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
2016-05-30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一些人认为屠呦呦获奖无疑是中医、中药的胜利。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屠呦呦是用西医研究方法挑选了中医用过的药材,青蒿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药,因而与中医无关。也许,还是诺奖委员会的说法显得更为中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一种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述。一方面,不能说青蒿素与传统中医毫无关联,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就给了屠呦呦极大的灵感。另一方面,它的研发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正如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其实,不仅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许多传统资源也潜藏着待开发的巨大价值。青蒿素的问世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对于传统资源,我们要传承更要创新,要将其置于现代文明视野中加以扬弃。传承顶多是一种物理反应,创新才会带来瑰丽的化学反应。
说到科技创新,不能不提的一个遗憾是,我国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成功提取高纯度青蒿素的国家。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研发单位没有对青蒿素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我国失去了从应用广泛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获得垄断利益的机会。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力度,是屠呦呦获奖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跟帖
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称,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其实当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也面对这样的质疑:青蒿素是团队研究的结晶,为何单单将奖项授予她一人?这种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的冲突,即我们更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往往更强调突出个体,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实际上,任何一项科研创造都离不开团队精神,但一个被忽略了的常识是,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打破过时的平均主义、平衡观念,向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致敬,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