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现状探析

2016-05-30孙元庆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专业技能

孙元庆

摘要:从人文素养的概述出发,分析了职业院校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深刻探析了人文教育在职校中缺失的种种原因。最后指出,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文素养 专业技能 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所谓人文教育,则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人文教育中,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

然而纵观职业教育的运行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职教事业在忽视人文素养的行程中越行越远,近年来,职业院校在强调技能性、专业性,突出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关注学生的个人生计与求职需要,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少学生把上学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则加以逃避或消极应付。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功利思想严重,难以融入社会。甚至于部分学生对国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唯利是图,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职业教育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导致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本身的因素,更有学生家长及本人的因素。

社会大环境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日益凸显,科技的飞速发展致使生产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工业的发展使一些急需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更加重视业务能力水平而忽视员工的人文素养。职业院校迫于就业压力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按照企业的“订单”培养学生,而学生技术能力的高低对于他们求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只关注学生对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对先进工艺的操作,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甚至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是速成的。他们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质量不够强,发展的后劲也就不足。在职教过程中,专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大大抑制了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并深刻左右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与教学活动,导致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严重缺失了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并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过程,通过不断的滋养和教化,使人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与完善过程,具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职业教育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高频率、快节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有其速效性甚至可以速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人文素养教育只有让位于岗位技能的培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的被培养岗位技能人才的目的取代。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目的必然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导致学科结构向专业课倾斜。在职教课程结构中,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表面上职教课程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课”体系,语、数、外、政、音、体、美等,但是在课程的运作过程中,许多人把文化课当作“副课”,而把专业课视为“主课”。放弃了文化课的育人功能,降低了它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职业学校自以为是的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加大了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无情的削减了文化课的课时。语文课由每周4课时削减为每周2课时,有些专业间周实习,实际上每周平均只有一课时,成了名副其实的“搭头”。有些系部比如机械、电气等干脆不设英语课和音乐美术课。同时还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不管成績如何,只要专业技能课过关就行。职校生文化课基础本来就薄弱,这样更是雪上加霜。对文化课的轻视直接导致了人文内涵培养的缺失,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明显的盲区。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学生个体和家长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忽略与放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近些年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致使人们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需求,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和家长只看重分数,对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往往属于无奈或迫不得已,很少是因为兴趣使然。谋职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学习专业技能很容易速成,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能掌握一种技能。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甚至要持续一生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因而学生没有正确的心态去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礼和熏陶,也就无法濡染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境界。

长期以来,因为职教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素质不强,仅仅在设备操作等技能方面占优势,缺乏发展后劲。所以社会上主流意识对职教价值不予认同。他们认为,职校学生不如普校学生基础扎实、人文底蕴厚实,甚至道德修养方面也被打上了问号。职教理所当然地被当成了教育界的“替补队员”。这就致使职业院校在生源市场上一直没有选择权,还得年年为招生伤透脑筋。所招来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甚至在思想品德、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生源差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优秀学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自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后来的科举制度对国人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做官,到了唐朝韩愈仍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岂可怪业余?”这些影响深远的名句。尽管所谓百工之人里不乏当时的科学家、天文地理学家、医药学家仍然“君子不齿”, 尽管其智不能及仍然君子不齿。这就是当时的士大夫心里,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及至于今天大家的认识还停留在读书的主要是为了做官,至少是从事管理工作。而对于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行业的工作既“百工之人”则不屑一顾。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考上重点大学,接着读硕士、博士。而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又使得这种意愿得到强化,并使他们的愿望大多变为现实。没有好的生源致使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看不到未来,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学生们宁可选择复读也不会报考职业院校。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在客观上给职业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难。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职业教育应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育人为本,面向人人,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应当通过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如果缺乏人文素养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责任感不强,功利思想严重,道德意识淡薄,难以融入社会。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对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来说意义重大。同时良好的素养是技能人才长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决定一个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技能,而是其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技能人才,才是真正受企业欢迎的人才。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在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强调了这样的理念:(1)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化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2)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3)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4)加强社会文化和外语学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更需他们具有良好

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有鉴于此,职业院校只有树立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真正实现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唯此,职业院校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使职业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培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理想场所,成为培养具有完善的品格、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殿堂,还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实现“育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与关注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淑艳.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4).

[2]石令明.人文素养读本[M].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5.

[3]吴亚萍.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03,(9).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专业技能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