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呼后应免“硬伤”

2016-05-30宋银燕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硬伤智慧

宋银燕

受时间、心理、能力等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高考考场作文难免会出现以下几种容易引起阅卷老师“关注”的低级错误:题文两张皮,标题与内容毫不相干;头重脚轻,开头观点鲜明,洋洋洒洒,神龙见首不见尾,结尾却不知所终、不知所云;内容缺少过渡,突生异变而无从交代,上下脱节甚至后文横空出世,不知来处……如何应对思路不成熟、结构不严谨、内容不完整现象,减少硬伤,学会照应和呼应?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训练。

[1][文题照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想的窗口,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务必要保持与文章内容高度的一致和足够的曝光率,来展示题目与文章内容的高度契合。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作者先紧扣标题展示中心观点:“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着一豆灯火。”紧接着主体分为三个分论点,与标题环环相扣:“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寂寞空屋”反复出现,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绝不会判断此文会偏题或跑题。

[细节照应][2]

文章除了要在内容、布局谋篇方面下足功夫,还要讲究文意流畅自然,不管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还要有必要的交代、伏笔、铺垫等,思路趋向何方还需缓缓图之,避免漏洞出现乃至前后矛盾。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小巷面条香》就体现了作者细节安排的精巧:开篇是老人出场,“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通过他的“白发”“精瘦”“悠闲”以及“浑浊却深邃的眼”来体现其“沧桑”,暗示老人的睿智,接着就通过“面店是没有招牌”这一悬念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究其原因,“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有开有合,有所点明又未将谜底完全揭晓,欲说还休地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何无需招牌依然声名远扬?引人思索。通过下文老人的热心、体贴、实心等揭示前文疑问,通过对顾客的吸引力,让读者了解老人的魅力。第四段中出现老人的儿子,貌似无心之笔,而读到最后则可发现,他还真无可或缺,看看画龙点睛的结尾:“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悉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店传承的不仅是面条手艺,更有一种精神的代代相传,精神的传承才是真正的智慧啊,由暗及明,层层剖开,可以说完美的叙事艺术使得文章情节的推进、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呈现等发展自然合理,经得起推敲。别轻视这小小的细节,文章正是因为这一细节的照应,才让主旨更为突出。

[自然过渡][3]

段落内部应时时遵循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原则,不管是横向铺排还是纵向深入,起承转合要牢记心头。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以我之力,追我所愿》,其主体结构是先破后立,在提出个人“总在追我之愿望”后,将目光投向现实:“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唯独忘却自我力量。”后写“然,正如大树冲破阻隔,凭己之力去往远方;芸芸众生间,亦有不懈于梦、无愧于心的人们,夺得了潜在的力势与优长,达到了心之所向。”自然过渡,尽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由理想到现实,由过去到现在,有个别到普遍,但并未割裂中心观点,反而由否定到肯定,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中心观点的深化,从而突出“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的观点。

[首尾呼应][4]

开头与结尾虽各据一方,但应该遥遥而对,相互应和,有始有终,这样才更显结构的完整严谨,篇章浑然一体。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大智若愚》的开头:这里的“愚”,并非愚钝,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让智慧成其为智慧…智慧之愚便是对于人间烦恼的忘却,对生命大自由的执着追求。结尾是:智慧的景象,其实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能“愚”者,善“和”善“舍”,无“欲”有“愿”,故能渐臻“三境”,智慧地生活。先明示,再总结加强,双向映证,无懈可击。

上述三种呼应、照应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充分、合理地运用照应、呼应方法,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铺垫、伏笔先靠前。暗示、预示的“潜伏”尽量前置,先藏后显,以保证后文有足够的回应空间,使得交代有着落,前有暗示,后有落实,从而使前后内容衔接一致。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带你去看花海》,开篇第一、二段分别是“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和“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接下来的第三、四段分别具体记叙描述小时候外婆带“我”去看荷叶的美好回忆,接着写长大后“我”带外婆看花的温馨场景,与开头两段分别对应,凌而不乱。不仅如此,作者接下来直接点明这样安排开头的原因:“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更消释读者疑虑,滴水不露,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可谓不妙。

2. 关键字眼常出现。涉及观点、材料中心的元素该显则显,公开亮相,从标题到开门见山点题,再到题文相互关照,乃至结尾,要像散落在文中的珍珠,彼此交相辉映,时时闪耀。如此,体现的是审题的严谨,折射的是扣题的细密。这一点由于操作性强,是学生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如优秀习作《修心如莲》,从入题到中间“修心如莲,让馨德之香愈远愈清。砺己如实,令品质之花不凋不败”的强调,再到结尾“何妨互利?世界吻我以歌,我送以清香,修心如莲”的强化,使得“修心如莲”四个字如文章的烙印,在耳边不断回响甚至遍地开花,给人深刻的印象。

3. 前呼后应要自然。照应要把握好度,符合自然常态、认知规律、文章节奏,方显水到渠成,前后文意的应和不能在变化的过程中迷失。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的开头:“结束了漫长冬日,东风却迟迟不来。萧瑟依旧,寒冷彻骨,花儿难以绽放。唤与东风来,相许一枝春,才换回满园姹紫嫣红竞相开放。是以借东风亦有道,唯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让他人心甘情愿地给予帮助,才能成就心中所想。”结尾:“大树因为甜美的果实才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无他,因果实甜美,诱惑人心。而我们的花朵待醒,借那东风吹满园,便还赠它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静待春的绽放。”前后呼应虽有一定的跨度,但从初春的寒冷到花季的姹紫嫣红,再到甜美果实,无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而这一切又归根追溯于春的绽放,既展示了过程的渐变,又回扣春之重要的主题,前后衔接如行云流水,自然不凡。

4. 呼应手法要灵活。文意的前后呼应不应是简单枯燥的重复,否则有凑字数之嫌。所以,前后呼应的正确做法是,要么在表达技巧上,灵活多变,要么在内容上有所侧重,要么在意象相似点上另择意象。如此,既让呼应落到实处,又可锦上添花,留有余味。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换一种方式远行》的开头:“身未动,心已远。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结尾:“如果繁杂迷了你的眼,冗长囚禁你的身,你换一种方式运行,只因心灵已飘然而去。流水清冽,风声缓缓,宫殿巍峨,街市庭台。去吧,去吧,它们就在远方,等你到来。”这个照应即侧重于表达技巧的变化,开头的“软丝缚身”与结尾的“繁杂迷眼、冗长囚身”前后照应,所用意象不同,但都能让感受“换一种方式远行”的必要,手法的多变、斐然的文采,谁人不青睐?

猜你喜欢

硬伤智慧
歧视女性,日本国际形象的“硬伤”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