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2016-05-30王晨陆欣雨

学理论·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

王晨 陆欣雨

摘 要:由于社会个别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法律意识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薄弱,这直接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增多,势必会影响依法治国的最终实现。因此,应当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氛围,完善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措施,提升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自觉培养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30-02

“法律意识”作为舶来品,最初是由苏联引入我国,即“人们法权观点的总和”[1]。直到1980年后,我国学术界才展开了对法律意识的深入研究。“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2]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3]。法律意识浓厚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相反,法律意识淡薄则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严重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近些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如全国轰动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而且大学生的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和犯罪手段更具有多样化和科技化的特点。其中犯罪类型多以经济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居多,犯罪手段和工具上又新增添了互联网的使用,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犯罪。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4];44%的大学生表示能走捷径的,就不用依法办事[5]。

此外,有关部门专门对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16%的大学生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抗争;15.37%的大学生看见有违法犯罪发生选择躲开、避而不见;52.66%的大学生会使用和解或调解的手段,不愿意节外生枝;18.64%的大学生选择向学校领导、老师反映,请求校方给予保护;15.54%的大学生不相信法律,认为法律只保护有权有势的人;只有28.70%的大学生会在侵害发生时选择法律手段[6]。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具有正义感的,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但是大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大学生根本不信任法律,更谈不上对法律的敬仰。正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才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的守法状况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大业的重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状态和效果;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决定了整体国民的法律意识水平。

从大学生本身特点来说,大学生正处于由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意识形态形成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比少年时期更具有判断力,理性成分增加,接受能力特别强。引导得当,就会树立起牢固的法律意识;错失良机,很可能就会被“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妖魔化”等不良思想所左右。

因此,我们要抓住大学阶段这一重要的教育培养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成为优秀的祖国建设者。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分析

1.社会整体法律意识不强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由于上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不强,人们习惯于对权力的崇拜和服从,习惯于对人治的接受和传承,尚未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尚未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个别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走极端,理解不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不到法律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区别,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法律的信心,不再相信法律,自然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就不会选择法律武器,而是选择非法的报复手段,难免会随波逐流,默认现实,遵循传统,自身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法律意识。

2.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当代大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其中并不注重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受到法律意识的熏陶,通常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毫无用处”,所以只管学好自己的专业学科。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就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导致法律知识水平低,没有明确的法律意识。

到了大学阶段,大学课程多以专业课程为主,仅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普遍不受到重视,课时安排得少,其中法律部分的内容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要求。而且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大多非法学专业出身,很难对法律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掌握和讲解,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终没能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功能。

3.家庭法律意识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并没有受到多少有效的法律教育,所以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很难奢求他们对子女能够进行切实的、正确的法律意识教育。

4.大学生自身阅历的不足。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迈入社会,思想过于简单,自身社会阅历匮乏,对社会并没有全面的感知和认识。很多大学生常常分不清权与法的界限,片面地将权与法混为一体,认为权力就是法律,或者权力大于法律,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一手遮天,法律只不过是个躯壳,帮助那些有权势的人进行暗箱操作行为的保护伞。大学生缺乏法律实践,并没有真正应用过法律,对法律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熟知,因此自身感触不多,认识自然就难以到位了。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氛围。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之所以设定国家宪法日,就是为了弘扬宪法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希望能够借助国家和全社会对于“宪法日”的宣传和重视,培养全民对宪法和法律的信奉和信仰,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完善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措施。一是营造校园法治氛围,渲染法治环境。校园环境在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风的养成。在法制社会的今天,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法治氛围[7]。例如:“在校园内张贴法制宣传标语,举办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图片展览,组织有关法治教育的电影、报告会,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8]学校通过校园文化与法治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自律的精神。

二是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扎实积累法律知识。校园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调死板,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教师多采用“一股脑”的方法将书本理论通篇诵读,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接受的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思维被完全束缚,得不到开发,学生对法律的意识也就很难激发出来,因此,高校应当在教学模式和体制上做出改进,不单单靠“灌输式教学”,还要增加更多的司法实践机会,如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审案旁听,学院开设法律诊所或服务中心;学生们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切实感受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活学活用,可以在模拟法庭上自由辩论,也可以记录法官断案的技巧,还可以自己当“法律小博士”为同学老师及有法律困惑的人解决难题等等,不仅锻炼了应变能力、说话技巧、人际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法律意识。

要想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从基础做起。首先学习常用的法律法规,尽量掌握较多的法律知识。进行法治教育,受教育者自身是关键,要养成主动学法的良好习惯,熟悉生活中常用的法规法条,将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扎实记忆,灵活运用。其次,高校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法律课程的重要性,做好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增加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采用课堂互动或问答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法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剔除“学法律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的坏思想,不断灌输“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理念,强化大学生依法办事的心理效应[9]。最后,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准,使用专业法学教师来教授法律基础课。专业老师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较多的真实案例来源,可以用司法实践经验以身说法,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吸收法律。

三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特色优势,以新形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多媒体手段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宣传的空间和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将法治教育由传统、封闭的模式向现代、开放模式转化。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思想渗透,如采用多媒体屏幕播放法律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等,不断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还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的使用,现在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已在大学生群体迅速扩散,利用这些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工具,将法治宣传工作融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随时随地都感觉到法律就在身边,逐步培养法律信心。只要有了信心,法律意识的培养就不再是难事。

3.提升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的父母可以开展社会课堂,以多种形式提升他们对法律功能的认识,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个别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化解他们对社会矛盾的不满,平和他们的心态,增强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培育家庭的法律意识氛围和法治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4.大学生自身应当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自觉培养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不是空洞的,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直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生活。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亦是有限,因此有些时候确实无法理解或者认识不到法律的作用和价值。鉴于此,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多接触社会,多接触法律实践,在问题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自觉培养法律意识。感性认识丰富了,法律意识的养成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前苏联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162.

[2]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34-236.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4.

[4]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N].人民日报,2003.

[5]卢以品.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J].理论月刊,2003(7):131.

[6]刘庆华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

[7]师继红,姜慧敏.增强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校园[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32-35.

[8]张宏旺,王仁.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养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4(26):2.

[9]黎艳阳.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分析[N].大连日报,2006-06-15.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