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黄河 惠泽齐鲁

2016-05-30宋传国周晓黎高振霞张睿孙文香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黄河山东

宋传国 周晓黎 高振霞 张睿 孙文香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从山东渤海解放区兴起。70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万名职工与沿黄军民一道,除害兴利、治河惠民,不断探索治河之路,与洪旱灾害顽强斗争,引黄河之水滋润齐鲁大地,谱写了黄河治理历史浓墨重彩的新篇章:黄河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秋伏大汛岁岁安澜;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水上长城巍峨矗立;黄河宝贵的水资源,如甘露润泽齐鲁大地;黄河精神得到传承发扬,开发治理黄河的能力显著提升。

凤凰涅槃。如今,昔日狂暴肆虐的黄龙正在化为美丽的生命之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惠泽齐鲁,造福人民。

善治国者先治河

自古黄河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洪水泛滥,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旦决口泛滥,良田尽毁,饿殍满地,给沿黄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善为国者必先除水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河史。千百年来,人们宵衣旰食,前赴后继,但前人的不屈探索,却没有真正实现黄河安澜的梦想。

黄河宁,天下平。除水害,兴水利,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1946年5月,山东省河务局在蒲台县城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2年10月,开国领袖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出巡视察黄河,发出了这一伟大号召。毛泽东主席的殷切嘱托化为治黄工作者巨大的精神力量。

70年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黄党政军民和黄河职工的严密防守,共战胜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12次,确保了山东黄河秋伏大汛岁岁安澜。

1949年9月,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到12300立方米每秒,为黄河回归故道后出现的首次大洪水。济南以下各险工大部分水漫坝顶,全线吃紧。沿黄39万人历经40多个昼夜防护抢险,确保洪水安全通过,为新中国成立献上大礼。

1958年7月,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2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这是1919年有水文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山东千里堤防危机重重,部分堤段洪水几乎与大堤持平。8月6日,周恩来总理来到济南泺口视察,对黄河防汛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发动群众,抢修加固好大堤,保证万无一失,夺取抗洪胜利!” 在洪水暴涨的危急关头,沿黄110多万人上堤防守,山东临黄大堤一昼夜间修起了600多公里长的子埝。经过严密防守和全力抢护,洪峰安全进入渤海。

1982年汛期,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山东高村站和孙口站均超过1958年最高水位1米以上,位山以上的滩区全部漫滩,位山以下部分漫滩。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障黄河安全、战胜此次洪水十分关注。万里副总理召集水电部钱正英部长和山东省政府负责人,研究抗击黄河洪水的措施,为降低洪峰流量,实施了东平湖分洪。洪水期间,山东10万军民上堤抗洪抢险,确保了黄河、东平湖的防洪安全。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了泺口、河口治理工程等,指出要从战略的角度着眼,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2003年8月,黄河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秋汛,持续86天,由于洪水频繁、持续时间长、含沙量小、冲刷力强,冲毁了河南省兰考县部分生产堤和坝岸,导致山东菏泽东明南滩19.20万亩耕地被淹,黄河和东平湖工程多处出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黄河抗洪抢险做出批示。山东省四位省委常委坐镇指挥,奋力抢险,保障了防洪工程和滩区群众的安全。

7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山东黄河安全度汛,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为世界瞩目。

山东黄河除伏秋大汛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凌汛威胁。1855年至1938年的83年间,就有24年发生凌汛决口,占决溢年份的42%。历史上凌汛决口,天寒地冻,冰水齐下,冲堤溃坝,势不可当,因此素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黄河共抗御严重凌汛6次,其中1951年和1955年利津王庄、五庄出现过两次凌汛决口,损失惨重。经过70年不断探索和严密防守,山东黄河安然度过了 1956年后的历年凌汛,特别是战胜了1969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改变了历史上人们对凌汛无能为力的被动局面。

治黄之难,根在泥沙。为扩大黄河河道主槽过流能力,2002年开始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输送3亿吨泥沙入海,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每秒,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提升,历史长河中无数治河人的水沙调控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铸就水上长城

万里黄河,险在下游。

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治理事业,按照“除害兴利”的方针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略,山东黄河初步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达800多公里的堤防工程如长城一般巍然屹立于山东黄河两岸。

70年来,山东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成就斐然,累计完成各类防洪工程建设投资142.97多亿元,完成工程土方14.14亿立方米、石方2062万立方米、混凝土95万立方米。

先后对8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高度提升至11米以上,并将历史遗留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石化险工126处、坝岸3996段。实施了一系列河道整治,建成控导工程140处、坝岸2516段。

1958年兴建东平湖水库以来,逐步构筑起了东平湖防洪体系,实施老湖、新湖分级运用,解决遇超量洪水“分得进”和减少淹没损失的问题。东平湖先后7次分滞蓄黄河洪水,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保护黄河岁岁安澜,被称为黄河防洪的“王牌”。

通过规划治理,提高了河口工程防洪能力,改善了河道边界条件,先后3次人工干预改道,稳定现行清水沟流路40年,为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东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和有利条件。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江河治理投资力度,黄河的治理开发步伐加快。

2002年起,根据“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总体要求,山东黄河实施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加高加宽堤防,硬化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进行绿化美化,山东黄河两岸初步建成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为一体的高标准堤防工程。

2007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获得水利部大禹奖,2008年12月,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赢得了荣誉,在治黄史中尚属首次。

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面貌日新月异。

山东黄河对临黄堤、重点险工、控导工程、淤背区因地制宜种植林木,山东沿黄两岸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背河生态林三道防护林带,成为一道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长廊和防沙屏障。

据统计,山东黄河堤防绿化长度已达1389公里,树株存有量2300多万株,堤防和淤背工程绿化率达到94%。山东黄河河务局、德州黄河河务局分别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荣誉称号。

多年来,山东黄河打造出了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已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9处、黄委示范工程98处。

天生黄河惠齐鲁

黄河,被称为齐鲁大地的生命之河。

目前,山东省已有14市100多个县(区)用上了黄河水。全省58%的耕地、48%的人口皆依赖着这条河流。“泉城”济南、“江北水城”聊城、“五环四海”滨州、“运河古城”济宁、“黄河水城”东营……好客山东的一张张城市名片,都维系于一脉黄河水。

山东是资源性缺水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2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量的1/6和1/7。作为山东最主要的客水资源,人民治黄以来,全省累计引用黄河水3195亿多立方米,年均引黄水量和引黄灌溉面积约占全省总用水量和总灌溉面积的40%左右,为战胜历年严重干旱,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农业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黄河水已成为支撑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沿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黄河水,造成黄河频繁断流。1972年至1998年间,山东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最为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河道干涸,沿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粮食减产,企业停工,人畜饮水困难。仅1997年一年,因黄河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35亿元。

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开始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山东黄河河务局积极实施精细化水量调度管理,确保了山东黄河连续16年不断流,保障了沿黄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促进了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自2006年开始,山东黄河探索实施了“两水分供”,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实行错时分供,严格用途管制,有效解决了工农业争水现象,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950年春,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淤灌闸在利津县綦家嘴险工建成,打破了黄河下游不能破堤建闸的禁区,拉开了山东引黄供水、为民造福的序幕。山东黄河引黄供水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当时的引水能力只有1立方米每秒,发展到今天山东黄河两岸建起了63座渠首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2423立方米每秒。近年来,全省年均引水量近70亿立方米。

目前,黄河水润泽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流金淌银的黄河水不仅惠泽沿黄两岸、毗邻县市,而且跨流域送到了千里之外。

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通水,结束了青岛人民排队取水的历史,同时也使得沿线寿光、潍北等地的群众摆脱了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困境;1989年、2014年黄河两次向南四湖补水,挽救了即将干涸的湖区,让濒临崩溃的生态体系得以恢复;“引黄济沧”“引黄入卫”“引黄济津”解决了河北、天津等地的用水危机,白洋淀、大浪淀重新焕发勃勃生机;2010年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遏制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的趋势;停止行河37年的刁口河全线恢复过流,赤地千里的故道河床重现旖旎风光;2015年,胶东调水工程全线通水,黄河水首次送达烟台、威海等地,解了胶东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燃眉之急。

目前,引黄供水已由单纯的农业灌溉发展成为城市、农业、工业、生态等多功能供水,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与山东国民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砥砺前行 筑梦未来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人民治理黄河70年来,山东黄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短暂瞬间迸发出了绚烂夺目的光彩。

70年间,山东黄河人秉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依法治河打造出重盾利器。1997年,在山东黄河河务局积极推动下,山东省人大通过了《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这是山东省治理黄河历史上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此后,山东省又陆续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配合国家级法律法规,构建起依法治河之“纲”。同时,山东黄河着力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执法队伍,创新开展了黄河派出所和黄河水政监察大队协作配合机制,加大河道管理力度,维护河道正常管理秩序,近10年来,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3156起。普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黄河河务局连续获得“五五”“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单位,沿黄地区群众水法制意识日益加强。

科技创新推进治黄事业现代化。1970年9月,齐河修防段一群普通的黄河职工发明了黄河第一艘吸泥船,体现出了黄河人因地制宜、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1978年,利用吸泥船机淤固堤技术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仅最近10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就组织完成部、委科技计划项目7项;组织鉴定评审科技创新项目51项,其中1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253项成果获科技奖励,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励成果4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励成果3项、黄委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9项;21项成果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全局创建文明单位108个,其中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水利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32个,文明单位创建率达到了96%。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 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00余人被表彰为省(部)级劳动模范、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回顾历史,成绩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黄河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引,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防洪抗旱减灾为目标,以东平湖蓄滞洪区、黄河入海口、干流河道治理开发与管理为重点,着力增强山东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山东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致力构建与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黄河水安全保障体系,谱写山东人民治理黄河新篇章。

70年风雨兼程,70年成就辉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黄河人一定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谋黄河长治久安,把黄河建设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好地造福齐鲁大地!■

猜你喜欢

黄河山东
图说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