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演讲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2016-05-30杨益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演讲展望趋势

内容摘要:鲁迅演讲研究已经80年。进入21世纪以来,鲁迅演讲研究的内外环境、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系统探寻鲁迅演讲研究的前进方向与具体路径等,有助于开辟鲁迅演讲研究的新天地,深化鲁迅学研究。

关键词:鲁迅 演讲 趋势 展望

鲁迅演讲研究至今已有80年。20世纪的鲁迅演讲研究,筚路蓝缕,从资料积累到研究框架与思路、方法,都有开创之功。这一阶段,鲁迅演讲研究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从以史实考证为主逐步转向思想艺术研究为主。21世纪的鲁迅演讲研究,已经从以史实考证为主转向了思想艺术研究为主,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呈现出向纵深开掘的态势。

尽管鲁迅演讲研究日益深入丰富,但是鲁迅演讲观和演讲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涉及此领域的研究论述仅是局部的探讨,对鲁迅演讲实践、思想和艺术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仍告阙如。鲁迅演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笔者不揣谫陋,简略展望如下。

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一是从狭义的演讲拓展到广义的演讲,而不能够拘泥于研究起始阶段林辰等先生开创并恪守的狭义的演讲材料。林辰先生在《鲁迅事迹考》第三版后记中就《鲁迅演讲系年》所写道的:“我尽量注意‘演讲的正式范围,其他各种会上的发言、致辞、谈话等,均不阑入。”[1]显然,这里对演讲的范围限制在较狭窄的区域,拒绝了本范围之外的内容“搀杂进去”。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就将鲁迅的讲演与讲课并列提及,似有扩大其范围之意。实际上,“其他各种会上的发言、致辞、谈话等”,都属于演讲的范畴,而并不一定冠以演讲之类的雅号。

二是从鲁迅本人的演讲拓展到他聆听的演讲。陈平原在《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中写道:“没有材料证明鲁迅接受过‘演说学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从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的演说,我们可以断言,起码从那时起,鲁迅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广场演说的技巧。”[2]这种技巧从何而来?历来的研究者似乎都没有关注及此。大略言之,这一方面是与其长期在大学和中学兼课,擅长讲课有着重要的直接联系;一方面也与他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聆听他人的演讲或多或少有关联,从他人的演讲中显然可以得到演讲主题、演讲内容、演讲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更可以从演讲现场效果来比较演讲技巧的高下,为自身演讲提供借鉴。有关鲁迅对他人演讲的聆听与研究,长期关注不够,鲜有成果。积累有年之后,如能将鲁迅本人的演讲适当勾连、比较鲁迅聆听的他人演讲,当能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助于深化丰富鲁迅研究。

二.进一步调整研究重心

回顾鲁迅演讲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两次转移。一是以系年、谱录为主要形式的资料积累与考证,如林辰等的鲁迅演讲研究即是,逐步转向以编集、注释为主要形式的初级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如《鲁迅演讲全集》[3]、《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4]、《鲁迅演讲集》[5]和《鲁迅报告:关于鲁迅和他的演讲》[6]即是。二是以编集、注释为主要形式的初级形态的研究与传播,逐步转向以疏证、还原、评点等为主要形式的较高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如新世纪以来的鲁迅演讲整体特色和思想艺术研究,鲁迅单篇演讲或系列(某地)演讲的特色和思想艺术研究即是,尽管其中将鲁迅演讲名篇作为杂文赏析多于从演讲的文体角度进行论述、鉴赏。研究起步期的重心“资料积累与考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相关人事的湮灭以及可用资料的开采殆尽,发展空间不会太大,必然要实行研究重心的转移。作为研究发展期的重心“编集与注释”,有待于从科学性、通俗性等方面提升,以利更好地传播、学习。目前正处在新的研究转型期,“资料积累与考证”如无特殊情况,要获突破实在不易;“编集与注释”还可以继续完善、深化,期待出现集大成的佳作;相比之下,“疏证、还原、评点”等的拓展空间最大,值得大力研究,需要多学科协同,才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世纪以来,一些名为“鲁迅演讲集”的公开出版物,将未经鲁迅审定认可的演讲记录稿作为鲁迅佚文收录,业界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顾农就对《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编写体例提出异议:“那些未经鲁迅审定认可的讲演记录稿宜慎重对待。”“鲁迅本人不肯认账的文本被当作‘鲁迅的声音,实在危险,这样的编辑方针恐怕要作出适当的调整。”顾先生认为,在编鲁迅讲演集时,那些未经鲁迅本人审阅的记录稿并不是不可以收,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列入附录,并且要分别加上必要的说明,介绍鲁迅本人对这些记录稿的态度和评价”。他还建议,“最好能够将涉及鲁迅讲演的回忆录作一地毯式的辑录,并附考辨”,“如此则可望将这一方面的研究推进一步”。[7]再如刘运峰在《鲁迅全集补遗》之《编后记》里写道:“这本书,是在《鲁迅佚文全集》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部《鲁迅佚文全集》的“不成熟体现在编辑体例不够科学,失之于‘滥和‘宽,尤其是附录的‘书信钩沉‘日记疏证‘讲演汇编等,现在看来,将其当作鲁迅的佚文,的确有些勉强”。因此,他的《鲁迅全集补遗》删除了《鲁迅佚文全集》收录的附录的全部内容。[8]这些说明,鲁迅演讲集的编集、注释等需要更加科学、理性的对待,而这对鲁迅演讲的考辨、疏证等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平原在《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中写道:“本丛书的最大愿望,那就是:在某些程度上复原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演说现场。”因为,“严格说来,所有的演讲纪录(当为记录)稿,都很难准确传达演说者的真实意图。”进而提出,“单纯的演说,确实不及专著或文章精深;但如果添上相关史料的考辨,使‘演说现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原,那意义可就非同一般了”。如何考辨?他提出:“本丛书的操作,与一般意义上的‘考辨略有不同,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某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听众、论题,更希望借钩稽前世今生、渲染现场氛围、追踪来龙去脉,还原特定的历史语境。这样,才有可能让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演说,重新焕发生机,甚至介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9]这一立场与追求,当是进一步拓展鲁迅演讲研究领域的重要选项之一。遗憾的是,该丛书选定的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陶行知、朱自清、闻一多等学者演说专卷均已出版,还有鲁迅等的演说专卷似乎仍然见不到踪影。

三.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

梳理已有鲁迅演讲研究脉络,显而易见的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业界往往采用文艺批评、社会批评等惯常熟悉的方法,而较少引入传播学、演讲学(雄辩术)等能够贴近演讲文体特征的新思想、新方法等。如能将将新旧研究模式和框架方法加以融会贯通,新的解读新的诠释必将如源头活水,滔滔涌来。

由上可知,从演讲本体出发,综合运用文艺学、社会学、传播学、演讲学(雄辩术)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对鲁迅演讲实践、思想和艺术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也就不失为鲁迅演讲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林辰,王世家.林辰文集壹[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136.

[2]陈平原.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206.

[3]鲁迅,童秉国.鲁迅演讲全集[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4]鲁迅,傅国涌.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M].珠海出版社,2007.

[5]鲁迅,阎晶明.鲁迅演讲集[M].漓江出版社,2001.

[6]鲁迅,江力.鲁迅报告:关于鲁迅和他的演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7]顾农.听鲁迅怎样演讲[N].南方都市报,2007-10-6.

[8]刘运峰.鲁迅佚文全集[M].群言出版社,2001:501,502.

[9]章太炎,秦燕春.章太炎:历史的重要[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总序5-6.

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鲁迅的演讲思想与艺术研究》(课题编号:12C1041)和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2年度立项课题《鲁迅演讲观和演讲艺术研究》(课题编号: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杨益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演讲展望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