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育人工程项目的新型“导学”关系探索

2016-05-30周荣敏雷延峰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保障措施导学

周荣敏 雷延峰

摘 要:文章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从其育人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出发,阐述了基于育人工程项目的新型导学关系的保障措施,并分析了其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全员育人;导学关系;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49-02

1995年国家教育部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与其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的全员育人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全员育人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1]。

自2002起,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开始启动全员育人工程项目。项目的核心和支撑是积极科学地建立起一种导师和学生之间明确、固定、连续的学业发展指导与人生成长关怀有机结合的新型师生“导学”关系,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工作模式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一、育人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首要任务。育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各个构成环节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全员育人强调整体育人理念,需要整体协同、统筹兼顾,不能各自为政、彼此冲突。全员育人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投身于育人工作。全体学生既要把自己作为育人的工作对象又要把自己作为育人的工作主体,使自身既成为全员育人的受益对象,又成为全员育人工程的推行者和实践者。

自2002年至今,学院推行全员育人工程项目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提升和成熟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02年—2006年)

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全员育人实施模式,重视典型学生的培养,尝试引导部分学习优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学习相关类活动,积累经验,完善制度。这一阶段学生参加人数和获取成果的数目较少,但为建立新型导学关系,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阶段(2007年—2010年)

在该阶段,学院积极调研和分析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召开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研讨会,出台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把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工作列为辅导员工作重点,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参与积极性调动。这一阶段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和获得成果数量相应增多。虽然所获得成果的层级与质量还明显偏低,但是新型导学关系已经初步形成,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三)提升阶段(2011年—2012年)

在该阶段,学院进一步深入调研、分析和总结,启动优秀生导师制,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模式,完善细化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在提升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自入校之日起,由学院统一安排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与学习习惯,稳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热情。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行学习优秀生导师制,指导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主要任务是进行个性化指导,完善知识结构。指导老师通过邀请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生产建设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专利发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专业技能类相关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成果倍出,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明确、固定、连续的新型导学关系。

(四)成熟阶段(2013年—至今)

为进一步稳定分层次、分类别的学生培养模式,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院出台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营造出一种导师用心、学生尽心的创新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和创新热情高涨,形成了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开始出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二、基于育人工程项目的新型导学关系措施

全员育人工程项目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明确、固定、连续的学业发展指导和人生成长关怀有机结合的新型师生学习关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导师制

学院本科教育坚持以水利学科专业为主干,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原则,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导师制是全员育人工程项目的核心。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目的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导学”关系[2],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员育人指导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的学习;二是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和就业,成为他们成长和发展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明确的导师工作职责不仅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还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规范导师配备原则

全员育人导师的选配按照导师选报与学生选择相结合的双向选择原则和组织指派的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指导教师,但不保证每名教师都有学生。同时,学院明确规定每名指导教师在同一年级指导学生不得超过15名,且连续指导4年。学院现有教职工140多人,每年仅有85—90名教师被聘任为全员育人指导教师。

(三)严格项目考核制度与运行机制

任何一项措施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为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学院建立了指标清晰、目标明确、奖惩结合的中期考核跟踪和期末考核奖惩制度。严格的考核制度从指导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控制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并根据考核效果,同步运行预警机制、退出机制和奖励机制。学院每学年对导师指导学生情况和学生发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委托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估;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进行中期预警或劝退。对连续两年的学生考核均不合格的指导教师,取消其全员育人导师资格。学院每年度召开一次本科生学科竞赛暨科技创新表彰大会,颁发奖金和证书。年度综合评分排名在前10%的学生,学院授予特优生荣誉。特优生在评优评先、奖勤助补、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和就业招聘时,学院在推荐申请表上加注学习特优字样,优先推荐。对于认真履行职责的导师,学院年终予以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对指导效果突出的导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优秀教师奖推荐等方面优先推荐。

(四)完善配套制度与措施

为了保证项目的有效运行,调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学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本科导师制暂行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工作量补贴办法》等,从管理制度上保证导师用心、学生尽心,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和良性循环。学院领导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各系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每年召开1—2次导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学院每年拿出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导师补贴和学生科技创新奖励。这些措施从制度、资金、管理上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实施效果

全员育人工程项目的工作对象是学院全体在校本科生。自2009年项目全面启动以来,直接受益学生从2009级至2014级本科生共3000余名,附带受益学生从2006级至2008级本科生共1100余名。据统计,2009年以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904篇,其中EI收录4篇,核心期刊24篇;专利授权233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获奖1043人次,其中国家二等奖以上173人次,国际奖3人次;创新实验立项80项,其中国家立项15项;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5%以上。2013年1名学习优秀生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奖特等奖,2014年该生被郑州大学授予“十佳学习标兵”。

项目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导师的培养作用也不容忽视。2009年以来,全员育人指导教师中已有3人获得了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由此可见,通过全员育人工程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和谐的新型师生“导学”关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实施全员育人工程项目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导学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导学关系中,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能力等方面教育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也能够从符合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出发,切实有效地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各项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该项目已经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荣誉称号,值得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廖扬平,吴国友.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综述[J].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2014,(6).

[2]张强.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

学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保障措施导学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