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背后的岳阳楼文化
2016-05-30延馼
摘 要:岳阳楼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光临并留有传世名作。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文章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文笔者以范文正的这篇佳作为轴心,分别选取了岳阳楼文化发展流变的三个重要时期,唐宋明,简要分析《岳阳楼记》背后的文化,以及饱受历史沧桑的岳阳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岳阳楼记》;岳阳楼;范仲淹;“楼魂”
作者简介:延馼(1995-),女,陕西榆林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一.唐时岳阳楼——幽发哀怨高楼梦断
正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早在范仲淹吟咏前,就有不少诗人,其中不乏大家,在此楼慨叹命运国家。《岳阳楼记》开篇所说“刻唐贤今人诗赋”,就意在说明岳阳楼在此之前丰厚的人文背景。虽有众多名流光顾,但岳阳楼所处位置,也并非中原腹地,也非各省通衢,柳宗元在《送李渭赴京师序》中所言:“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再看曾经赋诗于此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惨遭贬谪,游历经此地,愤懑哀怨之情有感而发,遂成佳作。
唐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亚洲经济中心,达到了封建社会强盛的顶峰。这样一个兴旺发达,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社会,激发了知识分子们重视事功,乐观上进的热情和信心,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表达在盛世里建功立业,实现救世济民理想的强烈愿望,也在寻找各种方式踏入仕途。“但或是天妒英才,或是惨遭算计,这些胸怀壮志的诗人们,谪居流徙于远离长安的蛮荒之地岳州,眺望着浩渺壮阔的洞庭湖,登临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只能用诗歌来表达他们仕途的失意,旅次中的孤寂以及壮志难伸的愤滋。”
如洞庭日落、秋色弥漫的傍晚,李白望远怀忧,想起与他同是怀才不遇,远谪南方的屈原,不禁感慨叹惋:“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二.宋时岳阳楼——进退忧乐锻铸楼魂
尽管饱经历史沧桑变迁的岳阳楼,留有众多传世名篇。但这些文章诗作中最著名且特别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写此文章的背景,随后竟别出心裁,对前人诗作品鉴一番,最后决定剑走偏锋。范仲淹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对洞庭之于人的心境做了分析,其洋洋洒洒的笔触,时扬时抑叙写洞庭风光。既有春意盎然,勃勃生机,一派和谐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也有风云变幻,气象诡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昏地暗,“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诗人以触景生情的定律,来阐释前人登顶高楼而引起的不同反应,其实正是洞庭千变万化的景致对人们感官的刺激而已。最后一段,是文章思想的升华。范仲淹以“进与退”,“喜与悲”,“忧与乐”,“先与后”,几组反义词的强烈对比,来阐明自己心中的,同样是与“古仁人之心”相契合的理想伟愿。范仲淹将博大的胸襟寄托在洞庭湖宽阔的背景上,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主义爱国精神。
范仲淹在憂乐这对矛盾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在尊奉儒学的基础上,弘扬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后所作的经典性总结。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把传统的忧患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成为岳阳楼人文精神的永恒主题。范仲淹对“进退忧乐”的感叹,为岳阳楼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精神内核,为其画龙点睛,赋予生命,从此锻铸成了一座千年古楼屹立不倒的有力“楼魂”作为支柱。
三.明时岳阳楼——忧乐精神缅怀承延
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问世后,其“先忧后乐”的精神,不但成为宋时代精神的表征,更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代文人官员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甚至成为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领袖。
由于元朝,外族统治,范仲淹留下的那股遗风已经有些遗失殆尽的迹象了,但到了明朝,文人士大夫又重新自觉继承忧乐精神之精华,登临岳阳楼的诗作,更多地表现为依托《岳阳楼记》的主题,从而书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字里行间表现的是一份对“岳阳遗风”的赞美与坚定。
明代李东阳的《登岳阳楼》一诗就把杜诗、范记作为岳阳楼文化的主题,“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后世的诗人们登临岳阳楼更多的追慕先贤,咏“忧乐”以明志。如杨溥登岳阳楼睹景抒怀,则有“白头重历览,忧乐仰先贤”的慨叹。
明代以后,岳阳楼诗作及文化,逐步定型,清代文人来此楼,也多为凭吊古迹,缅怀古人,亦或寄情山水清音,抒怀淡泊情志。岳阳楼,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结语:
岳阳楼,这座名重古今的人文景观,《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历史佳作。在历代文人不断地描绘、书写中,岳阳楼早已不是一座冰冷陈旧的遗迹,它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断添彩,其背后的文化深意为后人所仰慕,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去深究,它成为了中国人文历史上永远的丰碑,而《岳阳楼记》作为岳阳楼精神的代表,它将永远被传颂与铭记。
参考文献:
[1]孙适民.从屈原贾谊柳宗元看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化[J].长沙:邵阳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4期.
[2]方祖雄.岳阳楼诗词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