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2016-05-30赵志学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在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中,作为育人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地方高校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进行探析。从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要求及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出发,地方高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民族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地方性原则、保护性原则、持续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地方高校 民间音乐资源 开发与利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不仅能够繁荣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还能够培养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人们在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享受中体验和追求民族文化的真、善、美。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使之形成文化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助推力。在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中,作为育人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地方高校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对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民族文化和艺术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根据专业特点,根据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进行探析。从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要求及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出发,地方高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弘扬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音乐是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它揭示和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而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沃土,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民族的个性,影响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就是为了挖掘民间音乐中能够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去伪存真,并且赋予它们先进文化的元素,使之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二是为了发挥民间音乐的教育价值。高校是育人的地方,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必须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宗旨,通过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也说过:“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的两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工作者,要将它们统一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二、开放性原则
民间音乐是指由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集体或个人自由创作的艺术地反映的普通群众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无论是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还是民间的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只要是体现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和先进性,都应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区域内的民间音乐资源还是传播到区域外的民间音乐资源,都应该通过去伪存真、追根溯源、鉴别分类等形式对它们进行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如文字整理、录音录像、情景再现、艺术大师访谈、课程开发等形式;并尽可能地将这些方式方法协调配合使用,以追求全面的艺术效果、文化效果和教育效果。
三、经济性原则
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然占用有限的学校资源,而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仅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社会服务的部分职能。所以,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财力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性。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具体包括财力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课程活动的经济性。财力的经济性是指要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的效果,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经费开支较小的资源,当然对那些急需保护和开发的民间音乐资源必须要尽快创造条件争取社会资金及早安排保护性开发;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急需保护和开发的民间音乐资源或即将失传的民间音乐资源,然后开发那些已经形成一定影响的、已经进入人们生活和民俗活动的民间音乐资源;空间的经济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课程活动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具有课程价值的和具有艺术效果、文化效果和教育效果的民间音乐资源,如果开发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影响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民族性原则
民族性是民间音乐资源的灵魂。在民间音乐资源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生活情调和情趣、语言和思维、审美和精神。民间音乐资源正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它才能够具有生生不息的超强繁衍力。“强调民间音乐,必须要承认音乐的民族性,因为民间的东西,一定会带有相应的民族性特点。”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基于民族性而为。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民间音乐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民族音乐语言,运用特定民族文化元素去民间音乐资源在乐曲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以及旋律等方面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为此,高校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中华文明的具备素养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五、伦理性原则
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在价值取向的确立、内容选择以及资源开发行为本身,都应以正确的伦理文化为价值导向,遵循人类伦理规范和原则,以确保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合乎规律、合乎人道地进行。首先,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尊重和爱护民间音乐艺术传人。民间音乐艺术传人是我们民间音乐资源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应将民间音乐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稀有资源去认识,不能恣意去删改民间音乐资源的民族性元素和民俗性元素,更不能用现代音乐观念和理论对民间音乐资源主观臆测和吹毛求疵。再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不仅要关爱、尊重包含在民间音乐资源中的民族精神,还要分析他们在维系民族发展中的道德约束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使民间音乐资源回归民族生命价值原点。
六、地方性原则
中国古语云:十里乡俗不同。民间音乐资源当然是入乡随俗的音乐,它“涵盖了相关地域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节日文化等,与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人云亦云,强求一律,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只有地方性和特色性的民间音乐资源,才使其具有民族性。一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去开发当地民间音乐资源,突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二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开发地方独有的民间音乐资源,突出民间音乐资源的地方性。只有做好、做大、做强地方独有的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才更加明显,其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才更有力。
七、持续发展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开发既要体现和满足当前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使既有的民间音乐资源固有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又要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中有意识的培养民间音乐工作者,撒播民间音乐传承的种子。特别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必然要涉及到必需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其他资源。当我们在开发这些民间音乐资源时必须要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不能用一次性消费的态度对待它们,要把保护、开发、利用和再开发、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陇东民歌音乐特征与衍变的多角度研究》,项目编号:GS[2015]GHB0181。本文获“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赵玉卿.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漫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3).
[3]陈业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J].教学研究,2009,(06).
作者简介:
[1]赵志学:陇东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