3.宁夏乡土小说《吉祥如意》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文化信息五分法,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来探讨《吉祥如意》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3.1 语言文化信息的翻译

例1. 供完,娘一边往上房收供品,一边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译文:Mother took the offerings back to the principal room, saying, “Grab a bite, and hurry up to pick the mugwort in the hill.”

“垫点底”是汉语日常会话中的通俗语言,意思是“先少吃点东西以暂时解饿”。直译或音译这一简练的常用口语,难免造成歧义或误解,而意译或阐释性的翻译,如“eat a little to satisfy ones hunger”又过于冗长并有汉式英语之嫌,不符合此句的情境。英语中的非正式语“grab a bite”意为“吃点东西,随便吃几口”,正与“垫点底”的意思和适宜语境相似。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此处选择同义口语借用法有利于原语与译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

例2. 五月说你还日能,还千里眼不成,怎么就看见娘在睡觉呢。

译文:May replied, “Do you really have something on the ball to see the objects one thousand li away? How can you see Mother sleeping?”

方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大多是为了凸显地域文化特性或制造幽默讽刺的效果。使用“口语体译法”,即英语通俗语“really have something on the ball”来翻译“日能”这一西北方言便于读者理解,基本上可以实现原文方言的文化功能对等,刻画出五月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例3. 五月的心里又生起怜悯来。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要不就让他再闻闻吧。

译文: A puff of compassion crept up to May. Anyway, rich water was kept in our own field.

俗语,也称“俗话”,“常言”,是约定俗成、广为流传的语句,简洁精炼且生动形象。文中的“肥水没流外人田”来自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意思是“好的机会留给自己”,可以意译为“never let opportunities slip away”。而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即在文学翻译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差异,要求译语读者适应文化差异而了解异域文化,将“肥水”和“田”两个意象词保留,采取异化策略,将其直译为“rich water was kept in our own field”。

3.2 物质文化信息的翻译

例4.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译文:Their eyes open, a basin of steaming sweet fermented grains stood before them.

甜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之一。但是,它并不像“粽子”,“饺子”,“汤圆”等这些中华民族的特色食物具有普遍性。因此,不适宜使用音译法。中国地方特色食物的命名中一般包括原料、烹饪方法、风味等信息。甜醅的风味是“甜”,制作方法是“发酵”,原料是“燕麦”或“青稞”等谷物。因此,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可将其直译加阐释为“sweet fermented grains”。

例5. 六月站起来,看见姐姐的花袄子被露水打得像个水帘。

譯文: Standing up, June found Sisters Chinese-style coat like a curtain of falling water after being wet out by dewdrops.

花袄是中国传统女士服装之一,虽然其面料由花朵点缀,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特点之一。因此,把“花袄”直译成“flower coat”或“flower-dotted coat”未尽其意,不能有效地传递中国特色。因为花袄的特点还有立领、连袖、对襟或斜襟以及盘扣等,所以将其意译为“Chinese-style coat”,可以涵盖所有这些特点。

例6.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译文:Mother uncovering the lid of the earthen pot in the corner of the 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 in North China), such wonderful aromas struck Mays nostrils.

炕是中国北方农村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的,以孔道和烟囱、锅灶相通的暖床。“炕”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属于意义空缺的汉语词汇,这里可采用汉语拼音拼写的方式进行音译处理,即“kang”,并辅以注释“a heatable brick bed in North China”。韦努蒂认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而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时可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显示文化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流。此处通过音译这种比较突出的异化手段,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3.3 社会文化信息的翻译

例7.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译文:Having finished talking, Father led them in making kowtows.

磕头是中国的一种家常礼节,如儿童拜见长辈;也是某些仪式的规矩,如磕头悼念死者、磕头拜师、敬神祈福和宗教拜叩等。采用音译的方法将“磕头”译为“kowtow”,这一英语词汇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得到收录。“kowtow”作为外来语丰富了英语词汇,有利于文化传播。

3.4 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

例8. 这老天爷啊,就树了这么一个理儿。

译文:The Emperor of Heaven (the Jade Emperor, namely, the Supreme Deity of Taoism) creates this rule.

“天” ,即“Heaven”,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核心。“老天爷”是民间广为使用的一个称呼,不可过度归化译为“God”,可以直译为“the Emperor of Heaven”,而“老天爷”实指道教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玉皇大帝”。因此,添加注释以提供相关的文化信息。

例9. 等地娘娘把他的女儿全部从艾上收去时,大家开始收刃。

译文:When the Empress of Earth (the Deity of Earth and Soil, also called “Houtu” ) took all her daughters back from mugwort, everyone called it a day.

“地娘娘”即“地母娘娘”,又称“后土”,是统辖所有土地的神。把“地娘娘”直译为“the Empress of Earth”,再适当添加注释来介绍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满足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期待心理。

3.5 生态文化信息的翻译

例10. 六月向山下看去,村子像个猫一样卧在那里。一根根炊烟猫胡子一样伸向天空。

译文:Looking down the hill, June felt the village like a small tiger lounging there. Plumes of smoke were winding into the sky like a small tigers whiskers.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事物常常负载着不同的文化蕴意,即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相异。如若翻译方法不得当,可能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厌恶之感,导致误解或曲解,不能使译入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猫”在西方文化中常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而在汉语文化中并没有贬义。一个炊烟袅袅、静谧和谐的小山村在作者笔下成了一只把胡须伸向天空的猫,这一比喻极具艺术感染力,并且富有独创性。如果忠实地直译成“cat”会使其艺术效果大大折扣。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对等是原语与目标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笔者使用了文化替换的翻译方法,将喻体改为同为猫科动物的“a small tiger”,“老虎”在西方文化中表示可爱的小孩或美丽的女人。笔者认为,为跨越文化差异使译入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和保持修辞的效果,此处的归化翻译更加可取。

4.结论

总之,根据文化翻译理论,处理文化信息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原则。成功的翻译既离不开异化,也离不开归化。对于具体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应考虑到文本功能、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等要素。本文选取的例句数量有限,案例分析未能尽善尽美。笔者谨希望本文能为译者处理类似文本中的文化信息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Pinter/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0/2001.

[2]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4]郭文斌. 吉祥如意[M]. 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孙艺凤. 视角·阐释·文化— 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宁.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吉祥如意翻译策略
吉祥如意 鸡香四溢
书画影苑
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
剪纸欣赏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