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苏南地区古桥遗产形成的要素研究
2016-05-30严波瞿小佩张勇
严波 瞿小佩 张勇
摘要:古桥作为水文化遗产的一种,不仅具有实际交通功能,而且富有艺术性。苏南古桥的建造不仅受水文气候、地形地貌和岩石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而且与交通、人文、经济、审美等社会环境要素密切相关。研究作为苏南古桥典型代表的常州古桥,有助于苏南地区古桥遗产研究、乃至整个苏南地区的水文化遗产的研究。
关键词:古桥;水文化遗产;苏南地区;常州
一、引言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拥有广袤的太湖平原,长江东西横贯境内,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南大部。苏南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河网纵横交错,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其中水域面积占21.15%。再加之经济繁荣发达,使得苏南地区水文化遗产随处可见,遍及城乡,成为苏南地区的一大亮点。
古桥是水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水文化遗产,既包括以包涵水利建筑工程遗产和水工业遗产为主体的工程类水文化遗产,也包括水文化民俗等非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工程类水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围绕着江河湖海等大小水系构筑而成的建筑物或配套设施,如桥梁、水闸、水渠、大坝、驳岸、码头、水下隧道及纪念碑石等。古桥是水文化遗产中最典型的代表,具有水文化遗产典型的二元圈层性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优势。古桥不仅是水利建筑工程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同时也包含了古桥营造技术、古桥艺术、古桥美学、古桥民俗等古桥非物质文化形态。
古桥的形成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苏南古桥必然烙有苏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其中自然环境是指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社会环境是指由交通、人文、经济和民俗等社会要素构成的社会综合体。两种主要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苏南地域环境。
二、苏南地区古桥分布情况
苏南地区古桥分布城乡各地,且在水文化遗产中占比较大。在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江苏省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占全省三普普查点数据总量的近15%。在全国文物普查的60个类别中,与古桥相关联的有2个类别,即“桥涵码头”和“桥梁码头遗址”,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分布多数位于苏南地区,其中桥涵码头占比较大。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为例,大运河江苏段共有水文化遗产168项,其中古桥就占有48项,占比最大。大运河流经苏南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苏南古桥遗产共计46项,占大运河江苏段古桥遗产总数的95.8%。
以常州为例,常州是典型的苏南水乡城市,地处苏南中心地带,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舟车引百越,襟带控三吴”之称。在江苏省已经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桥单体有300余座,其中常州市各级古桥文保单位有58座,占了五分之一,数量仅次于苏州和无锡,占第三位。常州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数量同时也占到全市32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近20%,另外还有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的古桥120余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桥梁类文化遗产是江苏工程类水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常州古桥是苏南古桥的代表,研究常州古桥有助于整个苏南地区的古桥乃至水文化遗产的研究。
三、孕育苏南地区古桥的自然要素
一座桥梁的设计建造,最首要的就是选址,只有确定了架设地址,才能依此去考量其他因素,因此,选址是桥梁设计建造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古桥设计选址首先需要符合水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岩石土壤植被环境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苏南古桥选址也遵循这个规律。
1.水文及气候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苏南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支流庞杂,水文环境对桥梁的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影响。水文环境是指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自然界水体的时空分布、深浅变化、走向流量以及与水体密切相连的周边环境和对其的影响,当今水文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系统学科。在古代,造桥工匠进行桥梁选址时虽然凭借的是经验,但他们对水文环境的理解与把握丝毫不亚于现代。其设计的桥梁,既科学、又富于艺术美,并与周边水文环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苏南地区古人对“桥与水一体”的审美观。
(1)按气候性环境要素选址
苏南地区由于临海靠江,常发季节性台风,7-9月尤甚,平均每年有过境台风2—3次,且风力强劲,多达8级以上,有时甚至发生龙卷风。以常州地区为例,白东晋以来,有记载的风灾达57起。台风常常造成常州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在古代尤其严重,而且台风多伴随强降雨,在夏季尤为明显。常伴有雷雨大风,短时降雨量惊人,引发洪涝灾害。自东晋以来,常州地区有记载的洪涝灾害达139起。因此古代苏南地区造桥工匠充分考虑和利用苏南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在桥梁设址时尽可能地选择受力和降雨等气候性要素影响小的坚固稳定之地,“视水势,观流量,顺水性,躲急流”,因势利导,以保证桥梁的使用寿命和施工安全。
(2)按河道水系布局选址
苏南大部分地区水网密布,河道水系遍及乡村市镇。以常州为例,常州的乡镇也都临近水网河道,河流往往决定了市镇的形状,如清《武阳志余》记载:“吾邑东南新塘乡滨太湖,其市镇日雪堰,贸居贾舶集焉”,“寨桥跨南运河之上,北距郡城五十里而遥,南距宜兴界十里而近,蔚然为市集”。常州集镇大多滨临河道,街面房屋横向而筑,奔牛街一字形,号称三里长街;横林两岸有街,隔河相望,有上塘、下塘之称;东安街随河而弯,似游蛇形;小河以万善、宝善两桥沟通南北,成井字形,焦垫、魏村、雪堰、卜弋、夏溪、湟里等街,呈丁字形;郑陆沿北塘河、鸣凰依兴隆河,沿河商店,多建水阁,阁下流水,阁上住人。常州规模最大的市镇如奔牛、湟里、孟河等都主要分布在运河一线与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这些市镇大部分都依靠运河漕运和交通得到了发展,今天遗存有乡志记载、等级较高的乡镇古桥,大多分布在上述市镇里。
河流走向也影响了桥梁的选址和布局。河流交叉纵横,形成“十字型”“人字型”“丫字型”和“丁字型”河道水系布局,因此在河道交叉口设址是苏南地区古桥建造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样设址的好处是可以使桥梁发挥最大的经济和使用功能,使一桥可以横贯两条或是多条贯穿交互的河;又或是相连造多桥,形成“L”型相连的双桥或三桥。
(3)按河道水生物环境选址
苏南地区四季分明,常年雨水充沛,温暖潮湿,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植物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会迅速繁殖蔓延,继而产生对桥体的腐化侵蚀,导致桥体损坏和坍塌,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因此苏南地区的桥梁建造选址,必须考虑到水生物环境对桥梁的影响,尽量避开水体环境复杂和水生动植物繁芜之地,选择水体流畅、流速稍快和环境洁净的地方建造桥梁。
2.地形地貌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古代苏南地区造桥匠人在架设古桥之初,就考虑到地形地貌环境要素,具体分析有以下两点:
(1)按河道地势特点选址
按照通常的桥梁设计原则,桥梁的架设地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段,因为中下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固体漂浮物较易通过,对桥体的冲击和损伤会较小。苏南地区大部分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地势总体上极为低平。以常州地区为例,清代学者李兆洛对常州的水域地理这样描述:“毗陵滨江蹈湖,运河贯其中,无高山大川,其源始启于西北,其委皆竟于东南旱涝相继,故以运河为经,左右诸水为纬”。清光绪阳湖知县李超琼也如此描述常州:“查阳湖之水以运河为经,流而南有南运河,北有北塘河,皆属支河之特著。其东南各乡地壤左衔太湖之一曲,右与涌湖东半相环,而汉港纷歧,斜通屈注,以河名者不易更仆数”(参见常州水系图)。常州地区现有21条骨干河道,平均水面宽只有30米左右,古时更窄。因此“水网密布、水浅面窄”的特征构筑了苏南地区水文环境的基本要素。因此苏南地区的古桥大多规模气势不甚宏大,架桥成本、难度及工期较北方桥梁大幅减少,这些都是由于苏南地区的水文环境所决定的。
(2)按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选址
苏南地区地貌上属于太湖流域堆积平原区,虽然地质构造并不复杂,但地表土层厚,地基条件并不理想。按照通常的桥梁设计原则,桥梁基础需要放到岩石上或采用深基础,由于苏南地区地基属于软土地基,较为疏松且容易发生沉降,不仅不能满足承载要求,导致桥体变形,而且也不能防止水流冲刷。因此苏南地区古代造桥石匠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如打木桩、建桥台或采用反拱等方式以加固地基。
(3)按地形走向和河道流向选址
苏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微倾,但总体上东西差别不大,海拔不高,所以造成了苏南地区河流自西向东流,而支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独特地域环境。因此,桥梁选址在参照地形地貌的同时,更要兼顾地域特征。
3.岩石土壤植被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古时建桥还考虑了岩石、土壤和植被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要素,选择合适地点进行设计建造。
(1)按桥梁架设地稳固坚硬选址
古时造桥不仅要考虑桥梁架设地地形地貌,更要深层次地勘察当地的石质、土质和周边植被环境,尽可能把桥墩建在岩石或硬土层上,并尽量选取不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周边植被环境。常州地区天然地基土市中心以灰黄色粘土为主,在新闸、戚墅堰一带则以亚粘土为主,局部地段沉积有淤质亚粘土。该土层具有固结状态好、结构紧密、含水量低、硬可塑、中低压缩性、抗压强度大等良好工程地质特征。
(2)按材料用地就近选取桥梁地址
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及条件十分有限。所以桥梁选址在符合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降低工程预算,又可以大大地缩短工期。以常州为例,常州山区丘陵资源丰富,物产繁茂。山地构成的岩石,主要有石灰岩(青石)、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都是良好的古石桥建筑材料,主要分布在溧阳市以及武进、新北、金坛三区的低山丘陵地带。常州地区在桥梁建造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当地材料中选用较优质的材料。如陆游《常州奔牛闸记》中记载:“凡闸前后左右受水之地,悉伐石于小河元山,为无穷计。”《咸淳毗陵志》载:“在县北七十里,小河郑港瞰大江,土人取石以煅灰矿。”
四、孕育苏南地区古桥的社会要素
1.交通环境与古桥设计选址
古时交通主要依靠水运,苏南地区水网密集,长江东西横贯境内,京杭大运河经过苏南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和苏州市四市,因此水利交通建设是苏南地区多桥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常州为例,常州先民水利建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春秋时期常州地处中吴,水利事业相当发达。《史记·河渠书》曾载“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据宋单锷《吴中水利书》记载春秋战国时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
“吴王阖间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开河运漕”,开通了横穿溧阳沟通长江、太湖的人工河——胥溪河(今溧阳中河)。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江南运河通运,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范蠡伐吴开漕河(南运河),运河的开挖带动了该地区一系列治水活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实行重农政策,倡修水利,为发展经济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阶段分段凿通了江南运河全长31.2公里,常州地区水道以运河为主,“众流宗之”。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水利建设蓬勃发展。隋大业六年(610年)“敕开江南运河”,唐代加强运河管理使水运通畅,民不胜其利。宋元时期常州水利颇多成效,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曾任常州知州的王安石推行新法,颁布《农田水利约束》兴修水利,疏浚运河、浚挖港渎,创立治水理论。明清时期,常州为了排洪除涝多次疏浚江南运河及城区河道。
常州正是因为有了完整的运河等三大水系和历代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才能形成常州城内外“河道走向以南北或东西向为主,多以‘T字或‘十字相交;河道分布均匀,位置多变,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等布局形式,交通有‘水陆平行、‘一路一河、‘两岸夹河,亦有‘只村水巷,仅可通舟”的水网和城建格局。正是由于水网密布,才出现水多桥多的情况。
常州古近代交通以水运为主,除了有发达的水上交通,陆路交通也较发达。常州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自西晋以来,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随着驿运的兴盛,常州毗陵驿成为全国主要驿站之一,在江苏其规模仅次于金陵驿。元丰桥、弋桥等桥梁也相继修建。892年至935年间,常州重建内子城,增筑外子城及罗城,建成区从北向南、向东延伸,相应建成广化、通吴等桥梁和一批道路。明清时期,城内商业贸易区向南大街、双桂坊、西瀛里、篦箕巷、米市河、豆市河等地扩展,西仓、东仓、政成、文亨、德安、惠济、兴隆等一批较大桥梁陆续新建。据《大清一统志》载,至清末,常州已有5条主要道路:东通无锡五牧,南通宜钟溪,北通江阴、焦溪及炎庄,西通丹阳吕城。这些道路都是交通要道,必然要遇水架桥才能克服阻碍交通的困难。桥梁是常州古代陆路交通发展的关键,它们连接起常州古代四通八达的驿道交通网络,有效地保证了常州古代陆路主干道的畅通。
2.人文环境与古桥设计选址
苏南古桥在建造的时候不仅受交通环境要素影响,同样也会受人文环境要素影响。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包涵面相当广泛。桥梁作为人类的建造物和使用物,其本身就涵盖于人文环境之中,因此,它的设计建造与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苏南地区是我国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方,自古以来繁荣富庶,人类活动频繁密集,历史文化精深,其人文环境更是繁复深远。南宋时候,苏南地区就开始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历代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在苏南水乡古镇每一个细微的地方,当然也体现在桥文化上。桥,其基本功能乃是沟通河流两岸人民的正常往来,在苏南水乡随处可见。同时,桥又是苏南文化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关桥梁的传说和典故、历代文人墨客对桥的吟诗诵词等都给古桥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桥文化是苏南水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桥是苏南水乡历史文化遗传信息的良好载体,因此苏南古桥的建造选址势必会受到苏南独特的人文环境影响。
古桥与苏南百姓的辛勤劳作息息相关。苏南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由于他们天不亮就外出务农,在古代苏南农村的夜晚,几乎没有公用照明设施,因此,苏南农村田间地头的桥梁选址多设在视野开阔处或采光效果好的地段,以尽量避免因天黑看不见路而落水。另外,苏南地区河网稠密,沟渠纵横,四通八达,水运便捷。苏南人民运输货物、赶集、走亲访友都依靠舟船。根据这一日常出行习惯,架设桥梁就要寻找人群密集地或商业交易地,这样才能使桥梁的使用功能发挥到最大。
以常州为例,常州地区因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水平较高,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人烟繁盛。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中,短短几公里的顾塘河上,就密布了顾塘桥、葛仙桥、拱圣桥、显子桥、滕公桥、荣桥、罗汉桥、玉梅桥等十几座桥梁。站在顾塘桥上望去,出现桥桥相叠的景观,水乡村镇的景色也立即展现于眼前。若泛舟于水面,从桥下望去,则出现桥中有桥,桥桥相望的景象。在这里,桥还与河埠头相结合,即在桥头附近设置台阶,通过它下至水边。这些埠不仅可以成为船停靠之地,还可供妇女们洗菜、洗衣、淘米,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的了解,还可为古镇增添生活情趣,构成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独有的景象。
顾塘河上桥梁如此密集,究其原因是顾塘河畔的白云溪为常州文脉所系,其形成约有1000余年历史。自科举以来,这里共产生5名状元、3名榜眼、3名探花和7名公卿等,此地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龙舟竞渡,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因此,顾塘河上密布众多桥梁来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和生活需要就不足为奇了。
3.经济环境与古桥设计选址
在水网密布、经济商贸又往来频繁的苏南地区,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有发达的经济商贸,苏南地区才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形成了“积德行善、普度众生”的良好乡风,这种优良的乡风一旦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诗·大序》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人们都希望为地方做点好事,为子孙造福,而建桥铺路则是当地的头等大事。在这种乡风影响下,建桥铺路自然就成为人们所关心的大事,故官、绅、民等都乐于出资尽力,甚至有僧人协众倡修。正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积德行善的民风基础和百工聚集的人才基础,使得大量的桥梁能够在常州遍地开花。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桥起到的作用远远不止是保持陆路交通的连续性,方便生产和生活。由于处于水陆的交叉,南来北往的车船聚集在这里,桥成了中心,桥的周围往往由此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商业街。以常州为例,常州地区传统手工经济发达,常州晋代就有梳篦等家庭手工业;唐代的绢、绸、棉布等已有较高水平,造纸业尤为发达,是全国15个重要产纸地区之一;宋代有官办的造船场、药局、杂造局等,杂造、织造、窑务等手工业比较发达,是江南五大丝绸产地之一;明初成为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之一;清代前期,常州的棉布等手工业生产,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常州城内运河边,“风景如画的白云渡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马山埠畔货船簇拥,河中船舫穿梭、桨橹声声,两岸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各类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运河、市河两岸;文化宗教设施如府学堂、县学堂、天宁寺、‘三吴第一楼等置于城市各方位”,一派“清明上河图”般的商贸繁荣景象!
这种建立在“苏常熟,天下足”的发达农业基础上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织造业、水运业、米行、豆行等等,基本上都离不开水。这种生产生活习惯使得常州古代桥梁建造在选择桥梁地址、规划路线时尽量便利于与这些相关的作坊、加工和贸易场所。如文亨桥两岸是大米集散地和大豆交易市场,桥畔毗陵驿的梳篦作坊比比皆是。大运河边花市街的商店里宫灯高挂与家家加工梳篦的荧灯相映成趣,彻夜不眠,晶莹闪闪的灯影映到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站在文亨桥上朝水里看,是一片锦绣迷人的景象,此景被称为“篦梁灯火”,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在乡村地区同样如此,许多乡村古桥所在地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人来人往,往往成为集市,成为乡村经济的中心。如咸安桥,位于武进区郑陆镇焦溪老街。元末明初时,焦溪已是“民居集,瓦室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明末清初更是“四方贸易者肩相摩,趾相错,俨然若都会”了,有“朝奉万包、日进斗金”之美誉。街上有百年老字号店铺38家,典当行、旧货店、木行、猪行、槽坊、粮行、药铺、肉店、茶食等远近闻名。成安桥附近即为焦溪老街猪市行,故又名“猪行桥”。古时把专门经营耕牛、猪崽、米的集市称为“陆”或“行”,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猪陆。焦溪的苗猪生意特别红火,很多猪贩子都围聚在咸安桥一带进行苗猪交易,“猪行桥”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一个桥市究竟是桥先于市,市因桥而兴;还是在桥梁建造之前已经存在集市,桥梁的建造对桥市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桥梁,使得两岸的来往摆脱对船只摆渡的依赖,必然极大地提高人流货运的效率,进而促进集市经济的发展。
4.审美环境与古桥设计选址
桥梁作为一种建构筑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仅要求古桥建造者运用结构学原理进行设计满足交通功能,还要求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对美追求的心理。苏南古桥在进行桥梁整体设计与建筑形态艺术构想时,除了考究其使用功能,还综合考虑权衡能否符合苏南当地居民的审美要求,能否满足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
以常州为例,常州地处苏南中部,其独特的环境区位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其内敛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常州地区密集的河网也给交通往来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而交流的缺乏又直接造成了人们性格的内敛。此外,又因常州历史文化深远,常州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故常州人不仅内敛,而且婉约。常州人的性格如同常州的水一样,不动声色却暗藏无限,性格如此,审美理念亦如此。在这一特定的因素和背景下,桥梁的建造自然而然地会趋向这一审美理念,因此,常州古桥的形态多呈现出内敛婉约的特色,气势恢宏的常州古桥比较少见,即使架设于宽广的水面之上,也多不具有磅礴的气势,而是通过灵动的造型来化解,这是常州人固有的审美理念造就的。
常州多水,水则柔美秀丽,其也成为常州人的审美标准。常州女子小家碧玉、温柔秀美,而数量繁多、遍及各地的常州古桥,其形态也多柔美秀丽,亭亭玉立。常州古桥多采用圆、半圆等内秀外敛的几何形状,外放式的棱角分明的形态较为少见。即便采用了直线条,也在宽度上加以限制,以细线条为主。这与中国北方和西部宽广奔放的审美标准迥异,充分体现了常州江南水乡居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苏南地区古桥的设计选址和建造十分注重和讲究与苏南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从而突显出鲜明的地方环境美学特征,也正是如此,苏南地区古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历千年风雨仍风采依旧,经世纪沧桑而鲜活如初。
(责任编辑: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