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6-05-30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物

《考古》

2016年3/4号

瑞典奥兰德

一座仓促建造的避难所。一场恐怖的大屠杀,欧洲史上一个动荡时期

距离瑞典海岸几英里的奥兰德岛,平坦、风大而贫瘠,至今仍算偏远地区,然而最早的人类居址可追溯到数千年前,青铜时代墓葬和维京人石刻在岛上星罗棋布。罗马时期,包括奥兰德在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周边诸岛曾盛产武士,他们南下数千英里,为罗马皇帝充当雇佣警卫军,并从罗马带回了不少金币。

这些金币在今天仍被觊觎。由于出现盗掘迹象,2010年,在该岛SandbyBorg要塞开展了保护清理工作。考古学家利用金属探测器搜寻盗掘者错过的东西,找到5个珠宝窖藏,出土了银胸针和铃铛、金指环、琥珀、玻璃珠、贝壳项饰碎片等遗物。这些珠宝不可能是被疏忽遗漏的,而多组同时发现似乎说明它们的主人后来都遭遇了不测,导致再没人回来取走它们。在好奇心驱使下,考古队次年回到这个遗址又开了三个探坑,其中一个位于要塞中部大房址——40号房址内。这里不仅发现了最大的窖藏,还发现了一具尸体的双脚。在接下来的5年里,考古队每年在此开展大约一周的发掘工作,逐步清理出40号房址及14具人骨。其中8具遗骨出在40号房址内,有的半压在火塘上,局部严重烧毁;有的头颅从颈部齐刷刷的砍掉;有的趴在地上……种种姿态表明,这里发生了一场屠杀。目前发掘面积仅占整个要塞的2%,如此算来.至少数百人罹难。

奥兰德岛上类似的环形要塞建筑至少有16座,全部建造于民族大迁徙时期(the Migration Period),即公元4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加速崩溃的动荡年代。这些要塞高大的土墙和门明显采用罗马技术建造,拥有锯齿形的城墙和拱形城门。房屋沿内墙排列成一圈,城内中间再建造一组房屋。这些要塞似乎是针对围攻或突袭的避难所,人们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从周边农场的各个角落到达这里。Sandby Borg15英尺高的壁垒,曾保护着53座房屋及其食物储藏室,环绕着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然而Sandby Borg结束的很突然。屠杀突如其来,但马,猪、羊等家畜未被掠走,而是留在周围被活活饿死。随着房屋土石墙的倒塌,Sandby Borg变成了一个浅坟,人骨埋藏于地表之下仅仅几英寸。随后,这里似乎成了禁地.再无后人定居于此。于是当时屠杀的信息被大量保留,目前关于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人们所知甚少,通过发掘Sandby Borg要塞,考古学家不仅想要知道人们是为何死去的,还想了解他们曾经如何活着。

在Sandby Borg要塞之内,日常生活垃圾等遗存构成的“文化层”很薄。考古学家推测人们在那里最多生活了几个月,说明这个要塞并非他们的家园。迄今发现的私人遗物少得可怜——大部分人工制品都被隐藏或掩埋起来,显然是在袭击之前。带扣之类的服饰没有出现.这令考古学家怀疑突袭是否发生在晚上?遗址的羊骨将要塞末日锁定在春季。黑麦和目前斯堪的纳维亚最早的芥末籽也为了解当时的食谱提供了材料.考古队甚至发现了半具鲱鱼骨架,可能是最后一餐的遗留。人骨学家采集了几具遗体胃部的土样,打算送往斯德哥尔摩的实验室,了解他们生前吃了什么。对人骨的清理极为细致,这也是清理一座房址耗时5年的原因之一。

2000年前,奥兰德岛通过波罗的海与大陆相连,再由陆上贸易之路连接地中海。奥兰德人通过与欧洲其他地方远程贸易获利巨大。考古发掘和偶然发现已经收获了数百枚罗马钱币,青铜像、玻璃珠和容器,时代约在公元4世纪,说明那时的奥兰德与罗马帝国存在不少联系,不少财富由充当罗马皇帝雇佣军的武士带回。岛上发现的最晚的金币大概属于公元450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斯堪的纳维亚武士失去雇主。奥兰德的社会平静随着经济崩塌而垮掉。被屠杀者的遗体没有被安葬、有的还有辱尸迹象,似乎说明这不是短时登陆的海盗所为。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岛内游荡的失业武士将毒手伸向了当地居民。

(编译:杨月光、艾婉乔)

国外资讯

201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体育遗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于4月1 8日迎来国际古迹遗址日,201 6年的主题是“体育遗产”。

2016年8月.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主题定为“体育遗产”,是由于体育除却其本意以外,还在遗址中遗留下来许多各式各样的,在体育运动中所使用的装置等实物,这些实物中许多都蕴含着与建筑,美术及技术领域发展相关的重要价值。

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世界上最早期的文明,这些历史可以告诉我们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以及人类是如何发展某项具体技能的。时至中世纪.英格兰及爱尔兰所有的村落之间都会进行一种粗野的球类运动竞赛,与此同时.佛罗伦萨的古典足球运动只有贵族才可以操演。像剑术、马上枪术等竞技运动受到整个欧洲贵族的推崇与支持。

关于现代团队运动起源的争论始终存在,特别是那些在欧洲殖民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的运动。工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空闲时间,体育也变得更亲民。自1896年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1930年举办第一届的足球世界杯,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体育赛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就武装冲突中文化遗产的保护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2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国际红十字会(1CRC)主席Peter Maurer在日内瓦签署一项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为两个组织采取联合行动加强武装冲突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准备。

这项合作协议的签署是2015年11月组织第38届大会采纳的加强教科文组织行动保护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战略的直接体现。这一战略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引入文化领域以外的相关利益攸关者将文化保护纳入人道主义行动、安全战略和建设和平程序之中。博科娃表示她坚信“这一协议为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难以靠近地区收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机会。而且能够在官员和人道主义行动者中加强能力建设,并帮助倡导实施1954年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遗产的海牙公约及它的两个补充协议。”

近期对文化遗产地的大规模系统性破坏和劫掠凸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和人道主义层面的密切关系。对文化遗产或多样性的攻击也是对民众、对他们的权利和安全的攻击。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规定蓄意破坏文化遗产是一项战争罪,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国际法规——尤其是1954年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遗产的海牙公约的基础之上采取创新手法,促进保护的有效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法国、瑞士遗产专业人士声援叙利亚遗产保护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委托开展反破坏叙利亚遗产行动,这一行动于2015年2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联合国2199号决议被再次强调。该行动通过叙利亚文化遗产积极保护项目得以实现,由欧盟、弗拉芒政府、奥地利资助展开。

自战争伊始,叙利亚专业人士已经针对艺术收藏及文物进行有效抢救,同时在博物馆安全地带及考古库房开展相关保护工作。目前,这些地方也正遭受破坏及掠抢的威胁,而资源匮乏也是阻碍专业工作展开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法国及瑞士遗产与考古专业人士在2015年发起一项新的活动,旨在根据需求,为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提供包装材料,保存材料、研究及登录工具,用以开展文物包装、保护、科学登录等工作。

相关协调工作由欧洲考古中心等完成.超过50家机构、组织及独立个人参与项目,领域涉及文化、档案、博物馆、图书馆、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艺术传播等。目前,近7吨的材料已经被送抵贝鲁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事处.后者已确定将上述材料赠予叙利亚考古与博物馆总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委员会联手推动可持续发展文化之路

2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开发文化之路的计划,旨在利用世界遗产地吸引游客促进精选欧洲线路上的博物馆、节日等其他文化财产的发展。这项计划于2月1日进入初期准备阶段,预算资金1500万欧元。

第一条遗产之路将于2017年底向游客推出。该计划将使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观光的游客能够通过客户友好平台和移动应用获取与文化地相关的地图和信息,并在方便的时候在行程中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欧洲遗产之路”计划是具体展示文化遗产实力的一项计划,它将成为社区和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源泉,为社区、自然资源保护者和政界领导人提供一个启发发展战略的模式,充分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世界遗产地杰出的普遍价值。

这个项目将涉及地方政府、遗产地管理人员、博物馆画廊等文化机构和旅游业成员。它的互联网址和应用将向公众宣传欧洲遗产之路,尤其是中国、北美和欧洲的公众。

最新报告显示。文化产品驱动数字时代的经济发展

3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UIS)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201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深度分析了全世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情况。尽管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且大批电影和音乐消费者转向网络相关服务,但2004-2013年间文化产品的贸易额还是翻了一番。

2013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比美国的279亿美元高出一倍多。美国虽然已不再是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但却依然是这类产品的最大进口国。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产品的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但在进口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文化产品出口在增长。土耳其和印度近年快速发展,已跻身世界10大文化产品出口国。这进一步证明了文化产业在今天全球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合作将揭示渔业对海洋世界遗产地的影响

当前,超过30%的海洋世界遗产地正在与不可持续渔业进行斗争。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今后几年海洋世界遗产项目的核心,支持这一行动,需要提升科学监测,社区教育及监控项目的水平。然而目前,不可持续及非法渔业对于海洋世界遗产地普世价值的影响仍然缺乏评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合作伙伴弗兰德斯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即将开展。旨在世界遗产地范围内记录渔业造成的影响,自对于自然的食物网的变化到代表性物种灭绝后旅游收入潜在的影响。入侵物种对于海洋世界遗产地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这一新的研究项目成果将协助海洋世界遗产项目及遗产地管理者更进一步理解不可持续及非法渔业对于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并为他们面临如上挑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工作目标及路径。

卫星将可能帮助考古学家寻找海底沉船

来自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及海洋与沿岸航线社的专家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发现了一种低成本沿海探测沉船的新方法。他们在比利时泽布吕赫港附近已知的四处沉船遗址,通过免费使用陆地资源卫星的卫星数据以及潮汐模型来跟踪沉淀物卷流。这些沉船已经被详细记录在一份由弗拉芒政府组织开展的多波束探测记录中。科学家们发现,两艘沉船遗存的裸露部分在憩潮过程中不断收集沉淀物,随后伴随涨潮退潮,沉淀物不断悬浮,形成沉淀物卷流,最终可以在海洋表面探测到。科学家表示:目前未被探测到的沉船将有可能通过绘制沉淀物卷流地图溯流寻找他们的所在地。

法国归还柬埔寨印度教神首

近日,在柬埔寨相关部门的要求下,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将一尊公元7世纪的印度教神像的头部归还柬埔寨。这尊神首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与湿婆的合体,在法国殖民时期被盗,迄今已过去130余年。目前,神首已经与神像躯干部分接合完成。

在柬埔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典礼上,柬埔寨副总理索安表示:根据高棉文化,这一次合璧是繁荣的象征。柬埔寨对于未来在法国展出整尊雕像并不反对。近年来,柬埔寨始终致力于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在过去的3年中.已经有几尊雕像由美国博物馆及挪威的收藏家送回柬埔寨。

“黄金的阿富汗——被守护的丝绸之路珍宝”展将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阿富汗过去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据点而发展繁荣,分布在其北部的巴克特里亚历史遗迹中发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的代表性文物被阿富汗国立博物馆收藏。但自1979年苏联入侵及此后持续的内战,阿富汗的文物古迹被严重摧毁,博物馆也遭受重创。几十年问,为了保护被视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巴克特里亚文物,阿富汗人惨遭不幸,却始终对文物的下落守口如瓶。曾经被当时勇敢的博物馆馆员秘密转移到阿富汗总统府达努拉曼宫地下秘密金库的珍贵文物,终于于2003年重见天日。以此为契机,以支援阿富汗文化遗产复兴为目的而特别策划的古代阿富汗珍宝的国际巡展,自2006年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开展以来,已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世界10余个国家巡回展出,今年4月,它们将来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本次在日本的展览,除原有的231件文物外,在日本被作为“文物难民”而保管、借本次机会归还给阿富汗的外流文物中的15件文物也一并展出。此次展览将于4月12日至6月19日展出。

扫描技术表明图坦卡蒙墓室后有密室

埃及文物部长在近期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根据目前探底雷达对图坦卡蒙墓的最新探测,表明在墓室西北两面墙的后方可能有两间密室。探测结果还揭示了空间内门廊及有机材料的存在。接下来的雷达扫描将在本月底与开罗大学的科学家一同开展。参与调查的考古学家表示:使用正确且安全的方式去发现两堵墙的背后是什么很重要。考古学家猜测这两间密室中可能是图坦卡蒙母亲或姐妹的遗存。

“猴子的把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为庆祝丙申猴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别展览,通过不同文物展品中的猴的形象,展现古代中国艺术。这些形象出现在瓷器、绘画、金属制品及玉雕作品中。

2000多年来的亚洲艺术中常常会使用到猴的形象,通常以谜语或合成的形式呈现,用以表达学术上的成就。展出的一幅12世纪扇面绘画作品,描绘了3只长臂猿袭击一只白鹭的巢,寓意“三猿得鹭”,“猿”在中国音同“状元”的“元”,寓意“三元得禄”:同样的情形还能在一件17世纪末、18世纪中的瓷盘中找到。

中国农历纪年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等已经传播到了韩国、日本以及南亚的华人社区。然而东亚地区的中国农历纪年独具特色,猴子的形象聪明、淘气、充满活力,这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文化的装饰艺术中都看得到。

美国博物馆举办“木乃伊的前世今生”展

3月18日,世界规模最大的木乃伊展“世界木乃伊大荟萃——木乃伊的前世今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宝尔博物馆开展。展览汇集了来自12个国家的45具木乃伊和90多件相关文物。展览上观众不仅可以看到4500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还可见到包括世界闻名的匈牙利家庭木乃伊、德国男爵木乃伊和现代人类首次复制成功的木乃伊等。本次展览向观众们展示了很多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天然木乃伊,以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复制的人体木乃伊.使得木乃伊不仅有“前世”,还有了“今生”。展览将在宝尔博物馆持续展出3个月。

奥赛博物馆、橘园美术馆雷诺阿作品精品展在东京展出

来自法国奥赛博物馆及橘园美术馆的重要艺术精品——雷诺阿作品,将汇集在东京展出。100余件包括雕塑、素描画、粉彩画等在内的艺术作品将带领观众走过法国艺术大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一生(1814至1919年)。

展览通过10个单元对展现了雷诺阿的艺术风格,从早期的写实的创作至其艺术生涯晚期对于人像裸体的描绘,作品围绕雷诺阿钟爱的主题:人像,风景,日常生活,花,儿童,裸体女性等。同时,展览尝试追随雷诺阿从印象派的创新实验到对于古典绘画的尊崇,直至最终对于这两种风格的融合,展示了艺术家一生对于新挑战孜孜不倦的探寻。

法国发现旧石器时代鸟形雕刻

近日.法国考古学家在法国西南部的一处遗产地发现了公元前31000年至公元前35000年的石雕,根据法国国家预防考古研究院的新闻,科学家相信雕刻内容为一只乌。石雕属奥瑞纳文化时期,当时现代人类刚刚到达西欧。通过显微技术及三维分析我们可知作品使用“陷浮雕”技术,这一手法在旧石器时代艺术中十分罕见。

国内资讯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

3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当前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落实责任、加强保护、拓展利用、严格执法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认识,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责任。《意见》明确,要健全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安全防护,制定鼓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意见》强调,文物工作要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服务。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品牌。要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强化文物督察,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文物执法工作,落实执法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

国家文物局印发《长城执法巡查办法》和《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

为促进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法履行长城保护职责,规范长城执法巡查工作.近日,国家文物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天津、上海、重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印发《长城执法巡查办法》。《长城执法巡查办法》明确了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在长城执法巡查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要求应如实做好长城执法巡查工作记录,发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应及时将长城执法巡查记录、反馈意见、整改结果等文字和影像资料整理归档,建立电子和纸制档案。应建立长城执法巡查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并鼓励社会监督,畅通监督渠道.“12359”文物违法举报平台设立长城保护专线。

同时,为加强长城保护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长城保护员作用,促进长城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还制订了《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规定地处偏远,未设立长城保护机构的长城段落,长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门可以聘请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长城保护员聘请程序和办法。《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明确了长城保护员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还规定了长城保护员的奖惩办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评估(一期)”课题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

1月20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评估(一期)”[以下简称:评估(一期)]结项评审会在京召开,来自古建筑保护、遗产保护和监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了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评估(一期)”通过编制《评估手册》,对6处监测试点单位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评估报告,在格式、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符合规范和要求,较好的反映了监测试点单位的成果和问题,归纳了我国当前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的关键问题、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下阶段工作建议,对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具有指导、促进作用,符合结项要求。

第二届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暨工程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3月15日,第二届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暨工程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工程中心换届、审议工程中心运行期运转情况及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与会专家认为,工程中心在坚持以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要方向,牢牢把握主要研究内容的同时,应将基础研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基础研究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合作领域,力争未来五年在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材料与保护技术的科学化、保护材料与保护技术的工程化、保护加固技术的工程化研发、保存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的集成研发、数字化与展示技术研发、保护标准与规范编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引领我国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发展的前沿,充分发挥工程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

“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月16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暨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为打破地域行政界线,实现跨区域的学科联合与互动,搭建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的融合平台,更好地推进冶金考古的进展,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倡议发起,于2015年5月30日成立了“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此次会议由新发现与研究成果通报和合作研究的顶层设计两部分内容组成。与会代表普遍认可突破行政地域限制构建区域互动的学术团体,对矿冶遗址与冶金生产进行专题研究的模式,为资料、信息和人员的充分交流,搭建了平台,整合学术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研究优势,提供了极好的组织结构和研究范式。将实验室延伸至野外,在田野发掘、取样全程与科技分析检测充分结合的研究方式,由器物研究转向了背景研究和社会行为模式研究,代表了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希将开展保护和修复文物科研合作

2月19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日前正式签署了科研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展采用激光技术保护和修复文物的科研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学术与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成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合作开展石质文物修复和激光洁洗技术研究和培训,利用先进的光学和激光技术分析,鉴别和保护文化遗产,双方将建立人员互访与信息交流机制,举办相关技术研讨会,共同撰写和发表相关合作研究成果。

希腊采用高科技手段修复古代文物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平。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所属电子结构和激光研究所采用激光技术对雅典卫城博物馆著名的女像柱进行修复,该科研项目曾获得由国际保护历史和艺术作品研究院颁发的凯克奖。在中国驻希腊使馆和国内有关单位的大力推动和协助下,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我国拟立法规定从事深海海底资源开发应保护域内文物

2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的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草案.对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承包者保护作业区域内的文物、铺设物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2015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草案二审稿将其中的第九条修改为:承包者对勘探、开发合同区域内特定资源享有专属勘探、开发权。承包者应当履行勘探、开发合同义务,保障从事勘探、开发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承包者从事勘探、开发作业应当保护作业区域内的文物、铺设物等。承包者从事勘探、开发作业还应当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

此外,草案二审稿还对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活动应当坚持的原则.以及国家保障我国勘探、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内容作出了修改完善:增加国家支持企业进行深海科学技术研究与技术装备研发,促进深海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及成果共享方面的内容。

国家文物局公布2014-2015文物行政执法十大指导性案例

2月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2014-2015文物行政执法十大指导性案例”,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办理的天宁寺塔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案、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文化局办理的阿尔山车站北侧平房被擅自拆除案等十大文物行政执法案例入选。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2014-2015文物行政执法十大指导性案例遴选推介活动”,遴选范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30日办结的文物行政执法案例。经地方推荐、案例初评、专家复审,实地复核、媒体评议,最终从各地报送的24个典型案例中,确定了在法律适用、整改落实、责任追究、促进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10个案件作为指导性案例。

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发布

3月2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发布。众多考古证据共同证明,墓主人是历史上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由江西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当天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幕,集中展出了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以及少量漆木器复制品,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最新清理发掘、尚未对外披露的内棺文物,是断定墓主身份的关键性证据。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自2011年开始,经过考古人员将近5年的努力,发现了我国迄今保存较好、结构完整、功能布局清晰、拥有较为完备祭祀体系的汉代列侯墓园,以及在墓园附近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洛阳龙门石窟特窟看经寺首度对公众开放

3月10日,龙门石窟首度面向公众开放一座特窟——看经寺.游客可走进该窟,近距离欣赏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唐代石刻罗汉群像,揭开这座千年石窟寺的神秘面纱。

历经千年风化和渗漏水侵蚀,一些造像已十分脆弱,佛像外的彩绘也已斑驳。为防止触摸、碰撞带来的人为损坏,罗汉造像外设置一圈玻璃隔断,在不影响游客参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此外,洞窟内地面为凹凸不平的山岩,在这里铺设木质步道,以保障游客安全。看经寺开放后,大量游客呼出的气体可能使洞窟中温湿度突变。为防止该情况发生,景区将对看经寺采取限流、错峰观赏等措施,保证窟内不聚集大量游客,对文物产生损坏。

川渝石窟保护项目试点工作启动

2月25日,为切实推进川渝石窟保护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在成都联合召开协商会议,专题研究讨论项目试点相关工作。这标志着川渝石窟保护项目的正式启动。与会专家就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大足模式”进行了探讨,在综合考虑地方意愿、社会效益、类别特征差异性等因素基础上,确定将在成都、广元、巴中以及安岳、仁寿等地,通过实地勘察后最终确定试点项目。

川渝石窟保护作为国家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已获国家文物局同意立项,并初步纳入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该项目将从学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保护工程实施、新技术应用、保护与展示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等方面展开,预计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改善提高四川省石窟石刻的保护利用状况和科学研究水平。

江苏蒋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召开

2月27日至28日,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及浙、沪、湘科研院所的学者,对江苏兴化、东台交界处的良渚时期蒋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观摩出土标本、听取考古队汇报和充分论证后,与会学者认为此次考古发掘学术意义重大,首次在长江以北获得一批难得的良渚文化聚落重要资料,不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的传统学术观点,而且首次大量出土保存完整的良渚时期人骨,为深入研究良渚文明和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良渚发现5000年前中国最早大型水利工程系统

3月11至13日在杭州召开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咨询会上,来自全国各地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家、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专家听取了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成果汇报,现场考察了莫角山遗址、北城墙及西城墙遗址及塘山、石坞堤坝遗址及老虎岭、鲤鱼山发掘现场。专家认定,良渚古城西北部和古城北面发现的11条水坝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发现,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我国科学家揭示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

2月16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发现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幸存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据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中国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近日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子刊《科学报告》。该论文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并综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将参加世界记忆亚太名录评选

2015年,《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山东首批“珍贵档案遗产名录”,目前曲阜市文物局已完成《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初步申报工作。3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专家瑞·埃德蒙森先生到曲阜市文物局孔府文物档案馆考察《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工作。5月18日至21日,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将在越南顺化举行,届时,《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将参加世界记忆亚太名录评选。

《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共有9021卷,约25.8万件。档案内容丰富,详细记录了孔府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共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

(国外资讯编译:盛夏)

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

(美)Thomas Erl、(英)Zaigham Mahmood、(巴西)Ricardo Pubtini著,龚奕利、贺莲、胡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定价:69元。

这是云计算和分布式的第一本书,涉及云计算领域的各个方面。以云计算起源为出发点,涵盖了云计算基础、云计算机制、云计算架构以及云计算使用等基本概念,介绍了工业标准组织、云计算机制与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中心设施、云计算新兴技术,给出了云提供合同和云商业案例模板。并附案例研究结论。作者埃尔(Thomas Erl)领导研发了国际公认的云计算职业认证(CCP)和SOA职业认证(SOACP)的课程大纲;Mahmood教授是一位经过认证的云计算训练师,Ricardo Puttini为巴西主要政府机构的高级IT顾问,在巴西利亚大学讲授数门有关服务概论、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云计算的课程,并担任过第四届国际SOA大会和2011年第三届国际云计算大会主席。

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原理与方法

李成名、王继周、马照亭编著,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3月出版,定价:79元。

本书针对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所面临的三维数据获取、三维建模、海量数据三维可视化、三维空间分析、行业应用等瓶颈问题,经过长期研究试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数字城市三维空间框架建设需求的技术路线,经过在山东、浙江、河北等省份十几座城市的应用,验证了其实用性与高效性。

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陆地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定价:120元。

本书以历史性建筑为核心,以历史性建筑的再度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以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不断发展的观念与实践为研究背景,以历史性建筑的社会生命质量与社会存在意义为研究主线,力图通过历史与逻辑内在统一的研究方法,描绘出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系统发展图景,并探讨了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与广泛的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内在关系,力图提出历史性建筑保护在当代社会需求下必然发展道路的新思路。

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

季富政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定价:88元。

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

季富政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定价:98元。

在选择巴蜀地区二十多个场镇和二十个民居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巴蜀城镇与民居在建筑文化上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四川盆地内没有自然聚落,只有市街形态出现的特殊聚落——场镇。作者数十年间调查了四川盆地1000多个场镇,从中提取了数十个典型场镇,作了极富个性的精彩叙述和论证。好多文章就是在现场写的,语言鲜活生动。民居部分的川黔边境岩居、云南聚落、氐羌民居、客家民居等等,都与巴蜀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它们充分展示清初以来,巴蜀人民在继承祖先城镇与民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融汇各省入川移民带来的新鲜知识和技术,创造出了新一轮的巴蜀城镇与民居风貌。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美)巫鸿著,施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1月出版.定价:75元。

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书中并没有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本书是作者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后出版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

犍陀罗艺术探源

卡列宁、菲利真齐、奥里威利著,魏正中、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定价:118元。

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午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位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中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译本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文后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犍陀罗艺术探源》的参考书目。

猜你喜欢

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彩云之南的萌文物
文物超有料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文物里的汉服 另一种流风回雪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