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6-05-30焦红艳
焦红艳
内容摘要: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外出打工者居多,造成农村出现了较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亲情缺失状况较为严重,因此引发各类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特以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团队进行了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目前比较集中的问题核心,并就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结果及所反映的问题
本次调查是针对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忠义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展开的,学生总人数72人,其中留守儿童13人,占到总人数的18.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支持父母外出打工,且能正确看待此问题,当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都能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同学求助,平时在家帮家长做家务、学习等都能合理安排时间,且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实现梦想,改变经济现状及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但是还是有部分小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沟通能力欠缺;在学校和老师接触时间少,加上其性格上较羞涩,表达能力不足;而隔代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的差距,心理沟通困难,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小学生性格变得较孤僻,较同龄的其他儿童相比,往往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少自信心,心理素质差。即使学校对此采取很多措施,比如成立“亲情直通车”定期和外地家人通电话,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显示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1]。因为心理问题将直接对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造成严重影响。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我们社会实践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了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同时让家长配合,给予孩子们关心和温暖。经过短短几天的磨合,他们的自信心大为增加,能够更专心的学习,同学关系有所好转。但是由于老师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现象。他们不爱做体育活动,不爱与同学交流,但是在其他同学的热情邀请下他们也会去一起玩耍。
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学校老师的教导,家长的交流不仅使其心理素质提高很多,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很多。得到这个可喜的结果后,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的儿童发现,这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做家务和忙爷爷奶奶种地上;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思念父母上课经常开小差。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儿童家人外出打工对一部分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这部分亲情的缺失不能得到抚慰,很可能不能得到健康成长[2]。
二.解决农村学小学生亲情缺失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缓解农村孩子亲情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农村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首先应减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务方式,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时一定的帮扶政策和宣传引导也至关重要。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一些大型的企业引进本土。如果家乡附近有大型的工厂或企业,并且薪资待遇与外出打工不相上下,使得农民愿意就近务工,而无须背井离乡,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得亲情缺失状况从根源上解除[3]。
政府对常年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在其孩子的上学问题上,能给予一定的帮扶和补助金,使得一部分孩子可以随父母进入城市读书。既解决亲情缺失问题,同时还让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使得把孩子培养成为栋梁之才更进一步。同时,政府、学校与家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补助金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定期检查农村儿童补助金的发放情况,并利用寒假时间对特殊农村儿童进行走访慰问,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政府在对“关爱农村儿童”的宣传工作上要加强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儿童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各企业单位和各高校加入到关爱农村儿童的爱心活动中来。一方面支持农村学校建设,让孩子们在家乡就可以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对于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孩子,也要让周围师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尤其是要引导城市学生,不要因为农村来的学生的方言和穿着等对他们歧视和嘲讽,这样很容易造成农村学生自卑和自闭,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念头,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农村学校成立相应管理机制
学校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针对农村孩子亲情缺失问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1)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而出现严重后果。
(2)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农村的孩子之所以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原因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领域,没有所见,自然也就不会有所感和所悟。如果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走出去,深入社会去了解和体会,相信孩子们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
(3)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现状,避免因为自己生在农村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自暴自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坚强和自立,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和境遇;再次让他们懂得感恩,感谢父母远赴外乡辛苦打拼的抚育,感谢学习老师的辛勤教诲,感谢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4)针对当前农村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农村孩子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5)定期举办老师培训活动,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吸引大学生来校就职。知识的新奇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美妙,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分散他们对于父母的思念的注意力和减轻家庭带来的压力的困扰。
(6)营造关爱小学生的氛围。学校以群众路线学习,整治“四风”问题为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内学生中,老师要充当起父母的角色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让其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7)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随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的工作合力,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也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8)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要求教师作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施以更多的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留意每个学生的的心理变化,进行有关心理健康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父母及家庭责任不容忽视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他们成长的泥土和堡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整个成长路上的守护神。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任何人无法取代。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像花儿一样茁壮成长,散发迷人芬芳,家长将任重而道远[5]。
(1)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经济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由于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不是很善于言谈,最初的联系可以由教师引导,慢慢转化为相互联系,最后转变为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和老师了解孩子情况。
(3)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临时监护人除了要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外,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关心关爱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亲情缺失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希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为我们的农村小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孙文敏,吴庆兴.试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2(30)
[2]胡会丽,陈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4]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6):97-101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167(5):82-83。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JSJYYB-175,项目名称为:教师及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文通信作者:崔乘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