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城束惊涛
2016-05-30张福禄
张福禄
一道3公里多长的堤防,1855年后在黄河边诞生,成为山东黄河左岸最上首的黄河堤防。
一道50公里长的金堤,和黄河相守了近2000年,1855年黄河改道后成为金堤河北岸的防洪工程,即北金堤。
黄河堤、北金堤,它们在一个叫东堤的村庄附近相交,由此造就了一大奇观——金堤河碧水荡漾,黄河河道则是金涛滚滚。当两水在黄河中相交时,黄河中呈现出蓝黄分明的壮美景象。
这里是阳谷,这是阳谷人民前赴后继修筑的“水上长城”,是人民治黄进程中壮美的注脚!
复堤强身驯黄龙
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伴随河水的呼啸,黄河发生了近代历史上的大改道,黄河从此在阳谷流过百余年。
黄河决口泛滥,吞噬了无数的家园和生命。1874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督促附近州县沿河构筑民埝、大堤,以约束河水。阳谷境内长达3140米的黄河堤防建设从此开始。在1946年人民治黄前的70余年间,阳谷人民修堤筑坝,与黄河洪水进行了顽强搏斗。
据阳谷黄河河务局原技术负责人解吉祥介绍:“自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进行治黄的新历程。1946—1949年,阳谷黄河堤防共完成培堤土方13.4万立方米,石方0.56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2.17万个,大堤普遍加高1.7米,帮宽10余米,把残破的堤防建成了顶宽7米、临河边坡坡率为1∶3、背河堤坡坡率为1∶2的完整堤防。”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阳谷黄河堤防也得到了加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当时堤防工程低矮残破、隐患众多的状况,提出了“宽河固堤”的治河方针,阳谷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沿黄地区家家出动,数万人奋战在黄河工地。人们用肩挑用手抬,用小推车推,用排车拉,运来堤防加高培厚所需的土方,使堤防抗洪强度得到提高。
据了解,1951—1985年,国家实施了三次大复堤,阳谷黄河堤防完成土方量96万立方米,投入工日44万个。黄河堤防的防洪水位由1951年的45.88米提升到48.15米,堤顶超过设计水位也由当初的2.3米提升至2.5米,险工堤顶宽度达11米,平工堤顶宽度扩展到11米。
据《阳谷县水利志》记载,1971—1985年,阳谷对临黄堤进行加固,淤背土方172万立方米。2002年,用泥浆船对临黄堤进行淤背,完成土方18.7万立方米。1972—1984年,利用虹吸和吸泥船并举淤背,完成有效土方59万立方米,对北金堤进行了加固。2004年提出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构筑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谋求黄河下游长治久安。2009年春,阳谷黄河河务局对陶城铺3.224公里(包括金堤河入黄口门)临黄堤防进行加宽施工,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2013—2014年,阳谷黄河河务局再次对陶城铺黄河堤防进行机淤固堤施工,提升了堤防抗击洪水的能力。
“顶着星星起,踏着月光归,披星戴月筑堤忙,不惧苦和累!”这是笔者1984年在一份堤防建设指挥部印发的《工地简报》上看到的诗句。这些诗句是施工人员的心声,表达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那份热爱情怀,透过诗句我们也了解到筑堤施工的辛苦。虽然历经30余年,但是这首小诗一直印在笔者脑海。
一位70多岁的老河工说:“挖河、复堤两大累。过去复堤靠人力,靠肩挑人抬,靠胶轮车,或是地排车。推着一大车土,伸着脖子、瞪着眼,从堤下沿着堤坡一点一点地往上拱,等上去坡,腿肚子都哆嗦。”他告诉笔者,即便如此,没有人认■,没有人退缩,干得还挺带劲,有时还进行劳动竞赛。
据了解,20世纪50—70年代的堤防施工中,技术还比较落后,黄河修堤运土的主要工具是抬筐、挑篮和木轮车、地排车,土方硪实时采用石硪,一层层砸起来,劳动强度极大,复堤主要靠那份治水激情。巍巍大堤伴着人们的夯歌,在人们的肩头上累积起来。
人民治黄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堤防建设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进,工程机械解放了劳动力,堤防建筑质量更加坚固。几十年来,这道“水上长城”巍然屹立,忠实地守护黄河,历经风雨沧桑,稳如泰山,迎战了1958年、1982年、1996年大洪水,实现了几十年岁岁安澜。
百里金堤获新生
“金堤河宽又长,洪水满河水汪汪,房屋倒、断桥梁,淹了这村淹那庄,男女老少避水灾,携子带女去逃荒。”
笔者的老家紧靠金堤河,儿时经常听祖母讲金堤河洪水的危害,这个顺口溜表达的就是那时的情景。
金堤河,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它的北岸堤防——金堤,原是黄河的南堤,始筑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后,金堤已成金堤河的北岸堤防。同治年间,清政府对久废的金堤进行了一些修补。1933年、1937年,政府又对堤防进行了培修。但那时的北金堤依然是破烂不堪,抗洪能力较差,金堤河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自1946年人民治黄开始,金堤河防洪工程建设进入新的时期。1946—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北金堤进行了大规模培修加固,完成土方48.79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8.95万个。” 阳谷黄河河务局的技术人员告诉笔者。新中国成立后,金堤河进入防洪工程建设的春天。1950—1958年,阳谷北金堤第一次复堤完成土方553.98万立方米,用工219.69万个。当时复堤标准是范县姬楼到寿张颜营超出洪水设计水位2.7米,顶宽10米,临背边坡坡率为1∶3。第二次复堤自1959年到1973年,完成土方323.56万立方米,用工174.6万个。第三次大复堤,自1974年到1985年,完成土方604万立方米,用工347万个。
1976年,阳谷北金堤关门口到陶城铺地段复堤时,阳谷、莘县、冠县、临清4县的6.3万人参加施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施工场面,胶轮车、地排车上阵。在施工中,阳谷民工发明了利用滑轮轻车带动重车爬坡。此时的北金堤设防水位按渠村闸分洪10000立方米每秒设计,有效分滞水量20亿立方米,另加金堤河遭遇水量7亿立方米进行设计。大堤加培超高2.5米,顶宽10米,临背边坡坡率为1∶3。1991年,对北金堤大堤裂缝进行了翻挖处理施工,完成开挖、回填土方1436.5立方米……通过不断对工程加固,北金堤堤身单薄、浸润线不足的弱点得到改善,增强了堤防的抗洪能力。
“堤防进行了加固,抗洪强度得到提高。2000年、2007年和2012年金堤河发生大洪水,都实现了安全度汛。”阳谷黄河河务局一位与防汛工作打了40多年交道的老同志说。特别是通过近几十年的绿化,金堤河堤防已建设成绿色走廊,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015年5月,国家决定实施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金堤河防洪体系中堤防、险工、涵闸等工程险点多、隐患多、标准低、质量差,以及北金堤末端水毁严重、堤顶道路状况差等问题,要保障滞洪区分洪及金堤河20年一遇以下洪水的防洪安全。阳谷金堤河段主要工程项目有防风浪护坡、堤防防渗墙、涵闸施工和金堤河险工建设、堤顶道路硬化等,投资达1亿余元。2015年10月10日,阳谷金堤河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截至目前,阳谷北金堤防风浪护坡、防渗墙、险工建设施工基本结束。
堤顶硬化交通畅
“北金堤堤顶硬化工程完工喽!”
2007年11月3日16时30分,随着最后一车沥青沙石铺设碾压结束,阳谷黄河河务局所辖27.6公里的北金堤堤顶硬化工程圆满竣工。历经沧桑的北金堤堤顶焕然一新,在阳谷治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谷黄河所辖北金堤沿线有80多个村庄,险工多,堤顶是防汛和沿黄群众的主要交通要道。每到雨天,堤顶泥泞难行,沿黄群众出行十分不便,防汛料物运输也十分困难。
2004年,阳谷黄河河务局根据防汛需要,加强和阳谷县的联系,决定筹资实施堤顶硬化工程。8月16日,堤顶硬化工程在10余公里的堤顶上展开,当时堤顶硬化成沥青路面设计宽度为5米。10月30日,第一期堤顶硬化工程施工顺利结束,改写了北金堤堤顶没有柏油路的历史。
2005年和2007年,阳谷黄河河务局再次对没有硬化的堤顶进行硬化。2007年11月3日,阳谷北金堤堤顶硬化全线贯通。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面,彻底解决了阳谷沿黄群众出行难和黄河、金堤河防汛运输交通困难的问题。硬化的堤顶道路平坦顺畅,行道林整齐划一,大堤更加巍峨壮阔。
人民治黄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黄河堤防、北金堤从当初的低矮残破、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起步,几代人经过艰苦奋斗,已把黄河堤防和北金堤建成了坚固的防洪保障线、畅通的抢险交通线、壮美的生态景观线。这是沿黄人民和治黄工作者用辛勤、智慧和汗水筑起的治黄丰碑,确保了阳谷黄河、金堤河的岁岁安澜,也为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展望未来,阳谷黄河事业将得到更好更快发展,也将书写更加壮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